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纺织系统集体企业减产增收一成半
市纺织工业局集体事业办公室 秦丽华
1987年,纺织系统集体企业努力实现三个适应,即:围绕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多层次、多渠道原材料筹措路子,努力适应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抓紧调整产品结构,努力适应行政性公司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项关系,在1万8干多名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减产增收的好成绩。由于原材料紧缺,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1987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98亿元,比1986年下降了7.9%,但利润达4501.53万元,比1986年增长14.97%,外贸收购总值达8624.75万元,比1986年增长60.96%,职工年人均收入为1623元,比上年增长11.93%。
在过去的一年里,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改革,全面承包,搞活了企业分配.
根据赵紫阳同志提出的把“双增双节”运动同深化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指示,以及市委、市府关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要求,处于对集体企业的产供销仅能过问、协调地位的局集体办,面对集体企业厂房,设备,生产条件、生活实施较差,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不足,原材料缺口相当严重等困难,果断决策,大胆地接受了外贸收购值6000万元(比86年的5135.69万元增长12.9%)、利润4000万元(比86年的3909.3万元增长2.3%)的承包指标。
为了落实上述承包指标,局集办根据各集体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采取了二种办法五大形式。即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浮动和目标管理(下达计划利润, 确定上浮工资)二种考核办法,以及工资总额与企业的实物量,利润、外贸收购总值经济指标挂钩,工资总额与税利、外贸收购总值经济指标挂钩、工资总额与外贸收购总值、利润经济指标挂钩,工资总额与利润、外贸收购总值经济指标挂钩、工资总额与销售收入、利润,外贸收购总值经济指标挂钩等五种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浮动的具体浮动形式。
通过承包指标的分解落实,企业看得见,摸得着,认为“方向明,目标清,工资总额在手中,奋斗方向在脚下”,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挖掘了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局集体系统承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利润比承包指标增长12.37%,实现外贸收购值比承包指标增长43.75%,人均上浮工资达到了161元,比包干工资总额增长16%。 向局承包的17个单位,经济效益更为明显。巾被行业的三新毛巾厂、永新毛巾厂、大新被单厂,通过承包,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指标挂钩浮动的考核办法,87年利润比86年增长53.84%,外贸收购值比86年增长12.12%。各项指标均名列行业同类企业之首,被誉为“提花织机数三新,喷气织机数永新,平机织机数大新”。
十一丝织厂是一家新办的联营厂,由于各种原因,生产不太稳定,加之设备故障多,职工路远不安心,原预计87年要亏损35万元。但承包后,实行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使企业看到了奔头,调动了积极性。87年非但不亏损,还盈利了5.7万元。
新民色织修配厂是一个百人小厂,在搞活分配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企业效益不断上升,促使厂“双增双节”目标一提再提,从八七年年初目标创利27万元,提高到30万元,又提高到35万元、40万元,年终达到了42.8万元。
在搞活第一层次分配的同时,我局集办又成立了四个专业性的劳动干部互助组,先后召开了动员会,采取经验交流会和多次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技术辅导、典型引路,指导各集体企业搞好第二层次的分配,做到了政策明白,思想统一,认真慎重地处理好干群关系,一,二线职工关系和新,老职工的关系。由于工作细致,全局集体企业“滚动式”效益工资分配工作进展顺利,平均每人增资14.22元,职工群众较为满意,无人上访。
二、“双增双节”,促进了企业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双增双节”运动中,由于各级领导思想重视,把“双增双节”的各项目标变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增产适销对路产品、扩大出口创汇作为工作重点,把提高产品质量、品种升级换代作为工作目标,把改进操作方法,节约原材料作为工作方向,从而使“双增双节”运动与企业上等级,产品质量上水平相结合,与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确保了全局集体系统“双增双节”运动的健康发展,增强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自行消化能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市第五批名牌产品评比中,十二羊毛衫厂的“双鹿牌”羊毛衫、万体衬衫厂的“万体牌”衬衫、新裕服装厂的“星月牌”衬衫、印染内衣厂的“鱼龙牌”衬衫等产品蝉联名牌称号。十七羊毛衫厂的“银珠牌”羊毛衫、纺联服装中心厂的“天琴牌”衬衫、沪光衬衫厂的“舒而挺牌”衬衫等产品也被评为名牌。
