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城镇集体工业战略调整
发行时间:1997-06-20
网站编辑:杨坚强
来源:研究所

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城镇集体工业战略调整

上海嘉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坚强

    我们上海嘉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原上海嘉定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通过转制建立的。近几年来,它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进一步推进自身机制转换,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齐头并进的理想效果。1996年,上海嘉联企业集团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不变价)13.37亿元,利润8854.3万元,上缴区级税收总计10651.7万元,获得了连续6年产值、利润不断攀高,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0.52%和45.26%的好成绩。

    1992年以来,我们为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共投入资金45405.3万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汽车齿轮、输配电设备、金属压延、纸塑包装、机械加工五大骨干企业。

    可是,我们也看到,嘉联企业集团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块老工业基地上,仍存在着设备陈旧、职工年龄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的矛盾。特别是企业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企业仍在亏损和微利边缘挣扎;老企业多,调整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企业积累少、家底薄,资金严重匮乏,继续困扰着企业发展;人员结构老化、富余人员多的矛盾也相当突出,等等。所以,我们感到现在嘉联企业集团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担子更重。我们要继续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抓机遇,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加快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嘉联企业集团成立之后,我们确定了以改革为契机,以资产为纽带,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各生产要素间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实现资产不断保值、增值之目的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15年更高的奋斗目标,即:第一步,至2000年争取实现产值26亿元,年均增长18.8%;利润2亿元,年均增长21.7%。第二步,至2010年,争取实现产值60亿元,利润3亿元。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考虑要从内部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调整。

    一、以组建嘉联集团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调整

    实践证明,从集约化着手,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是城镇集体工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的原因,城镇集体工业几乎都是几百号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经不起市场经济风浪的颠波。所以,要振兴、要发展,必须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走联合化的道路。

    我们认为,今后嘉联企业集团成员不在多,而是强和大。现在设想的基本组织框架是以集团公司为核心,以5个行业公司为支撑点,以5大系列产品为基本内容,以联社资产为纽带连结起一个相对紧密和稳定的经济组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壮大。当前最要紧的是要通过2—3年的调整把集团公司搞实,使其不但成为集团的控制和管理中心,更要成为各成员企业的经济后盾。

    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资本结构调整

    作为资本,能不能产生效益,产生多大效益,这是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按资本运营的一般规律,资本投向理应向回报率高的行业和企业倾斜,所以,当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显得非常必要。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参股上海汽车齿轮总厂,控股上海佳艺冷弯型钢厂,这两项措施的成功,1996年就为嘉联企业集团创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发包上海市嘉定镀锌铁丝厂,使该厂自1996年l0月由江西零九厂承包经营后,一举扭转亏损局面。三是出售我们在上海鸿辉电机有限公司中的股份,为嘉联集团在小型企业产权多元化工作上获得了可取的经验。

    几年来,我们在不断推动资本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进程中,使联社的资产增值,资本积累增多,固定资产原值由1992年1. 5亿元,上升为4.46亿元,所有者权益由1.62亿元,增加到4.10亿元。

    今后,我们改制的重点将放在行业公司以外的中小企业上,一是鼓励企业干部职工将企业买断,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有偿出让企业资产,转让所有权。三是寻找合作伙伴,搞联营、承包和兼并,把企业搞活、搞好。在转制的操作上,我们将采取稳妥有序的办法,做到成熟一个、转制一个,不搞一刀切。

    三、以再就业工程为依托,促进劳动力结构调整

    多年来,工业局作为地方政府安置劳动力的主渠道,在吸纳劳动力工作中作出了一些贡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劳动力进入市场,企业对劳动力要求的提高,导致在不少企业中出现了一方面生产线上缺少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人员无法安置的矛盾现象。目前,我们集团固定职工各年龄段人数为:25岁以下职工只有177人,26—35岁为1542人,36—45岁为3252人,46岁以上为1960人,如此极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对集团的发展必将带来不良的后果。为此,必须调整。

    一是要压缩原固定职工比例。“九五”期间将继续对企业下达减员指标,原固定工原则上只出不进,这样,一方面提高合同制职工的比例,另一方面搞活企业用工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灵活自如的机制,调整职工的年龄结构。

    二是抓好再就业工作,为企业调整劳动力结构提供保证。在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直接关心下,嘉联企业集团再就业服务中心已进入正常运营阶段。再就业中心本着“量出为入,稳进快出”的原则,对各企业富余劳动力进行集中管理,分层次分批进行培训及分流安置。目前,“中心”共接纳367名职工,经多方努力,有50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我们认为,抓好再就业工作一方面为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择业的门路,这是一项有利于企业,有利于职工的好事。为此,嘉联集团再就业服务中心,一要扩大规模,二要疏通再就业渠道,真正发挥“中心”的服务和调节功能。

