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轻工集体企业面临的困难及解困措施
沈 惠 金建山 王海鸟
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系统共有集体工业企业183户,其中157户是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市联社)下属的老集体企业。现有职工5.35万人,退休职工3.24万人。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6亿元,销售收入13.9亿元;上缴税金6836万元,盈亏相抵后亏损8030万元。
一、集体企业现实困难
历史上,集体经济曾是上海二轻系统的“半壁江山”;然而,目前大部分集体企业都身陷困境、步履维艰。在老集体工业企业中,约有80%处于微利或亏损的局面。据统计,1995年亏损集体企业51户,占总数的32%,亏损金额10052万元。今年上半年,亏损企业75户,占总数的47.8%,亏损金额7380万元。
据对去年51户亏损集体企业的调查.困难情况已发展到相当严重、令人吃惊的程度:
1.51户企业共有职工18432人,其中下岗职工8405人,为在职人数的45.6%。
2.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668万元,人均年产值仅9586元。
3.企业账面净资产1047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98.9%,有20户企业已经资不抵债。
4.大部分企业已无力提供职工最低生活收入保障,不少企业依靠帮困贷款勉强维持。
5.拖欠职工医药费已成为普遍现象。有的企业停止报销医药费已达两年之久。
6.困难企业职工上访频繁,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
造成这些集体企业濒临绝境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是:
1.长期超负荷运转,严重地消耗了集体企业的经济实力。由于历史负担过重,大部分集体企业缺乏技术改造,设备陈旧,产品老化,改造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
2.长期套用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机制不活。因为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套搬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老集体企业往往被称为“二国营”。改革开放以来,市联社在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恢复集体经济优越性等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改革力度不大,成效也不够显著。
3.政策上国有、集体企业不“一视同仁”。长期来,市属集体企业无法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如,国有企业资不抵债可以申请破产,集体企业却难以倒闭;国有困难企业职工的最低收入保障可以向市财政贷款解决,而集体企业贷款则比较困难,等等。
4.在“抓大”的同时忽略了“活小”。上海轻工行业要有竞争能力,必须打破长期来企业普遍存在的“小、乱、散”的局面,集中力量发展支柱行业和骨干企业。这些年来,市联社在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大企业和拳头产品的同时,虽然提出了“大船依托小船求发展,小船依靠大船求生存”,大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方针,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忽视搞活小企业在所难免;有时甚至为了壮大骨干企业,在技改立项、贷款资金等方面不得不牺牲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利益。
二、集体企业解困的政策措施
为了搞活轻工老集体企业,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成立后,市联社遵循轻工控股公司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集体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个一批”的改革思路,并已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一是依托大集团,带动一批。在扶持大企业、组建大集团过程中形成群体优势,带动一批中小集体企业的发展。如上菱集团规划形成五大发展群体:以上菱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发展冰箱、空调、微波炉为代表的系列大家电产品的企业群体;以上海电熨斗总厂为骨干,发展电熨斗、电饭煲、吸尘器为特色的系列小家电产品的企业群体;以家用空调器总厂为核心,发展空调器、洗衣机、空气调节器等家电类产品的企业群体;以上海精益电器总厂为骨干,发展空气断路器、电度表等工业电器类产品的企业群体,以上菱股份公司为依托,通过改组、重组中小企业,形成家电产品配套件生产的企业群体等。
二是通过公司制改造,重组一批。在前几年上海电冰箱厂和上海洗衣机厂两户集体企业改制为上市股份制企业的基础上,这两年,市联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陆续又对一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组建多种所有制相互参股、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产权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加速资本运作,加快资产增值,重组搞活集体企业。到目前为止,已有11户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共同组建了4个有限责任公司。如,轻工集体企业生产汽车配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形成综合优势。这几年上海汽车工业大发展,以集体企业为主的上海机动车辆汽车配件公司的经济情况却十分困难。去年底,汽配公司通过以生产桑塔纳轿车配套产品为主的优势企业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壮大整体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行业内调整布点、扩大生产,带动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进步。
三是调整存量资产,救活一批。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房地产置换为主的存量资产调整工作,是老集体企业筹集“第二次创业”的启动资金、创造企业转机的一条重要措施。为了使存量资产调整工作做到规范、有序、高效,市联社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和措施,收到成效。如,灯具专业联社在指导集体企业调整存量资产工作中,坚持做到指导思想、工作程序、调整价位、生产基地转移、存量资金使用等“五个把关”,使企业的存量资产调整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取得很好的效果。集体企业亏损面从原来的7家逐步降为3家,有的企业正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的“小巨人”。
四是深化改革,搞活一批。多年来,市联社坚持把试行股份合作制作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在集体企业中大力推进改革。目前,已有股份合作制企业40户;其中,老集体企业整体改制l7户,部分转制和新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23户。为了调动企业改制的积极性,作为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市联社,多次采取让利于企业、让利于职工的做法,支持企业改革。1992年、1994年,市联社两次下发了关于在集体企业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的有关文件,通过评估企业资产、挤干“水份”,明晰企业产权,调整股本结构,扶持困难企业改制,改制民有民营等措施调动了企业改制的积极性。改革给集体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部分改制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好于面上企业。
五是顺应经济规律,兼并一批。在集体企业破产政策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市联社采取各种办法,多渠道、多模式为困难集体企业找准“婆家”,实施兼并。近几年,已有数十家集体企业被兼并;其中,有本行业、本系统兼并的,也有跨行业、跨系统兼并的;有被国有企业兼并的,也有被私营企业兼并的。通过企业兼并,优化了产业结构,也使这部分企业获得了新生。
对一部分特困企业,在财政部门帮困资金不落实的情况下,市联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企业解决困难。近两年来,市联社(包括各专业联社)贷给困难集体企业的工资性借款360万元,医药费及困难职工补助482万元。缓解集体企业和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尖锐的矛盾。
为了解决轻工老集体企业的困难,从整体上、根本上搞活集体企业,使得集体经济重新成为上海轻工行业的“半壁江山”,除集体企业自身必须作出艰苦努力外,也迫切需要政府在体制上作出再改革、政策上进行再扶持,资金上给予再投入。目前,亟需明确解决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1.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集体企业,拟同等享受国有企业破产试点政策,依法实施破产。破产企业财产变现后,首先用于职工安置,职工可优先利用安置费购买有效资产,组织生产。
2.管理较差、但尚未资不抵债的企业,可以在城乡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向社会出售。出售所得,首先用于安置被出售企业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
3.亏损严重的集体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职工进行生产自救。在生产自救期间,企业拖欠的银行贷款,可由主管部门同有关银行逐户核定后,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挂账停息或挂账减息,延期归还。
4.全面落实市政府对亏损企业的安民帮困措施,保障职工的最低收入。
5.帮助困难企业职工实施“再就业”工程。对亏损严重、下岗职工较多且安置困难的集体企业,在实施改组改造时可给予一定名额,将下岗职工采取“离岗、离厂、不离编”的办法,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接收,帮助进行再就业和安置。
6.对改组改制集体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为了使困难企业改组改制后能迅速启动,增强后劲,拟对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和租赁、出售、破产重组的集体企业,在所得税上实行前两年先征后退、后三年先征后退回一半的政策。
7.建立城镇集体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基金。由于大部分集体企业负担较重,缺乏技改能力,建议财政每年从集体企业上缴的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额度,建立城镇集体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