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积极发挥联社优势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发行时间:1996-12-20
网站编辑:宋振东
来源:研究所

积极发挥联社优势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主任  宋振东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经市委批准建立的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

十多年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各项经济指标逐年递增,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到1995年底,市联社系统的集体合作企业已发展到4143户,从业人员18万人。1995年联社系统营销收入(含劳务收入)152亿元,比90年增长6.3倍,利税15亿,比90年增长3.9倍。随着经济发展,职工收入也逐年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坚持改革,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社成立后就坚持走改革发展的路。当时的合作社,遵照国务院《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合作社的若干暂行规定》,按照“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蓟。职工集资,适当分红,集体积累,自主支配”的原则组建的。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五大机制,一是灵活自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放开经营;二是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使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组合;三是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拉开了分配差距,职工之间分配差距一般在二至三倍,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四是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依靠自身的积累,稳扎稳打,逐步发展;五是职工参与管理的民主管理机制,企业效益公诸于众,重大决策和分配制度提交职代会讨论决定。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这几年,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合作社的改革,首选模式是股份合作制,因为,它的基本特点与合作制相吻合,适应中小企业,职工也比较容易接受。目前,系统内改制和新建股份合作制企业332家。还有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企业,根据《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别的经批准改组为集团公司。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三大工程”。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许多社会问题才容易解决,中央十分强调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者关系。近几年,我们根据中央的精神和联社企业的实际与特点,立足全局,想党所想,急群众所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实施“三大工程”的格局,执行几年,效果较好。所谓“三大工程”,是指企业的经济发展工程、市府和商业实事工程,以及再就业工程,这三个工程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尤其是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只能在不断发展经济,拓宽商业和社会生活服务领域中,才能不断增加劳动力容量,创造再就业的空间,有效地安置失业待工人员。这些年来,上海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待工人员急剧增加,妥善处理好下岗待工人员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联社在安置下岗待工人员上有着传统优势,我们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企业多,有着安置下岗待工人员的巨大潜力。几年前,我们就明确提出把安置的重点放在吸纳下岗待工人员上,强调要实施再就业工程,为维护社会稳定再作贡献。在各级联社和联社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十多年来累计安置社会闲散劳力、下岗待工人员及低收入离退休职工30万人次。我们还成立了上海市再就业工程教育学院,使下岗人员有机会受得较高层次的培训,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注意发扬联社企业的特长,大力拓展社会生活服务业。联社系统的企业大多是商业服务业,点多面广,贴近市民生活。八十年代初,尽管当时的企业设施较简陋,但有效地缓解了上海的就餐难、住宿难、乘车难、修配难等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市民在提高生活质量和服务消费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需求。各级联社以便民、利民,方便群众为宗旨,指导和推动商业服务企业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扩大服务项目,改善经营设施.把群众的需要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建设、市政动迁大量增加,不少企业和广大居民为搬迁伤透脑筋。我们就兴办了公兴搬场公司,初办时,由于财力有限,只有十辆接近报废的老爷车和30名职工,现在已扩展到拥有80多辆卡车、420名职工的全市规模最大、服务最规范的搬场公司。自1992年以来,我们主动承办市府和商业实事工程,四年中,不化国家一分钱,先后组建了以方便市民生活为特征的社会生活服务公司41家,服务网点403个,已形成了拥有修配、劳务中介、打包托运、旅游服务、汽车出租、搬场运输、房屋装修等八大类四十多个项目的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活服务内容,为上海市民服务的次数累计已突破亿次。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发展社会生活服务业,是建成上海国际性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社会生活服务必将成为上海的一个新产业。联社在发展社会生活服务事业上大有可为。

四、努力办实体、增实力,发展联社直属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联社作为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不仅要履行“指导、协调、维护、服务”的职能,积极对下属各级联社实施必要的管理,而且,应该运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兴办各种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联社的职能。九十年代前,市联社主要依靠收取管理费来维持日常开支,1989年底帐上仅存3000元,许多活动因没有钱而无法开展。自九十年代初起,我们下决心兴办直属企业,主要领导亲自抓,一个项目、一个单位研究,从可行性、场地设施到干部配套和发展方向,都化了不少心血,使直属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发展直属企业中,我们强调要讲求实实在在的效益,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也有失败,但绝大多数成功了,发展子,干部也逐步锻炼成长起来。市联社直属企业申联出租汽车总公司,在1990年成立时只有25辆车、35名职工,资产总额仅180万元,到1995年底,已发展为拥有150辆车、300多名职工,总资产达1800万元,五年中,人员增加8.5倍,资产增长10倍。直属企业上缴给市联社的收入,也从1991年的近25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450万元。市联社直属企业的总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初步已发展到拥有出租汽车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社会生活服务总公司、涂装工程公司、旅游服务公司、菜场、再就业工程教育学院等二十多个直属企事业单位。

