
《激情年代》为国有小企业改革呼唤
姚铭尧
《激情年代》是一部极富个性特色的戏,一部真实反映当今现实生活且能以小见大的
杰作:
从来都公认,文艺创作搞工业题材难,搞企业改革题材更难。而《激情年代》正是以企
业改革为题材的一部戏,居然打动了社会各界各个不同层面的人心,实属难能可贵。
《激情年代》的剧情展开于企业转型、经济转轨之时;市场无情,在计划经济年代中
一度春风得意的木床专业制造厂——春风家具厂连职工的工资都欠发数月。屋漏偏逢连
夜雨,债主频频上门逼债,厂长们东躲西藏,留下工会主席邵家昌周旋抵挡。临近年关,
他又主动请缨,自掏腰包于小年夜辞别妻儿老母,毅然踏上讨债路。岂料催债未果,反而
贴光手中仅有的钱。不久,上级公司意欲将春风厂一卖了之,接任厂长的邵家昌四处奔
走呼号,力图保住厂、保住职工饭碗,却终究无济于事。在百般无奈之际,在党的放开搞
活国有小企业的方针政策召唤下,邵厂长终于义无反顾地带领全厂职工走上了改制为股
分合作制的探索之路。春风厂在逆境中突围,找到了生路。而兄弟厂大众家具厂却深
陷困境难以自拔,获得再生的春风厂先后向他们伸出了有情的手。
如此这般剧情,通常是很难获得“票房价值”的。《激情年代》却似强磁吸引了无数双
眼睛,拨动了无数根心弦。
政府公务员们为之喝彩。市体改委区县处张立民处长对这部戏的评价出八个字:“贴
近百姓,真实感人。”市体改办主任史保婴感叹:“这样敢于反映改革现实,又能引起大家
兴趣与共鸣的好片子,现在太少了!”
企业领导人感触甚深。上海市首批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厂长们的共同心声是:
“近几年的改制中我们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与压力,但都挺过来了,从来没有流过眼泪,这
次却是边看片边流泪。”
普通工人心绪激荡,上海汽车电器厂的职工晚上在家收看,第二天到了厂里还牵肠
挂肚议论纷纷。一位王姓下岗女工刚走上每月300元的开电梯工作岗位,她深受感动地
表示:“我要象剧中罗小妹一样,坚强地走下去。”中南橡胶厂一位彭姓女工甚至打过好多
次电话到上影厂要找此剧导演,希望他再拍续集。
社会各界为该剧所感染所震撼的,也不乏其人。《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
报》、《新闻报》、《劳动报》等沪上各大报刊,亦接二连三推介此剧。在放映时间,调查表明,
其收视率居上海荧屏电视剧之冠。
《激情年代》何以能获得如此巨大成功?在笔者看来,缘于该剧三大特点:
一是选题紧扣时代脉搏。当今的中国,正是改革步步深入的中国。时代主旋律的最
强音就是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江
泽民总书记语)《激情年代》恰好紧紧抓住了这一重点环节,敢于正视改革现实,揭示改革
中折射出来的种种矛盾,着力反映了国有小企业锐意改革的艰辛历程,严峻昭示了唯有
改革才能闯出“活路”的希望所在。
众所周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国有企业的深层矛盾日趋尖锐化和表
面化,为数众多的国有小企业更显步履维艰,有的甚至陷入极端困顿之中。“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邓小平南巡讲话把改革进程推向了新的阶段。在此强劲东风吹
拂下,上海市委市府毅然开始试点改革国有小企业,揭开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序幕。不
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对中国改革进程至关重要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
“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
也可以出售给集体和个人。”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促进小
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真正建立和完善,关系到能否妥善安置众
多劳动力保持社会安定祥和,因而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大问题。
我们的影视剧能对此视若无睹,远避三舍吗?《激情年代》面临改革的浪潮,镜头对
准大气磅礴的时代命脉,激昂地呼唤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它理当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共鸣。
二是视角紧贴百姓生活。《激情年代》全剧与平民息息相通,乐百姓之乐,痛百姓之
痛。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异口同声:戏中人和戏中事仿佛都是我们身边的
人身边的事。上海宽紧带厂陶厂长由衷地感叹:“真佩服编导演职人员,对我们基层情况
了如指掌。”上海黄河家具厂党总支书记芮绮雯也说:“创作人员虽然没来过我厂,但是剧
中大众厂引进的流水线沦为死亡线这一情节,几乎同我厂如出一辙。”上海纺织五金二
厂每月有一次退休职工聚会,播剧期间那次聚会,不约而同议了起来,都说戏里的许多事
都是我们厂里曾发生过的呀!连大上海电影院副经理施雷鸣这样的自称“看片子的眼光
很挑剔的”内行,也禁不住说:“全剧生活气息很浓,十分平民化,它所表现的人和事好象就
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与周围,非常亲切,令人信服。”由此足见,《激情年代》生活气息之浓郁
淳厚,表现手法之真实可信,唯其如此,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三是创作态度严谨,创作激情充沛。《激情年代》之所以能拍得“情真意切、真实可信,
好似发生在自己的周围”,是因为从头至尾,整个创制过程是非常严谨的,一丝不苟的。
这部连续剧从策划到摄制长达整整两年,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无论是早期的策划、编剧,
还是导演、演员和制片人,都是经常反复跑基层企业,体察生活实际,或是四处奔波,不辞
辛劳地采访相关人士。策划熊能专程赶到上海轻工党校,向《中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崛
起》的主编足足采访了半天。他还在报社数次接待上访的改制企业职工,认真倾听呼声。
导演史风和、制片人葛燕萍等创制人员一次次下厂与改制企业的职工促膝长谈。一天下
午,闻及上海首批小国企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厂长联谊会开会商讨交流改制后的共
性问题,史导一行数人连忙赶到会议地点,悄悄坐在一边静静旁听,亲眼目睹改制的厂长
们是怎样地艰辛和操劳。一听就是数小时。他们捕捉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将点点
滴滴融人心间,甚至把会上一位厂长脱口而出的一句精彩比喻也及时插入剧本,成为一
句颇有亮点的台词。为了确保对有关改制政策的正确把握,避免可能出现的“外行话”,剧
组还在春节前夕,将一叠叠剧本不辞劳苦地一家家送上门,请相关人士审阅。事后,又专
程请他们来到摄制基地,认真倾听阅读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整个剧组从编导到演员,
人人充满激情。导演在说戏时每每不禁动情,演员在家里背台词时,竟至于连家属都会
湿了眼眶,情感起伏不已。由此可见,《激情年代》中的主要演员们,不仅演技精湛,更贵
在激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