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
包 国 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家越来越关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问题。谈到“规模经济”,人们往往容易简单地把它同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小直接挂钩,误认为“企业组织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效益就越好”,由于这种认识误区的存在,不仅成为各地区不顾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盲目上大项目、扩大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阻碍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甚至延误地区经济振兴的时机,
中小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清“规模经济”和“企业组织规模”之间的关系。遵循国际上研究“规模经济”的基本理论,通常采用“规模报酬”法则来分析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据此,规模经济研究的基本含义是,在经济生活中,因投入要素的规模不同,导致了报酬的差异,当规模报酬递增大于投入要素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反之称“规模不经济”。这里所涉及的“规模”主要是研究投入要素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同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包括组织规模),而且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行业、地域)有密切联系。“企业组织规模”中的“规模”则是研究包括多种量度指标的“规模”。如:职工人数、固定资产、产值、销售额、产量等等,并且通常按大中小型来划分。由此可见,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与诸多因素有关,不能简单地直接由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决定。分清“规模经济”与“企业组织规模”中“规模”的关系和区别,对于澄清上述认识“误区”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中小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完善,为中小企业克服自身的弱点,进一步发挥特点优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也就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量存在中小企业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小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主要原因。大家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促使新的行业不断涌现,其中有些新行业无需拥有巨额资本,只需拥有足够的新知识和技能,就完全可以在市场上立足,、取胜,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灵活和富有应变力,则往往率先进入新市场,从而打破了大企业的垄断局面,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天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产品结构日益复杂,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万个零部件,“大而全”的做法显然是不经济的。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分工协作关系,而且已经出现了互相依存的发展趋势。另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管理科学日趋完善,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们之间除了保持原有的竞争关系外,还建立了按分工(如工贸结合、技工贸结合、产供销联合体等等),按共同的目标(如共同使用某个小企业著名品牌、连锁销售等等),甚至按工序合作的更加细密的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群体”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条件等等.综上所述,根据研究“规模经济”的基本法则(规模报酬),我们可以不难得出以下共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管理科学不断完善的今天,企业组织的最佳“规模”可以扩大,同时也可以缩小、,只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是完全可以实现最佳“规模经济”效益的。
中小企业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呢?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中小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从小到大,不断扩大组织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2.同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配套,形成“小而专”型的“规模经济”,亦称“零部件型”的“规模经济”。
3.中小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发挥“群体”优势,形成“小而联”型的“规模经济”。
由此可见,在“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今天,促进中小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更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资金短缺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振兴中遇到的长期困难。扩大投资、搞大项目是必要的,它是我们国家实力的体现。由于资金的限制,大项目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且周期长、见效慢。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大量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少、机遇多、见效快、老百姓容易见到实惠,确实是振兴地区经济(特别是后发展地区)的一条可供选择的捷径。国际上,不少学者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小企业时代,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心企业”。重新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扶植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希望引起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