五、形成三级联社网络,发挥各自作用。要发挥市联社的作用,没有相应的组织网络是无法实现的。上海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形成了市和区、县、局(集团公司)及街道、公司三级联社的网络。市政府集体事业办公室撤消后,许多局的集体办,有的改制成联社,有的主动和市联社挂钩,使市联社承担起除二轻联社及部分区集管局所属企业外的上海城区集体合作经济的“指导、协调、维护、服务”职能。许多单位认为三级联社互通信息,紧密联系很有必要,希望市联社加强指导。我们十分注意健全市联社的组织机构和会议制度,多年来坚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理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因工作调动后,就及时增补,理事会每年定期召开,讨论决定联社系统的重大事宜。市联社日常通过区、县、局联社主任会议、工作会议、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种途径,加强与所属联社之间的联系和指导,使上下之间信息传递比较通畅,基层经验及时总结推广,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职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依靠各级政府的协调,较快得到解决。

要发挥联社作用,发展合作经济,带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就是要建设好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有一批好的带头人。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困难是经常会发生的。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不论哪一级联社、哪一个集体合作企业,凡是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政治上强,有事业心,勤学习,肯钻研,努力熟悉业务,作风正派,就能带领群众在前无古人的事业中,毫不畏惧地坚持改革发展,不断前进,在困难面前,不是等、靠、要,而是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以扎实的工作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推进联社事业和联社企业的发展,创造出出色的成绩来。有作为才能有地位。长期来,联社人就是以新时期创业的精神,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用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和群众的称道,受到了党政领导的重视。因此,我们多年来结合各项工作,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教育各级干部懂得,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我们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去干、去闯、去克服,叫困难并不能改变困难条件,只有迎着困难,千方百计去解决,才能在困难中创造新局面。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干部,指导他们学习理论,到兄弟省市取经,还组织一些同志到国外考察,今年已先后组织四批,分别到美国、西欧、东南亚等地,使他们开阔了眼界。特别在市联社本部,加强党和领导班子建设,使领导班子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市联社尽管人员少,工作忙,经济实力还不强,但我们下决心有计划地抽调干部到中央党校、市委党校和各种短训班去培训,还舍得花钱输送干部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目前市联社本部40个干部中,有7位在攻读硕士研究生,1位在攻读博士学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仅要靠教育,还需要有制度来保证。这几年,我们对联社本部和直属企业的领导,实行干部职级分离,一年一聘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为了使市联社本部的干部更有效的懂得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还组织半数以上干部到直属企业兼职,担任企业的正、副经理,要求大家既要搞好企业,又要加强面上指导。人是辛苦些,但几年来的实践,大家反映收获很大。

积极发挥联社优势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发行时间:1996-12-20
网站编辑:宋振东
  
来源:研究所

积极发挥联社优势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主任  宋振东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经市委批准建立的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

十多年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各项经济指标逐年递增,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到1995年底,市联社系统的集体合作企业已发展到4143户,从业人员18万人。1995年联社系统营销收入(含劳务收入)152亿元,比90年增长6.3倍,利税15亿,比90年增长3.9倍。随着经济发展,职工收入也逐年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坚持改革,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社成立后就坚持走改革发展的路。当时的合作社,遵照国务院《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合作社的若干暂行规定》,按照“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蓟。职工集资,适当分红,集体积累,自主支配”的原则组建的。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五大机制,一是灵活自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放开经营;二是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使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组合;三是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拉开了分配差距,职工之间分配差距一般在二至三倍,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四是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依靠自身的积累,稳扎稳打,逐步发展;五是职工参与管理的民主管理机制,企业效益公诸于众,重大决策和分配制度提交职代会讨论决定。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这几年,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合作社的改革,首选模式是股份合作制,因为,它的基本特点与合作制相吻合,适应中小企业,职工也比较容易接受。目前,系统内改制和新建股份合作制企业332家。还有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企业,根据《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别的经批准改组为集团公司。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三大工程”。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许多社会问题才容易解决,中央十分强调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者关系。近几年,我们根据中央的精神和联社企业的实际与特点,立足全局,想党所想,急群众所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实施“三大工程”的格局,执行几年,效果较好。所谓“三大工程”,是指企业的经济发展工程、市府和商业实事工程,以及再就业工程,这三个工程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尤其是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只能在不断发展经济,拓宽商业和社会生活服务领域中,才能不断增加劳动力容量,创造再就业的空间,有效地安置失业待工人员。这些年来,上海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待工人员急剧增加,妥善处理好下岗待工人员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联社在安置下岗待工人员上有着传统优势,我们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企业多,有着安置下岗待工人员的巨大潜力。几年前,我们就明确提出把安置的重点放在吸纳下岗待工人员上,强调要实施再就业工程,为维护社会稳定再作贡献。在各级联社和联社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十多年来累计安置社会闲散劳力、下岗待工人员及低收入离退休职工30万人次。我们还成立了上海市再就业工程教育学院,使下岗人员有机会受得较高层次的培训,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注意发扬联社企业的特长,大力拓展社会生活服务业。联社系统的企业大多是商业服务业,点多面广,贴近市民生活。八十年代初,尽管当时的企业设施较简陋,但有效地缓解了上海的就餐难、住宿难、乘车难、修配难等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市民在提高生活质量和服务消费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需求。各级联社以便民、利民,方便群众为宗旨,指导和推动商业服务企业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扩大服务项目,改善经营设施.把群众的需要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建设、市政动迁大量增加,不少企业和广大居民为搬迁伤透脑筋。我们就兴办了公兴搬场公司,初办时,由于财力有限,只有十辆接近报废的老爷车和30名职工,现在已扩展到拥有80多辆卡车、420名职工的全市规模最大、服务最规范的搬场公司。自1992年以来,我们主动承办市府和商业实事工程,四年中,不化国家一分钱,先后组建了以方便市民生活为特征的社会生活服务公司41家,服务网点403个,已形成了拥有修配、劳务中介、打包托运、旅游服务、汽车出租、搬场运输、房屋装修等八大类四十多个项目的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活服务内容,为上海市民服务的次数累计已突破亿次。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发展社会生活服务业,是建成上海国际性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社会生活服务必将成为上海的一个新产业。联社在发展社会生活服务事业上大有可为。