沪东织布厂的异型纱横贡缎创市优产品,新民色织修配厂的金屑钢筘试制列入局重大科技项目,织针七厂的沉降片系列新产品和纺织机件三厂的“SGT2104”提花装置新产品已经试制、签定,投入生产。
全局集体企业有37只产品被评为市集办系统“一厂一品”,有14户集体企业领取了“出口生产许可证”和“出口产品质量许可kZ",占应领证单位数的87.5%。
在全局衬衫质量检查评比中,87年上半年,万体衬衫厂荣获一等奖,下半年,印染内衣厂名列第一,为集体企业争了光,扬了名。
合新雨衣厂在“双增双节”中,积极抓好节流工作,切实加强内部管理,革新挖潜,采取有效措施节约原材料。该厂根据服装行业的特点,抓住面料这个大头,加强涤卡,涤夫、尼龙丝等面料、辅料的管理,组织成立了以副厂长和设计师为主的节约面料小组, 蹲点裁剪间,重新修改每只款式、每种规格的缩印图,使排料布局更精确合理,一件风衣就可节约用料0.1米左右。同时,根据新的用料缩影图,对裁剪工采取限额发料,规定发多少面料裁多少衣片。这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零头布,努力做到分分必争,寸寸必节,从而保证了用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的产出。87年,全厂生产成本比86年下降2.4%, 约节约面料4.7万米,减少浪费19.8万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全年利润121.12万元,比86年增长139.75%。增利幅度名列全局前茅。
三、转变作风,多办实事,改进了服务质量。
1987年,局集办工作同志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联系工作实际进行对照检查,不断提高克服和防止官僚主义的自觉性,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
1.在“两调"工作上,经办同志采取调工调房一起抓的形式,克服重重困难,为集体企业职工排忧解难。87年完成调工174人,调房56人,共230人,比局下达的125名指标超额了84%。局集办再度被评为纺织局“两调”工作先进集体。
2.通过汇综分析集体企业原料紧张情况,主动与上海纱布经营公司取得联系,牵头组织有关集体企业贷款400万元给纱布经营公司,由其供给企业一定数量的棉纱。去年9~12月,共争取棉纱(折合20S)338.04吨,对11户企业的原料不足起到了弥补作用。
3.为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决定自1987年起,各集体企业不再上交统筹基金,把企业原应上交的税后资金用于企业自我改造,增强了企业后劲。
4.本着资金来之于企业,又用之于企业的宗旨,将集体企业缴纳的管理费140.89万元(比87年增加了48.兜万元)中,拨出35.5万元帮助5户集体企业进行最低生活设施年内达标的改造,退拨19.45万元,让15户企业解决一些具体困难,支持有关企业进行新产品试制, 解决部分企业在流动资金周转中的临时困难等等,使有限资金在为集体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5.适应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原则的需要,更好地为集体企业服务,局集办于1987年4月筹建,10月份正式成立了局集体事业经营部。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订货会。在湖北、黑龙江、福建、云南等省建立了供应销售点,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1987年订货销售额达481.74万元。
89年,纺织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困难,两个问题,
两大困难是:原料紧缺,资金紧缺。
87年,全局集体系统产值下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原料不足,棉纱、染料、面料、钢材等严重脱节。部分企业缺纱达50~60%,涤棉衬衫厂缺面料40%左右。新巾色织厂由于棉纱不足,影响产量30万米,染化料紧缺,影响生产13500多台时,直接影响产量7万多米。化纤八厂由于原料紧缺,12月份被迫停产,其中聚砜纶纤维生产全年只生产5个月,仅完成年计划的45%,影响产量2.75吨,纺织五金一厂原材料脱节,87年铝合金管生产比计划减少58.5炻。
1987年,全局集体企业工程项目资金需8000多万元,危房改建需资金1000多万元,共需资金近1亿元,但资金来源不能落实。局集办最多只能帮助企业筹集10—15%左右,其余均需由企业或向银行筹借解决,缺口相当大。沪西织布厂在原有厂房比较拥挤,需要进行改造的情况下,还要按市政迁建规划,必须拆建该厂的部分老厂房,需要资金400—500万元。该厂经济效益颇差,对400~500万元的项目资金根本无法承受。
两个问题是:企业生产发展不平衡和个别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
1987年,尽管全局集体系统利润增长了14.97%,但仍有15个企业利润有所减少, 亏损产2个(一户是工业企业,一户是运输业),亏损金额43.63万元。
车星手帕厂,由于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仅12月份,断头就占疵布19.2%,稀密路占疵布18.5%,跳纱占疵布15.7%,因工人操作出疵布占总疵布71.1%,机械设备造成疵布占总疵布15.s%,致使影响手帕出口履约率,全年履约率仅为55.4%,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