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再就业工程
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根本保证
宝钢集体办 王凯安
宝钢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科学合理的使用和积极妥善的安置。其
办法是:一手抓少用人,精干主体;一手抓发展集体经济,拓展就业渠道,多安置就业。十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
宝钢原有职工32000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快赶超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我们
自1986年开始就实行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助。为此组建了为主体生产、生活服务的企业
开发总公司。此后,主体每年减员2000人左右,并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推行多能工,使劳
动生产率逐年增长。现已达到人均产钢800T的国际先进水平,真正做到精干而高效。
减员下岗的工人及征地工、家属工则由企业开发总公司安置上岗,“发展才是硬道
理”。我们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置人员,实现再就业,否则,即使就业
了,也还会重新下岗。因此,总公司不仅是把人员安置到企业里,而是在发展集体经济的
同时,拓展就业渠道。从而做到了既安置了人员又发展了企业。十二年来总公司从原来的
4000人增加到14000人,从原有几千万元资产增加到十多亿元资产,去年销售额达24亿
元,增长了近50倍,利润近1亿元。
二、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是再就业工程顺利进行的保证
企业中富余人员下岗,是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只有深化改革,转换机
制,才能寻找到确实可行的办法,从而保证再就业工程顺利进行。我们的一些做法是:
1.建立了职工能进能出及竞争上岗的机制。
对主体减下的富余人员,我们制定了一条原则,即无条件接受主体减下的人员,同
时,随宝钢的发展,主体厂需要,则无条件向其输送人员,这样形成一个人才“蓄水池”,既
进又出。同时,成立内部待工队,企业从待工队中择优录用,形成了竞争上岗机制。
2.制定解除下岗职工后顾之忧的可行性政策。
(1)富余人员离岗、离厂、不离系统(宝钢职工身份不变)、不进社会。。十几年来我们下
岗人员中没有一个推向社会,一时上不了岗,按o.4系数发放生活费。
(2)完善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近年来,我们经过职代会的同意,推出一整套住房、养
老、医疗等保障制度,解决了职工的后颐之忧。
3.成立培训中心,为再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使下岗职工,重新上岗成为新岗位上的生力军,1994年开发总公司成立了培训中
心,实行岗位培训,我们特别注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及素质能力上的提高,对职工思想观
念上注意解决两个转变:一是转变由原计划经济下等靠要思想,树立市场观念,使之成为
有市场经济头脑的集体企业中的员工;二是由生产型的职工向生产经营型职工转变。为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培训职工具有政策法规、市场营销、财经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的
知识,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就为再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发展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再就业渠道
开发总公司初成立时,资产是以国有为主,只有少量的集体资产。十几年来,特别
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们大力发展了集体经济。1992年起组建了31个股份合作制
企业,总资产近1亿元,其中:个人股5000万,集体股2100万,从而使广大职工对企业
的关切度大大加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1994年又组建了格安邦公司成为集体资产的代表
者,并且还组建了多个合资企业。目前,开发总公司已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格局,这对于搞活经济,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十分有利,因此,开发总公
司资本越做越大。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钢铁行业的综合利用产品为主导的同
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开发总公司从原有下属8个公司,现在发展到12个子公司,
一个财务结算中心,近200个孙子公司。其中行业有钢材加工、建筑材料、机械加工、汽
车修理、化工产品、绿化环卫、物业管理、宾馆餐饮、旅游服务、工程检修、空调维修、国
内外贸易、仓储业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元产业结构,从而大大拓展了
就业渠道。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同时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解决
好职工再就业。
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改革
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开发总公司的实际,进
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关键,积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
企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也为继续做好再就业工作提供根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