    三是注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市场竞争的表象是企业之争,产品之争,其实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要把劳动力的管理和人才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1997年度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抓员工技术素质的提高,提倡岗位练兵,特别是关键工种、关键岗位,要开展拜师收徒工作,使老工人的技术不致失传。(2)招聘部分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充实科技力量,充实经营者队伍,(3)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要抓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教育,转变职工陈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4)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打破大锅饭,建立“危机感”,促使在岗职工敬业爱岗。

    四、以发展重点产品为抓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产品要围绕市场不断更新,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要不断拥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几年来嘉联集团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纸箱包装、金属制品、输配电设备等多个重点产品,产品结构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开发与调整要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准攀登。

    (一)积极组织项目开发。

    “九五”期间计划再投资3—4个亿,争取每年开发1—2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质量、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使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合理。1997年计划要上16个技术改造项目,开发17个新产品。其中,复建包装公司要投入7000万元,引进国外设备,建立一个高档纸箱生产点,为复建包装公司今后称雄全国纸箱行业奠定基础,天灵输配电公司要投入1300万元,完成中置式开关柜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冷弯型钢厂要继续投资400多万元,完成钢质楼承板、大型C型钢加筋产品生产设备的改造。这些项目一旦完成,必将为集团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后劲。

    (二)创名牌,形成嘉联的特色和优势。

    一个企业有没有良好的形象和过硬的品牌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扩展市场,不断使嘉联企业集团发展和壮大,我们决心创自己的名牌,树嘉联的优势。1997年将着手抓两件事,一是做好ISO一9000质量保障体系的推行工作,在提高企业内在管理素质的基础上,生产高质、新颖,使用户满意和放心的产品,确保自己的产品在同行中居一流水平,以质取胜。二是进行嘉联企业集团形象设计,打响嘉联牌子。计划年内除用广告等多种宣传媒体向公众介绍“嘉联”外,还要在系统内广泛应用“嘉联”商标注册产品,创出“嘉联”的牌子,扩大嘉联的知名度。

    (三)研究营销战略,拓展市场。

    目前,“大市场大老板、小市场小老板、没有市场要破产”,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要做好“大市场”这篇文章,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除扩大营销队伍,提高营销员素质,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外,还必须讲求市场战略。在市场开拓方面,要从以下“四同四不同”上下功夫,即同样品种,规格多于竞争对手;同等质量,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同等价格,质量高于竞争对手;同样客户,服务优于竞争对手。通过“四同四不同”的战略,赢得更多的客户,取得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效益。

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城镇集体工业战略调整
发行时间:1997-06-20
网站编辑:杨坚强
  
来源:研究所

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城镇集体工业战略调整

上海嘉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坚强

    我们上海嘉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原上海嘉定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通过转制建立的。近几年来,它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进一步推进自身机制转换,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齐头并进的理想效果。1996年,上海嘉联企业集团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不变价)13.37亿元,利润8854.3万元,上缴区级税收总计10651.7万元,获得了连续6年产值、利润不断攀高,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0.52%和45.26%的好成绩。

    1992年以来,我们为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共投入资金45405.3万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汽车齿轮、输配电设备、金属压延、纸塑包装、机械加工五大骨干企业。

    可是,我们也看到,嘉联企业集团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块老工业基地上,仍存在着设备陈旧、职工年龄老化、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的矛盾。特别是企业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企业仍在亏损和微利边缘挣扎;老企业多,调整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企业积累少、家底薄,资金严重匮乏,继续困扰着企业发展;人员结构老化、富余人员多的矛盾也相当突出,等等。所以,我们感到现在嘉联企业集团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担子更重。我们要继续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抓机遇,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加快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嘉联企业集团成立之后,我们确定了以改革为契机,以资产为纽带,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各生产要素间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实现资产不断保值、增值之目的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15年更高的奋斗目标,即:第一步,至2000年争取实现产值26亿元,年均增长18.8%;利润2亿元,年均增长21.7%。第二步,至2010年,争取实现产值60亿元,利润3亿元。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考虑要从内部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调整。

    一、以组建嘉联集团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调整

    实践证明,从集约化着手,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是城镇集体工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的原因,城镇集体工业几乎都是几百号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经不起市场经济风浪的颠波。所以,要振兴、要发展,必须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走联合化的道路。

    我们认为,今后嘉联企业集团成员不在多,而是强和大。现在设想的基本组织框架是以集团公司为核心,以5个行业公司为支撑点,以5大系列产品为基本内容,以联社资产为纽带连结起一个相对紧密和稳定的经济组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壮大。当前最要紧的是要通过2—3年的调整把集团公司搞实,使其不但成为集团的控制和管理中心,更要成为各成员企业的经济后盾。

