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
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总裁 范大政
我们盼望已久的上海轻工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了。它的建立,是快速推进上海轻工系统再就业工程的新开端,也是为上海轻工业振兴发展提供新机遇。为此,我对再就业服务中心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正确认识再就业服务中心设置的过渡性和临时性,高度重视再就业服务中心工作
为了加速下岗职工的分流和再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发展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市委、市府决策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再就业工程试点。但随着“中心”的职能充分发挥,帮助大部分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和社会就业中介机构的普及成熟,再就业服务中心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市领导曾明确指出,要在三年内结束再就业工作,不能把再就业工程带到2l世纪去。从这一角度来看,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一个过渡性、临时性的工作机构。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中心”是过渡性、、临时性机构,对“中心”不给予高度的重视。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中心”的深刻意义和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是市委、市府高瞻远瞩,给予我们上海轻工系统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过渡性、临时性本身就是对我们快速推进再就业工程的高标准、严要求,从而真正将“中心”的建立和再就业工程的推进,看成当前上海轻工系统政治、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头等大事。针对它的“过渡性”,我们要与劳动力市场和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密切合作,紧紧依靠它们来开展再就业工作,为将来顺利过渡到由劳动力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创造条件;针对它的“临时性”,我们要抢时间、抓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发挥“中心”独特的功能,开拓更多的就业新渠道,使全系统下岗职工能够迅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我们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各级“中心”的建设,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决不能有“临时性”、“过渡性”观点,要把最强的骨干、最好的干部,选派到各级“中心”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再就业工作。
二、满腔热情对待下岗职工和进人“中心”的托管人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
现在,社会上对下岗职工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这些职工都是没有本事、没有路子,只能下岗;企业中也有个别同志把将进“中心”托管、需要安排再就业的职工,说成“多余人员”,意思就是送出了这一批职工,企业就可以甩掉“包袱”了。这样看待下岗职工,是不公正的。我们从事再就业工作的同志如果不清除这些错误看法的影响,是搞不好再就业工作的。
即将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曾经为国家建设、为我们上海轻工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现在,又再次为国家、为企业分忧解难。这些职工基本上是我们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都已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有的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但是,他们中间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因年龄、技术、文化水平等原因,需要下岗再就业,他们又要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牺牲。绝大多数下岗职工都深明大义,毫无怨言地表示接受下岗。对这样可爱、可亲、可敬的职工,我们怎么能够把他们看成是“包袱”呢?我们怎么能够不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做好再就业工作呢?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搞好再就业服务中心
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是“再就业”。我们各级“中心”都要围绕这个重点来开展工作。要突出“再就业”这个重点,需要抓住三个关键:
一是企业不能把“中心”看成是“养老院”,将下岗职工一送了之,甚至以为企业也付出了三分之一的钱,可以什么也不管、不问、不干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协作性很强的工作,进入“中心”只是再就业的第一步,只有使进入“中心”的职工实现了分流或再就业,在新的岗位上重新获得了谋生的手段,才能说再就业工作基本结束。所以,也要为“中心”快速、流畅地运转出力。解决再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要抓住部分职工进入“中心”、减轻负担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速发展,把经过“中心”培训、增长了生产技能的职工,重新吸引上岗。
二是“中心”对托管的下岗职工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和择业观教育。培训新的技能,是帮助下岗职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硬件”,很重要;但帮助他们形成适应形势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择业观,更重要。择业观端正了,内因起了变化,又有了一技之长,下岗职工自己也寻找机会、自谋出路子。
三是上下联动,千方百计,开辟再就业渠道。我们制定的《方案》中提出了一些正规和非正规再就业的渠道,但这些渠道、方法是否行得通,还要依靠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需要我们主动走出去争取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需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四、钻研政策,学习技能,担当起再就业工作的重任
再就业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又是一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希望大家端正思想、提高认识,钻研政策、学习技能,尽快进入角色,担当起再就业工作的重任。
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认识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要设身处地地多为下岗职工、特别是三分之一特困职工的实际困难着想。再就业服务中心搞得好不好,除了政策和制度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直接取决于我们的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只要我们心里装着曾经和我们并肩工作过、现在正下岗待工的“师兄弟,师姐妹”,我们就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再就业工作中去。
要钻研政策,加强学习。不仅要花时间去认真钻研再就业工作中的各项政策,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而且要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学会一些能够有助于与下岗职工沟通交流的其它知识,从而在具体工作中既注重讲政策,又善于作宣传、教育和说服人的工作,让进入“中心”的员工感受更多的关怀和温暖。“中心”还要对下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因而,我们也可以把“中心”看成是一所培养职工的“新职校”。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这所“学校”传技授业的先生和辅导老师。因而,我们必须率先用新知识、新技艺来武装自己,不断给自身“充电”、“加压”,使自己的言行和才能够得上“为人师表”。同时,我们的“中心”已采用先进的电脑连成网络,进行多层次的信息交流,这也需要我们学会掌握和操作先进工具的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这篇文章是范大政同志在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大会上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