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拓上海轻工再就业工程新局面
发行时间:1997-06-20
网站编辑:郑国培
来源:研究所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拓上海轻工再就业工程新局面

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郑国培

    一、统一思想,立足于提高对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重要意义的认识

    成立控股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上海轻工系统职工群众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把这件大事办好,重要的在于统一我们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全体下岗、待工人员的思想。统一思想,就是要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下岗待工人员对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重要意义的认识。

    第一,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上海市委、市府为推进再就业工程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市委、市府领导一直很重视、关心下岗待工问题,在去年初的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提出:要把再就业工程作为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去年,市府在纺织、仪电两大行业进行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试点。今年3月28日,市府召开扩大再就业服务中心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将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试点扩大到其它行业,我们轻工行业也被列入试点范围。我们体会到,以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新形式推进再就业工程,是形成和完善企业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良性循环机制的有力举措。作为扩大试点的控股公司的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有信心、有质量、有效率地完成市委、市府交给的试点任务。

    第二,构建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一新模式是加快推进上海轻工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成立“中心”并不是简单地解决企业下岗、待工人员的出路问题,更不是为着取得优惠政策让国家和社会拿出一部分钱来解决企业下岗、待工人员的生活费问题,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以构建再就业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为上海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上海轻工所面临的改革形势、发展形势包括就业形势都比较严峻、任务繁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到了攻坚战阶段,我们正在加快实施企业兼并、重组、破产、调整和改制等改革措施;经济发展方面的市场问题、品牌问题、结构问题、资金问题、人才问题等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我们正在加快实施“大重组、大转移、大调整、大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及“做大集团、做大名牌、做大效益、做大影响”的推进步骤。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企业下岗、待工人员的日益增多以及分流安置任务的日趋艰难开始愈益显露出来。去年和今年两年的下岗、待工人员加在一起,预计占职工总数的20%左右。如果不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和拖累上海轻工的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今年进行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试点,是十分及时的,是对轻工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这个重要性问题,把试点工作做好。

    第三,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成立是对下岗待工人员最根本的“送温暖”。上海轻工系统的送温暖工程已经连续开展了二年多,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大多数下岗待工人员的实际问题,因为下岗待工人员的根本出路——再就业问题一下子来不及解决。再就业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对下岗、待工人员加强就业培训、技能教育、生产自救、劳务输出等,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再就业能力,使他们从自身的再就业中获得“温暖”。所以,我们体会到,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形式的“再就业工程”,是另一种更有实效的“送温暖”,应当成为今年上海轻工系统“送温暖工程”的重头戏来抓好。

    二、抓住关键,着眼于增强下岗人员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

    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后,有许多具体的、繁琐的事要做。但是,我们感到,最关键的是要着眼于增强下岗、待工人员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

    1.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中介机构,重要任务是为下岗、待工人员提供再就业的各种服务。“中心”的成立和存在,是一种暂时的、阶段性的现象,因为职工下岗待工是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所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有人预测,到2000年以后上海的企业将出现劳动力偏紧的状况,因为现在的下岗待工人员大多数进入退休阶段,而劳动力的补充大军尚未形成。所以,我们就要集中精力,做好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和存在期间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力争“早进快出”,促进下岗、待工人员重新上岗,办妥符合条件的下岗、待工人员的提前退休手续,为下岗待工人员就业服务好。