    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资本结构调整

    作为资本,能不能产生效益,产生多大效益,这是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按资本运营的一般规律,资本投向理应向回报率高的行业和企业倾斜,所以,当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显得非常必要。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参股上海汽车齿轮总厂,控股上海佳艺冷弯型钢厂,这两项措施的成功,1996年就为嘉联企业集团创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发包上海市嘉定镀锌铁丝厂,使该厂自1996年l0月由江西零九厂承包经营后,一举扭转亏损局面。三是出售我们在上海鸿辉电机有限公司中的股份,为嘉联集团在小型企业产权多元化工作上获得了可取的经验。

    几年来,我们在不断推动资本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进程中,使联社的资产增值,资本积累增多,固定资产原值由1992年1. 5亿元,上升为4.46亿元,所有者权益由1.62亿元,增加到4.10亿元。

    今后,我们改制的重点将放在行业公司以外的中小企业上,一是鼓励企业干部职工将企业买断,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有偿出让企业资产,转让所有权。三是寻找合作伙伴,搞联营、承包和兼并,把企业搞活、搞好。在转制的操作上,我们将采取稳妥有序的办法,做到成熟一个、转制一个,不搞一刀切。

    三、以再就业工程为依托,促进劳动力结构调整

    多年来,工业局作为地方政府安置劳动力的主渠道,在吸纳劳动力工作中作出了一些贡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劳动力进入市场,企业对劳动力要求的提高,导致在不少企业中出现了一方面生产线上缺少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人员无法安置的矛盾现象。目前,我们集团固定职工各年龄段人数为:25岁以下职工只有177人,26—35岁为1542人,36—45岁为3252人,46岁以上为1960人,如此极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对集团的发展必将带来不良的后果。为此,必须调整。

    一是要压缩原固定职工比例。“九五”期间将继续对企业下达减员指标,原固定工原则上只出不进,这样,一方面提高合同制职工的比例,另一方面搞活企业用工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灵活自如的机制,调整职工的年龄结构。

    二是抓好再就业工作,为企业调整劳动力结构提供保证。在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直接关心下,嘉联企业集团再就业服务中心已进入正常运营阶段。再就业中心本着“量出为入,稳进快出”的原则,对各企业富余劳动力进行集中管理,分层次分批进行培训及分流安置。目前,“中心”共接纳367名职工,经多方努力,有50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我们认为,抓好再就业工作一方面为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择业的门路,这是一项有利于企业,有利于职工的好事。为此,嘉联集团再就业服务中心,一要扩大规模,二要疏通再就业渠道,真正发挥“中心”的服务和调节功能。

    三是注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市场竞争的表象是企业之争,产品之争,其实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要把劳动力的管理和人才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1997年度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抓员工技术素质的提高,提倡岗位练兵,特别是关键工种、关键岗位,要开展拜师收徒工作,使老工人的技术不致失传。(2)招聘部分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充实科技力量,充实经营者队伍,(3)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要抓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教育,转变职工陈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4)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打破大锅饭,建立“危机感”,促使在岗职工敬业爱岗。

    四、以发展重点产品为抓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产品要围绕市场不断更新,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要不断拥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几年来嘉联集团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纸箱包装、金属制品、输配电设备等多个重点产品,产品结构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开发与调整要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准攀登。

    (一)积极组织项目开发。

    “九五”期间计划再投资3—4个亿,争取每年开发1—2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质量、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使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合理。1997年计划要上16个技术改造项目,开发17个新产品。其中,复建包装公司要投入7000万元,引进国外设备,建立一个高档纸箱生产点,为复建包装公司今后称雄全国纸箱行业奠定基础,天灵输配电公司要投入1300万元,完成中置式开关柜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冷弯型钢厂要继续投资400多万元,完成钢质楼承板、大型C型钢加筋产品生产设备的改造。这些项目一旦完成,必将为集团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后劲。

    (二)创名牌,形成嘉联的特色和优势。

    一个企业有没有良好的形象和过硬的品牌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扩展市场,不断使嘉联企业集团发展和壮大,我们决心创自己的名牌,树嘉联的优势。1997年将着手抓两件事,一是做好ISO一9000质量保障体系的推行工作,在提高企业内在管理素质的基础上,生产高质、新颖,使用户满意和放心的产品,确保自己的产品在同行中居一流水平,以质取胜。二是进行嘉联企业集团形象设计,打响嘉联牌子。计划年内除用广告等多种宣传媒体向公众介绍“嘉联”外,还要在系统内广泛应用“嘉联”商标注册产品,创出“嘉联”的牌子,扩大嘉联的知名度。

    (三)研究营销战略,拓展市场。

    目前,“大市场大老板、小市场小老板、没有市场要破产”,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要做好“大市场”这篇文章,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除扩大营销队伍,提高营销员素质,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外,还必须讲求市场战略。在市场开拓方面,要从以下“四同四不同”上下功夫,即同样品种,规格多于竞争对手;同等质量,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同等价格,质量高于竞争对手;同样客户,服务优于竞争对手。通过“四同四不同”的战略,赢得更多的客户,取得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