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浅谈劳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
发行时间:1996-08-20
网站编辑:顾家成
来源:研究所

浅谈劳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

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  顾家成

一、劳服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人员多、人才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开发总公司的人员构成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宝钢1986年直接划转的原宝钢生活后勤系统职工;二是宝钢(集团)公司精减下来的职工;三是二、三期征地工;四是由上海市内调来的职工家属。在年龄上,五十岁以上的多,三十岁以下的少;在性别上,女职工多,男职工少;在文化素质上,初中小学以下的多,大中专以上毕业的少(大专以上学历仅占总人数的7.2%);在专业技术上,对口适用的人才少,不需要的人多。

(二)行档多、档次低、规模小。工商、贸易、服务等行业样样有,独立法人单位168个。独资公司、联营合资公司、合作经营公司、股份合作公司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等样样皆有,可以说投资多元化,但上规模的少。

(三)产品杂、质量差,竞争能力弱。开发总公司现有120多种产品,上千个规格,出厂少检验,销售无商标,“双高”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弱。

(四)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差。开发总公司的项目多数属于安置型,劳动生产率低,从效益而言,主要是安置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底子薄、后劲差。集体经济的底子薄是很普遍的现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主体厂分离出来,为主体厂服务,属劳务型、劳动密集型和简单粗放型的劳动,只能是安置职工,保证职工的一般生活水准,积累很少。二是劳服企业的职工所使用的场地、厂房、设备、工器具大多是租赁主体厂的,而主体厂对劳服企业直接的资金投入很少。开发总公司成立十年,国有资金的投入只有1470万元,有些还是用设备顶的。组建新的企业,开发新的项目只依靠集体企业自己的积累,投入少,规模小,产出少,所以底子薄,后劲不足。

二、劳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换观念。开发总公司有个目标,就是进行第二次创业,使企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职工个人收入跟上主体厂的水平。劳服企业如何起飞,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看准了就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行“两个”转变。像开发总公司这样的劳服企业要实现“两个”转变,首先要注意从短期效益向长期效益的观念转变;要从短期行为向长期行为的观念转变;要从过去大树下面好乘凉,依靠主体厂吃皇粮,向依靠自立自强,树立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转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光靠几个人。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经营管理是很复杂的,也决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所以一定要树立依靠全体职工的观念。

(二)大胆实践。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集体企业也要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条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必须产权明晰,进行产权界定,使各方面的资产不流失,确保增值。由于历史的原因,集体企业资产构成比较复杂。开发总公司经过1994年一年的清产核资,把开发总公司八年来的家底进行了清理,把国有资产、集体资产、职工个人投入资产、向主体厂租赁的资产以及主体厂委托管理的资产都进行界定,通过宝山区公证处公证,宝钢(集团)公司核实认证,实现了产权明晰。为了解决集体资产的资产运营、明确权责、确保增值,1995年开发总公司成立了上海格安邦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代表了开发总公司集体资产这一块。开发总公司下面的集体企业和服务性公司所属三产公司,向格安邦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入股,经过一年的运作还不错,使集体这部分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三)改革体制。开发总公司原来的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计划性;二是服务性。这个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在体制改革中,对开发总公司十三个二级公司,我们首先只设一个党委书记、一个经理,副书记、副经理全部下去,到分公司去当书记、经理,叫做经营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其次,为适应市场经济,把二级公司原来设立的站、队、科编制改为分公司。比如,上海宝钢建筑维修公司原来下设了四个大队,现改为市政建筑分公司、空调维修分公司、消防器材分公司等。体制改革,精干了机关,提高了效率。开发总公司机关原有200多人,每年精减10%的人员,现在只有120余人。合并了8个处室,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实行内部独立核算,划小核算单位;二是有利于开拓市场,引进竞争机制。

(四)推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劳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开发总公司经过数年努力,共建立了三十个股份合作制企业,总的股金为8177万元,其中个人股金为4770万元,占总股金的58.30%,法人股3407万元,占总股金的41.70%。开发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有三种类型,一类是1993年初建立的,经过三年运行,已进一步完善。如新事业发展总公司是上海最大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注册资金2400万元,其中法人股金1000万元,职工股金1400万元。第二类是新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由于有前面经验,加上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出台,因而比较规范。第三类是老企业改制而成,这类企业的情况复杂,难度比较大。首先通过产权界定,清产核资,把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划清,然后把集体部份拿出来量化,作为职工共有股份。职工共有股在调走时不能带走,去世了也不能继承,不能转让,这种做法,职工比较满意。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股东,职工真正当家作主了。例如,工业公司下面有个开宝小电机修理厂,承担宝钢(集团)公司电机修理业务,原来有60人,改制前年利润在10万元左右,改成股份合作制后,总的股金为25万元,职工个人股20万元,占总股金的80%,后又增加了50多名富余人员,职工人数翻一番。1994年一年的利润也翻一番,达到30多万元,1995年达到70多万元。