四、努力办实体、增实力,发展联社直属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联社作为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不仅要履行“指导、协调、维护、服务”的职能,积极对下属各级联社实施必要的管理,而且,应该运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兴办各种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联社的职能。九十年代前,市联社主要依靠收取管理费来维持日常开支,1989年底帐上仅存3000元,许多活动因没有钱而无法开展。自九十年代初起,我们下决心兴办直属企业,主要领导亲自抓,一个项目、一个单位研究,从可行性、场地设施到干部配套和发展方向,都化了不少心血,使直属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发展直属企业中,我们强调要讲求实实在在的效益,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也有失败,但绝大多数成功了,发展子,干部也逐步锻炼成长起来。市联社直属企业申联出租汽车总公司,在1990年成立时只有25辆车、35名职工,资产总额仅180万元,到1995年底,已发展为拥有150辆车、300多名职工,总资产达1800万元,五年中,人员增加8.5倍,资产增长10倍。直属企业上缴给市联社的收入,也从1991年的近25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450万元。市联社直属企业的总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初步已发展到拥有出租汽车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社会生活服务总公司、涂装工程公司、旅游服务公司、菜场、再就业工程教育学院等二十多个直属企事业单位。

五、形成三级联社网络,发挥各自作用。要发挥市联社的作用,没有相应的组织网络是无法实现的。上海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形成了市和区、县、局(集团公司)及街道、公司三级联社的网络。市政府集体事业办公室撤消后,许多局的集体办,有的改制成联社,有的主动和市联社挂钩,使市联社承担起除二轻联社及部分区集管局所属企业外的上海城区集体合作经济的“指导、协调、维护、服务”职能。许多单位认为三级联社互通信息,紧密联系很有必要,希望市联社加强指导。我们十分注意健全市联社的组织机构和会议制度,多年来坚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理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因工作调动后,就及时增补,理事会每年定期召开,讨论决定联社系统的重大事宜。市联社日常通过区、县、局联社主任会议、工作会议、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种途径,加强与所属联社之间的联系和指导,使上下之间信息传递比较通畅,基层经验及时总结推广,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职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依靠各级政府的协调,较快得到解决。

要发挥联社作用,发展合作经济,带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就是要建设好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有一批好的带头人。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困难是经常会发生的。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不论哪一级联社、哪一个集体合作企业,凡是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政治上强,有事业心,勤学习,肯钻研,努力熟悉业务,作风正派,就能带领群众在前无古人的事业中,毫不畏惧地坚持改革发展,不断前进,在困难面前,不是等、靠、要,而是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以扎实的工作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推进联社事业和联社企业的发展,创造出出色的成绩来。有作为才能有地位。长期来,联社人就是以新时期创业的精神,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用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和群众的称道,受到了党政领导的重视。因此,我们多年来结合各项工作,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教育各级干部懂得,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我们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去干、去闯、去克服,叫困难并不能改变困难条件,只有迎着困难,千方百计去解决,才能在困难中创造新局面。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干部,指导他们学习理论,到兄弟省市取经,还组织一些同志到国外考察,今年已先后组织四批,分别到美国、西欧、东南亚等地,使他们开阔了眼界。特别在市联社本部,加强党和领导班子建设,使领导班子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市联社尽管人员少,工作忙,经济实力还不强,但我们下决心有计划地抽调干部到中央党校、市委党校和各种短训班去培训,还舍得花钱输送干部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目前市联社本部40个干部中,有7位在攻读硕士研究生,1位在攻读博士学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仅要靠教育,还需要有制度来保证。这几年,我们对联社本部和直属企业的领导,实行干部职级分离,一年一聘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为了使市联社本部的干部更有效的懂得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还组织半数以上干部到直属企业兼职,担任企业的正、副经理,要求大家既要搞好企业,又要加强面上指导。人是辛苦些,但几年来的实践,大家反映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