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是什么?
高书生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是什么?对此,理论界目前有多种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概括有四类:其一概括为从外延型为主向内涵型为主转变,其二概括为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其三概括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其四概括为从轻型向重型转变。
从外延型为主向内涵型为主转变
“外延扩张”与“内涵拓展”是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概括。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型与内涵型,从理论渊源上可以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根据,因为马克思曾把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外延式”与“内涵式”两类。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外延型或是内涵型,可以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划分。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这种增长方式称为“外延型”;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这种增长方式则称为“内涵型”。然而,理论分析常常是借助“抽象力”而完成的,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外延型和内涵型两种类型,只是理论上的抽象。现实经济中两种增长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伴而生”的,即外延的增长中往往包含内涵增长因素,内涵的增长中同样包含外延增长因素。有鉴于此,有的学者强调,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以外延增长为主。或者以内涵增长为主;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当从外延型为主向内涵型为主转变。
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
“粗放型”与“集约型”是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种区分。所谓粗放型,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所谓集约型,是指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有机构成或效率而实现经济增长。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增长方式中,粗放型和外延型、集约型和内涵型在概念和内容上是一致的,这两对概念可以通用,即粗放型就是外延型,集约型就是内涵型。有鉴于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表述为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外延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追求数量、规模、速度、产值为目的,其基本手段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效益重视不够;内涵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却通过技术更新改造,以及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谋求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质上届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而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即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结果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结构失衡;而质量型增长方式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快上升,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其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经济增长效率高。主要表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高;二是国际竞争力强。主要表现为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高而成本低;三是通货膨胀率低。即通货膨胀率相对于经济增长率低;四是环境污染程度低。
从轻型向重型转变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是总量理论,它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有鉴于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概括成轻型和重型更恰当。其主要依据是,80年代以来,我们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或从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转变,但是,十多年来的经济效益提高并不快,转变效果不很明显。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出现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时期,恰恰都是进入重工业发展之后的时期。这是因为重工业的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加工度最深,产品的技术集约度最高。经济增长只有进入重工业发展阶段,才会出现产品高附加价值化和高技术化的特点。我国80年代的经济增长是以轻工业和农业带动的,90年代之后,我国已进入重型经济增长阶段,即以重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噌长。依此而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是从轻型向重型转变。
在上述四种概括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概活较为流行或常见,相对而言,第三种和第四种概括属于“少数派”。
现在的问题是,哪种概括更能体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从轻型增长向重型增长转变,所概括的只是经济增长的形态和结果;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则着眼于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因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要求。
当前还有一种倾向值得重视,即机械地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不分场合地生搬硬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经济学家认为,党中央及理论界提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的。党中央从宏观上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必要的,它作为一个长远的方针,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实际。但是,就微观层次而言,企业扩大生产是依靠外延的增长还是依靠内涵的增长,属于企业自主决策的范围,企业理应根据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做出选择。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