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使停工待岗人数上升势头得以趋缓。但是,要基本解决停工待岗这一社会问题,还存在几个难点问题。
一、企业安置能力仍在下降,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回流安置。一是微利亏损企业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扭亏转盈需要时间,近期内很难大批量、成建制地安置下岗职工重新上岗。二是企业通过挖掘场地、资金潜力兴办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进行再安置的能力接近饱和,不能指望在近期内有较大提高。三是这些企业的非生产性负担仍在加重,除要承担大量停工待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外,还需要承担生活费标准逐年递增的部分和陆续出台的各项社会保障费用。
二、社会性安置岗位总量不足,与仍在加速的下岗总量不成比例。一是跨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安置困难重重;二是新辟岗位速度缓慢;三是劳动力跨地区大规模转移还没有量的突破。据专业部门预测,“九五”期间,全市新增加劳动力和安置停工待岗人员,要求新增岗位100万个,而按目前安置机制只能产生就业岗位50万个,安置能力严重不足。
三、长时期计划经济指导下的企业用工模式,酿就了部分企业职工择业上的陈旧观念。一是消极的依赖感。部分职工长期躺在企业身上,一旦下岗,便消极等待企业重新安置。二是愚昧的虚荣心。有的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即使有服务性岗位的上岗机会,也因怕丢面子而一再放弃。三是狭隘的得失观。不少职工害怕失去原有企业劳保、工龄、工作环境,即使停工时间再长,也不愿转岗。这些陈旧观念,增加了“再就业工程”的难度。
四、下岗职工劳动力素质偏低,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工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停工下岗职工中除一部分素质较好、转岗适应能力较强外,还有不少职工劳动等级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敬业精神缺乏,风险意识不强,形成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