(五)培育“三个”市场。首先要进一步开发宝钢市场,因为宝钢市场潜力很大也很可靠,有干不完的事情。外单位人讲,“谁要是靠在宝钢上,谁就发财。”这话有一定道理。开发总公司离开宝钢,就活不下去。我们现有14000多名职工,真正不靠宝钢吃饭的不到1000人,所以必须树立服务于宝钢,依托于宝钢这个大观念。总的思路是:抓认识变观念,开拓宝钢市场;练内功破难点,扎根宝钢市场;育人才建队伍,适应宝钢市场;讲质量创名牌,巩固宝钢市场。为主体厂做好服务,只能解决职工就业和有饭吃的问题,要想突破,还必须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进军。几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几十个联营企业,在浦东,开办了工厂,挤进了保税区,并与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多家企业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为了拓展企业生存的空间,成立了国际贸易开发分公司,在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设立经济贸易公司。组建丁十几家中外合资企业。

(六)大力开发“双高”产品。劳服企业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搞规模效益。产品档次低是集体经济目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我们开发总公司近几年来,重视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搞一、二个与大生产相联的,既利用主体厂优势,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项目,产量有规模,质量能保证,可以生产出高精尖的名牌产品。最近我们搞减振板耐腐蚀板项目,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这是宝钢钢研所的科研成果。这个厂年产2.3万吨的新材料,是空调、洗衣机、小轿车、冰箱都需要的新材料,我国过去都是靠国外进口。我们利用宝钢的热镀锌冷轧板生产这种新型板材,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所以是一个既体现规模经济效益,又是“双高”的产品。再如投资480万元,开发利用宝钢的废芯棒钢和铁屑建成子高级模具钢厂。从宝钢(集团)公司买来的废芯棒2800元/吨,铁屑1800元/吨,冶炼加工出来的模具钢目前价格达11000~13000元/吨,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就是利用了宝钢的废资源.还有正在筹建中的轻钢龙骨厂等。我们集体企重要想从过去粗放型、密集型的劳动中脱胎换骨,必须事大力量,搞一垄“双高”产品,搞规模效益。

(七)狠抓管理。搞现代企业制度,最终要落在科学管理上。科学管理这个问题对于发展中的劳服企业、集体企业十分重要。开发总公司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管理上要根据一个企业的薄弱环节,一个时期生产经营当中突出的问题来制定管理对策。总的要求是要做到“快、硬、严、实”。所谓快,是讲效率,信息传递快,处理问题快,工作节奏快,硬,是思想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严,是个标准问题,严在制度上,严在标准上,严在考核上,严在奖惩上;实,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勤政务实,落到实处。

浅谈劳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
发行时间:1996-08-20
网站编辑:顾家成
  
来源:研究所

浅谈劳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

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  顾家成

一、劳服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人员多、人才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开发总公司的人员构成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宝钢1986年直接划转的原宝钢生活后勤系统职工;二是宝钢(集团)公司精减下来的职工;三是二、三期征地工;四是由上海市内调来的职工家属。在年龄上,五十岁以上的多,三十岁以下的少;在性别上,女职工多,男职工少;在文化素质上,初中小学以下的多,大中专以上毕业的少(大专以上学历仅占总人数的7.2%);在专业技术上,对口适用的人才少,不需要的人多。

(二)行档多、档次低、规模小。工商、贸易、服务等行业样样有,独立法人单位168个。独资公司、联营合资公司、合作经营公司、股份合作公司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等样样皆有,可以说投资多元化,但上规模的少。

(三)产品杂、质量差,竞争能力弱。开发总公司现有120多种产品,上千个规格,出厂少检验,销售无商标,“双高”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弱。

(四)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差。开发总公司的项目多数属于安置型,劳动生产率低,从效益而言,主要是安置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底子薄、后劲差。集体经济的底子薄是很普遍的现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主体厂分离出来,为主体厂服务,属劳务型、劳动密集型和简单粗放型的劳动,只能是安置职工,保证职工的一般生活水准,积累很少。二是劳服企业的职工所使用的场地、厂房、设备、工器具大多是租赁主体厂的,而主体厂对劳服企业直接的资金投入很少。开发总公司成立十年,国有资金的投入只有1470万元,有些还是用设备顶的。组建新的企业,开发新的项目只依靠集体企业自己的积累,投入少,规模小,产出少,所以底子薄,后劲不足。

二、劳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换观念。开发总公司有个目标,就是进行第二次创业,使企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职工个人收入跟上主体厂的水平。劳服企业如何起飞,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看准了就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行“两个”转变。像开发总公司这样的劳服企业要实现“两个”转变,首先要注意从短期效益向长期效益的观念转变;要从短期行为向长期行为的观念转变;要从过去大树下面好乘凉,依靠主体厂吃皇粮,向依靠自立自强,树立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转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光靠几个人。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经营管理是很复杂的,也决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所以一定要树立依靠全体职工的观念。