    2.“中心”在为下岗、待工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中,要注重增强他们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要帮助下岗、待工人员认清就业形势,迎接再就业的挑战,转变就业观念。要告诉下岗、待工人员面对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上海要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也要通过市场机制竞争就业,那种以为下岗职工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统一分配解决出路的想法,是一种计划经济思想痕迹很重的不切实际的观念。要帮助下岗、待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个就业观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组织,都是劳动者就业的载体,劳动者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要从事各种正当的社会劳动和经济活动,并取得经济收入,就是就业。另外,要帮助下岗、待工人员善于抓住各种就业机遇,这个机遇观就是:既要认清自身就业条件的长处和短处,善于发挥中年职工吃苦耐劳、阅历丰富、办事稳重、责任心强的优势去寻找合适的岗位;又要避免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路途近、薪水高、工作轻的岗位,人为地错过就业机会;既要解放思想,敢于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年职工再就业之路,又要实事求是,善于把握住走进身边的每一个再就业机会。第二方面是实际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工作活动能力。下岗、待工人员一般是中年人,文化低的多,技能弱的多,身体健康强的少,这是再就业的难度。因此,“中心”的重要职责,是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下岗、待工人员找到与他们的就业条件相适应的新岗位。同时,对一部分年轻力壮的下岗,待业人员,特别是企业破产、兼并过程中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一部分年纪较轻的职工,“中心”要帮助他们增强敢冒风险、敢闯人生的观念,鼓励他们与企业脱钩,在政府的政策支助下,走出一条自救、自强的就业新路。

    三、工作实效,取决于再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

    按照控股公司的实施方案,再就业服务中心将建立三级网络,即控股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各行业、公司分中心和企业工作站。据测算,全系统的再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将达1200多人,加上包括我们各级党政工团领导班子和劳动、人事、工资、宣传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在内,一支庞大的再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将应运而生。我们认为,这支队伍的责任重大,叫做“身系万名下岗待工人员的再就业命运,事关上海轻工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创新业大局”。可以说,再就业服务中心能否正常运转,能否取得工作实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因此,对这支队伍的同志,我想提点要求:

    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中去。再就业中心虽然是一个过渡性的、中介性的服务机构,但它连着下岗、待工人员的心。全系统的职工特别是下岗、待工人员对“中心”的成立十分关注,他们寄希望于“中心”;同时,它也系着困难企业的发展命运,这些企业的领导对“中心”也十分关注。因此,再就业服务中心实际上是一项“民心工程’、“事业工程”,不仅仅是人事,劳动、工资方面的业务工作,而是政治性很强、经济意义很大的全局性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从控股公司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到每个企业工作站的同志,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投入各项服务活动中去。

    二是要有深厚的同志情,热忱地为下岗、待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形式是对下岗、待工人员实行托管,“中心”受控股公司的委托,在下岗、待工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提前退休问题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职权,“中心”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但是,托管的形式也好、拥有职权也好,执行制度也好,根本的一条是为下岗、待工职工服务好。我们应当看到,下岗、待工人员是为上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牺牲、作出贡献,下岗、待工人员的思想虽然很多,但总体上是平静的,他们理解改革大局、谅解企业困难、分解稳定责任,他们的贡献就是另一种的、以牺牲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情趣为特征的积极的奉献。我可以说,将来的上海轻工现代化大厦也是在现在的下岗、待工人员身上建起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会过份。因此,“中心”的同志要注意在“无情调整”过程中做到“有情操作”,绝不能有恩赐、施惠的想法、言论和举止;要有强烈的群众观点,急下岗、待工人员所急,解下岗、待工人员所难,以下岗、待工人员的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作为服务性质的工作人员,要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要有强烈的创造力。“中心”的任务是提供再就业服务,就要克服简单的“托管”业务观念,而要有一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我们要求“中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严格把好政策关,不开违反政策的口子,不做违反政策的事;另一方面,我们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创新,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一起,同心协力为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广开门路。要把再就业服务工作与产业、企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行业发展、企业改制结合起来,与产品开发、机制转换结合起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工作岗位。所以“中心”工作人员也要了解、把握行业企业经济发展、政策方针的大局,主动结合。各系统党政领导也要为“中心”工作人员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有关方面的活动,以开拓他们的思路。当然,对“中心”工作人员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更要关心和重视,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满怀热忱地投身于再就业服务事业中去。(这篇文章是郑国培同志在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大会上讲话摘要)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拓上海轻工再就业工程新局面
发行时间:1997-06-20
网站编辑:郑国培
  
