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理论界深入探讨上海要率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发行时间:1996-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上海理论界深入探讨上海要率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编者按:前段时间,上海市社联和市经济学会等六单位的学者就上海如何率先一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下面是讨论观点摘要,供参考。

率先实现的可能

上海有率先一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可能性。主要依据有:一是通过政资分开推进政企分开的改革已有明显进展,140家试点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正朝着预定目标,一步一步落实到位,放活小企业的改革也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二是上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000美元,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具备由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型向效益发展型转变的条件。三是经过“八五”期间的发展,尽管上海经济从总体上看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但已呈现集约化增长的势头。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六大支柱产业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使工业经济中技术含量日益上升;外资引进和外贸出口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外向型经济的竞争能力;生产要素大市场的率先建立,已将上海绝大多数商品生产和流通纳入按市场规律运行的轨道。

率先实现面临的难题

上海要率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也面临很多较大的难题:其一,政府和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关系仍若即若离,某些方面政府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照样管,企业跟着政府跑、不跟市场跑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停工、半停工企业和闲置设备有增无减;条条块块各自为政的格局还没从根本上突破;兼并、破产仍然关卡重重,步履艰难,点上的经验难以推广等等。其三,企业投入产出率迄今仍处于下滑状态,形成宏观调控愈见成效而微观基础愈见脆弱的明显不协调。其四,科技贡献率提高缓慢,新增长点主要来自非国有经济的局面未见改观等等。

率先实现的相应对策

一、要在较高的层次和较深的程度上转变观念。最重要的是树立以下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依靠改革,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而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主要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谋求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第一生产力必须放到第一位置,经济工作重心必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的改革是在政府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企业自下而上大胆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下进行的,这要求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带头转变观念,转变思想作风,转变工作方法。转变观念是永无止境的,观念要不断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变领先优势为领先效应。“八五”期间,上海市提出的产业结构按“三二一”顺序调整的方针,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有的同志认为,按照上海本是全国最大工业城市这一市情,当前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第二产业上,特别是要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加大调整力度,使之率先建立科技进步运行机制,以进一步发挥第二产业在“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三产”的发展离不开“二产”的带动。近年来上海“三产”的增长,主要是价格杠杆在起强力推动作用,实质性增长不多。因此,“九五”期间还需对“三二一”方针的继续贯彻作深入研究,并对间或出现的泡沫经济现象有足够估计。抓大放小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针是现实选择,但在实际推进中,很多问题正待继续探索,如组建大集团,其规模标准要研究。放小的目的,在于通过放活,提高国有经济特别是地方国有经济的质量、效益和增强主导地位,而不是异化出相反的结果。

三、要在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上做更多更好的文章。就上海而言,提高六大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程度,是关系到上海能否实现“领先一步”的关键。作为制高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上海的希望所在,必须在投入上实行倾斜。“九五”期间培育新增长点的重心,要从非国有经济转向国有经济,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和优越性的要求,决不能等闲视之。加大科技投入,还需处理好技术改造与新铺摊子的关系,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发挥现有科研机构作用的关系,处理好稳定与放丌的关系。提高科技贡献率,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依靠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对此,政府要从制度上给予切实的保证。有的部门随意调动关键岗位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实在得不偿失。提高科技含量要与实行名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上海作为国际知名城市,没有一大批过得硬的名店、名厂、名牌、名晶支撑,是不可想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扎扎实实地推进名牌战略,可能成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最佳突破口。为了把科技进步落到实处,今后要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科技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列为考核指标。

四、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过程中,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不容忽视。当前,由于决策失误导致重大项目竣工之日即停工之时的现象并不少见,投入愈大,损失也愈大。可见决策的科学化是何等重要]与此同理,有先进的设备而无先进的管理,同样出不了质量,出不了效益。

上海理论界深入探讨上海要率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发行时间:1996-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上海理论界深入探讨上海要率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编者按:前段时间,上海市社联和市经济学会等六单位的学者就上海如何率先一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下面是讨论观点摘要,供参考。

率先实现的可能

上海有率先一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可能性。主要依据有:一是通过政资分开推进政企分开的改革已有明显进展,140家试点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正朝着预定目标,一步一步落实到位,放活小企业的改革也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二是上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000美元,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具备由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型向效益发展型转变的条件。三是经过“八五”期间的发展,尽管上海经济从总体上看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但已呈现集约化增长的势头。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六大支柱产业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使工业经济中技术含量日益上升;外资引进和外贸出口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外向型经济的竞争能力;生产要素大市场的率先建立,已将上海绝大多数商品生产和流通纳入按市场规律运行的轨道。

率先实现面临的难题

上海要率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也面临很多较大的难题:其一,政府和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关系仍若即若离,某些方面政府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照样管,企业跟着政府跑、不跟市场跑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停工、半停工企业和闲置设备有增无减;条条块块各自为政的格局还没从根本上突破;兼并、破产仍然关卡重重,步履艰难,点上的经验难以推广等等。其三,企业投入产出率迄今仍处于下滑状态,形成宏观调控愈见成效而微观基础愈见脆弱的明显不协调。其四,科技贡献率提高缓慢,新增长点主要来自非国有经济的局面未见改观等等。

率先实现的相应对策

一、要在较高的层次和较深的程度上转变观念。最重要的是树立以下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依靠改革,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而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主要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谋求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第一生产力必须放到第一位置,经济工作重心必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的改革是在政府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企业自下而上大胆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下进行的,这要求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带头转变观念,转变思想作风,转变工作方法。转变观念是永无止境的,观念要不断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变领先优势为领先效应。“八五”期间,上海市提出的产业结构按“三二一”顺序调整的方针,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有的同志认为,按照上海本是全国最大工业城市这一市情,当前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第二产业上,特别是要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加大调整力度,使之率先建立科技进步运行机制,以进一步发挥第二产业在“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三产”的发展离不开“二产”的带动。近年来上海“三产”的增长,主要是价格杠杆在起强力推动作用,实质性增长不多。因此,“九五”期间还需对“三二一”方针的继续贯彻作深入研究,并对间或出现的泡沫经济现象有足够估计。抓大放小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针是现实选择,但在实际推进中,很多问题正待继续探索,如组建大集团,其规模标准要研究。放小的目的,在于通过放活,提高国有经济特别是地方国有经济的质量、效益和增强主导地位,而不是异化出相反的结果。

三、要在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上做更多更好的文章。就上海而言,提高六大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程度,是关系到上海能否实现“领先一步”的关键。作为制高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上海的希望所在,必须在投入上实行倾斜。“九五”期间培育新增长点的重心,要从非国有经济转向国有经济,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和优越性的要求,决不能等闲视之。加大科技投入,还需处理好技术改造与新铺摊子的关系,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发挥现有科研机构作用的关系,处理好稳定与放丌的关系。提高科技贡献率,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依靠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对此,政府要从制度上给予切实的保证。有的部门随意调动关键岗位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实在得不偿失。提高科技含量要与实行名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上海作为国际知名城市,没有一大批过得硬的名店、名厂、名牌、名晶支撑,是不可想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扎扎实实地推进名牌战略,可能成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最佳突破口。为了把科技进步落到实处,今后要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科技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列为考核指标。

四、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过程中,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不容忽视。当前,由于决策失误导致重大项目竣工之日即停工之时的现象并不少见,投入愈大,损失也愈大。可见决策的科学化是何等重要]与此同理,有先进的设备而无先进的管理,同样出不了质量,出不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