(二)大胆实践。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集体企业也要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条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必须产权明晰,进行产权界定,使各方面的资产不流失,确保增值。由于历史的原因,集体企业资产构成比较复杂。开发总公司经过1994年一年的清产核资,把开发总公司八年来的家底进行了清理,把国有资产、集体资产、职工个人投入资产、向主体厂租赁的资产以及主体厂委托管理的资产都进行界定,通过宝山区公证处公证,宝钢(集团)公司核实认证,实现了产权明晰。为了解决集体资产的资产运营、明确权责、确保增值,1995年开发总公司成立了上海格安邦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代表了开发总公司集体资产这一块。开发总公司下面的集体企业和服务性公司所属三产公司,向格安邦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入股,经过一年的运作还不错,使集体这部分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三)改革体制。开发总公司原来的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计划性;二是服务性。这个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在体制改革中,对开发总公司十三个二级公司,我们首先只设一个党委书记、一个经理,副书记、副经理全部下去,到分公司去当书记、经理,叫做经营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其次,为适应市场经济,把二级公司原来设立的站、队、科编制改为分公司。比如,上海宝钢建筑维修公司原来下设了四个大队,现改为市政建筑分公司、空调维修分公司、消防器材分公司等。体制改革,精干了机关,提高了效率。开发总公司机关原有200多人,每年精减10%的人员,现在只有120余人。合并了8个处室,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实行内部独立核算,划小核算单位;二是有利于开拓市场,引进竞争机制。

(四)推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劳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开发总公司经过数年努力,共建立了三十个股份合作制企业,总的股金为8177万元,其中个人股金为4770万元,占总股金的58.30%,法人股3407万元,占总股金的41.70%。开发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有三种类型,一类是1993年初建立的,经过三年运行,已进一步完善。如新事业发展总公司是上海最大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注册资金2400万元,其中法人股金1000万元,职工股金1400万元。第二类是新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由于有前面经验,加上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出台,因而比较规范。第三类是老企业改制而成,这类企业的情况复杂,难度比较大。首先通过产权界定,清产核资,把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划清,然后把集体部份拿出来量化,作为职工共有股份。职工共有股在调走时不能带走,去世了也不能继承,不能转让,这种做法,职工比较满意。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股东,职工真正当家作主了。例如,工业公司下面有个开宝小电机修理厂,承担宝钢(集团)公司电机修理业务,原来有60人,改制前年利润在10万元左右,改成股份合作制后,总的股金为25万元,职工个人股20万元,占总股金的80%,后又增加了50多名富余人员,职工人数翻一番。1994年一年的利润也翻一番,达到30多万元,1995年达到70多万元。

(五)培育“三个”市场。首先要进一步开发宝钢市场,因为宝钢市场潜力很大也很可靠,有干不完的事情。外单位人讲,“谁要是靠在宝钢上,谁就发财。”这话有一定道理。开发总公司离开宝钢,就活不下去。我们现有14000多名职工,真正不靠宝钢吃饭的不到1000人,所以必须树立服务于宝钢,依托于宝钢这个大观念。总的思路是:抓认识变观念,开拓宝钢市场;练内功破难点,扎根宝钢市场;育人才建队伍,适应宝钢市场;讲质量创名牌,巩固宝钢市场。为主体厂做好服务,只能解决职工就业和有饭吃的问题,要想突破,还必须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进军。几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几十个联营企业,在浦东,开办了工厂,挤进了保税区,并与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多家企业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为了拓展企业生存的空间,成立了国际贸易开发分公司,在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设立经济贸易公司。组建丁十几家中外合资企业。

(六)大力开发“双高”产品。劳服企业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搞规模效益。产品档次低是集体经济目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我们开发总公司近几年来,重视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搞一、二个与大生产相联的,既利用主体厂优势,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项目,产量有规模,质量能保证,可以生产出高精尖的名牌产品。最近我们搞减振板耐腐蚀板项目,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这是宝钢钢研所的科研成果。这个厂年产2.3万吨的新材料,是空调、洗衣机、小轿车、冰箱都需要的新材料,我国过去都是靠国外进口。我们利用宝钢的热镀锌冷轧板生产这种新型板材,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所以是一个既体现规模经济效益,又是“双高”的产品。再如投资480万元,开发利用宝钢的废芯棒钢和铁屑建成子高级模具钢厂。从宝钢(集团)公司买来的废芯棒2800元/吨,铁屑1800元/吨,冶炼加工出来的模具钢目前价格达11000~13000元/吨,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就是利用了宝钢的废资源.还有正在筹建中的轻钢龙骨厂等。我们集体企重要想从过去粗放型、密集型的劳动中脱胎换骨,必须事大力量,搞一垄“双高”产品,搞规模效益。

(七)狠抓管理。搞现代企业制度,最终要落在科学管理上。科学管理这个问题对于发展中的劳服企业、集体企业十分重要。开发总公司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管理上要根据一个企业的薄弱环节,一个时期生产经营当中突出的问题来制定管理对策。总的要求是要做到“快、硬、严、实”。所谓快,是讲效率,信息传递快,处理问题快,工作节奏快,硬,是思想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严,是个标准问题,严在制度上,严在标准上,严在考核上,严在奖惩上;实,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勤政务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