来源:研究所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拓上海轻工再就业工程新局面

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郑国培

    一、统一思想,立足于提高对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重要意义的认识

    成立控股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上海轻工系统职工群众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把这件大事办好,重要的在于统一我们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全体下岗、待工人员的思想。统一思想,就是要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下岗待工人员对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重要意义的认识。

    第一,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上海市委、市府为推进再就业工程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市委、市府领导一直很重视、关心下岗待工问题,在去年初的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提出:要把再就业工程作为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去年,市府在纺织、仪电两大行业进行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试点。今年3月28日,市府召开扩大再就业服务中心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将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试点扩大到其它行业,我们轻工行业也被列入试点范围。我们体会到,以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新形式推进再就业工程,是形成和完善企业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良性循环机制的有力举措。作为扩大试点的控股公司的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有信心、有质量、有效率地完成市委、市府交给的试点任务。

    第二,构建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一新模式是加快推进上海轻工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成立“中心”并不是简单地解决企业下岗、待工人员的出路问题,更不是为着取得优惠政策让国家和社会拿出一部分钱来解决企业下岗、待工人员的生活费问题,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以构建再就业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为上海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上海轻工所面临的改革形势、发展形势包括就业形势都比较严峻、任务繁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到了攻坚战阶段,我们正在加快实施企业兼并、重组、破产、调整和改制等改革措施;经济发展方面的市场问题、品牌问题、结构问题、资金问题、人才问题等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我们正在加快实施“大重组、大转移、大调整、大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及“做大集团、做大名牌、做大效益、做大影响”的推进步骤。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企业下岗、待工人员的日益增多以及分流安置任务的日趋艰难开始愈益显露出来。去年和今年两年的下岗、待工人员加在一起,预计占职工总数的20%左右。如果不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和拖累上海轻工的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今年进行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试点,是十分及时的,是对轻工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这个重要性问题,把试点工作做好。

    第三,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成立是对下岗待工人员最根本的“送温暖”。上海轻工系统的送温暖工程已经连续开展了二年多,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大多数下岗待工人员的实际问题,因为下岗待工人员的根本出路——再就业问题一下子来不及解决。再就业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对下岗、待工人员加强就业培训、技能教育、生产自救、劳务输出等,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再就业能力,使他们从自身的再就业中获得“温暖”。所以,我们体会到,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形式的“再就业工程”,是另一种更有实效的“送温暖”,应当成为今年上海轻工系统“送温暖工程”的重头戏来抓好。

    二、抓住关键,着眼于增强下岗人员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

    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后,有许多具体的、繁琐的事要做。但是,我们感到,最关键的是要着眼于增强下岗、待工人员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

    1.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中介机构,重要任务是为下岗、待工人员提供再就业的各种服务。“中心”的成立和存在,是一种暂时的、阶段性的现象,因为职工下岗待工是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所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有人预测,到2000年以后上海的企业将出现劳动力偏紧的状况,因为现在的下岗待工人员大多数进入退休阶段,而劳动力的补充大军尚未形成。所以,我们就要集中精力,做好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和存在期间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力争“早进快出”,促进下岗、待工人员重新上岗,办妥符合条件的下岗、待工人员的提前退休手续,为下岗待工人员就业服务好。

    2.“中心”在为下岗、待工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中,要注重增强他们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要帮助下岗、待工人员认清就业形势,迎接再就业的挑战,转变就业观念。要告诉下岗、待工人员面对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上海要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也要通过市场机制竞争就业,那种以为下岗职工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统一分配解决出路的想法,是一种计划经济思想痕迹很重的不切实际的观念。要帮助下岗、待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个就业观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经济组织,都是劳动者就业的载体,劳动者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要从事各种正当的社会劳动和经济活动,并取得经济收入,就是就业。另外,要帮助下岗、待工人员善于抓住各种就业机遇,这个机遇观就是:既要认清自身就业条件的长处和短处,善于发挥中年职工吃苦耐劳、阅历丰富、办事稳重、责任心强的优势去寻找合适的岗位;又要避免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路途近、薪水高、工作轻的岗位,人为地错过就业机会;既要解放思想,敢于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年职工再就业之路,又要实事求是,善于把握住走进身边的每一个再就业机会。第二方面是实际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工作活动能力。下岗、待工人员一般是中年人,文化低的多,技能弱的多,身体健康强的少,这是再就业的难度。因此,“中心”的重要职责,是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下岗、待工人员找到与他们的就业条件相适应的新岗位。同时,对一部分年轻力壮的下岗,待业人员,特别是企业破产、兼并过程中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一部分年纪较轻的职工,“中心”要帮助他们增强敢冒风险、敢闯人生的观念,鼓励他们与企业脱钩,在政府的政策支助下,走出一条自救、自强的就业新路。

    三、工作实效,取决于再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

    按照控股公司的实施方案,再就业服务中心将建立三级网络,即控股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各行业、公司分中心和企业工作站。据测算,全系统的再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将达1200多人,加上包括我们各级党政工团领导班子和劳动、人事、工资、宣传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在内,一支庞大的再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将应运而生。我们认为,这支队伍的责任重大,叫做“身系万名下岗待工人员的再就业命运,事关上海轻工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创新业大局”。可以说,再就业服务中心能否正常运转,能否取得工作实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因此,对这支队伍的同志,我想提点要求:

    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中去。再就业中心虽然是一个过渡性的、中介性的服务机构,但它连着下岗、待工人员的心。全系统的职工特别是下岗、待工人员对“中心”的成立十分关注,他们寄希望于“中心”;同时,它也系着困难企业的发展命运,这些企业的领导对“中心”也十分关注。因此,再就业服务中心实际上是一项“民心工程’、“事业工程”,不仅仅是人事,劳动、工资方面的业务工作,而是政治性很强、经济意义很大的全局性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从控股公司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到每个企业工作站的同志,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投入各项服务活动中去。

    二是要有深厚的同志情,热忱地为下岗、待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形式是对下岗、待工人员实行托管,“中心”受控股公司的委托,在下岗、待工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提前退休问题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职权,“中心”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但是,托管的形式也好、拥有职权也好,执行制度也好,根本的一条是为下岗、待工职工服务好。我们应当看到,下岗、待工人员是为上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牺牲、作出贡献,下岗、待工人员的思想虽然很多,但总体上是平静的,他们理解改革大局、谅解企业困难、分解稳定责任,他们的贡献就是另一种的、以牺牲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情趣为特征的积极的奉献。我可以说,将来的上海轻工现代化大厦也是在现在的下岗、待工人员身上建起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会过份。因此,“中心”的同志要注意在“无情调整”过程中做到“有情操作”,绝不能有恩赐、施惠的想法、言论和举止;要有强烈的群众观点,急下岗、待工人员所急,解下岗、待工人员所难,以下岗、待工人员的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作为服务性质的工作人员,要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要有强烈的创造力。“中心”的任务是提供再就业服务,就要克服简单的“托管”业务观念,而要有一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我们要求“中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严格把好政策关,不开违反政策的口子,不做违反政策的事;另一方面,我们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创新,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一起,同心协力为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广开门路。要把再就业服务工作与产业、企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行业发展、企业改制结合起来,与产品开发、机制转换结合起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工作岗位。所以“中心”工作人员也要了解、把握行业企业经济发展、政策方针的大局,主动结合。各系统党政领导也要为“中心”工作人员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有关方面的活动,以开拓他们的思路。当然,对“中心”工作人员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更要关心和重视,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满怀热忱地投身于再就业服务事业中去。(这篇文章是郑国培同志在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大会上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