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发展多种经济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
发行时间:1998-06-20
网站编辑: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处
来源:研究所

发展多种经济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

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处

    十五大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

重大任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

本经济制度。加快发展多种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既是结构调整的需要,也

是扩大就业的必然要求,

    开辟就业门路是解决就业、再就业的根本途径。八十年代初期,我们成功地抓住了城

镇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初步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广开了就业门路,缓解

了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就业形势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

多种所有制发展。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就业矛盾,解决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再

就业问题,已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省通过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社区服务、劳服企业力

度等多种有效途径,积极促进新的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进行,带动了就业结构的调整,不同产

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多,资本与技术密

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少一些。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行

业并存,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从全省

近三年就业情况来看,第一、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由78%下降至75%,第三产业吸纳

劳动力的比例由22%逐步上升至25%,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具有较大就业潜力的优势产

业,成为当前安置失业、下岗职工的主渠道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积

极引导一些生产经营困难,而地理位置较好的企业“退二进三”,吸纳、消化企业失业、下

岗职工;对以安置失业、下岗为主的各类市场和新办三产单位,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逐步向三产的深度、广度进军,拓展生

产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

快,社区服务业的需求趋旺。各地瞄准社会的需求,主动出击,对拓展社区服务,开发再就

业岗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适应居民家庭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生活服务业,如早

点、快餐、小吃、浴室、净菜等便民利民商业;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网络作用,拓展各类家

政服务,发展物业,集市政、环卫、绿化、房修、装璜等项目,形成一条龙社会公用事业服务;适应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积极引导和开发精神文化商品的消费,发展美容、美发、

保健、鲜花等经营项目。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开发新的再就业增长点,分流安置一批下岗

待业职工。

    (三)发展劳服企业,组织生产自救,对失业、下岗职工进行开发性安置。鼓励企业和社

会劳服企业,组织生产自救,通过发展劳服企业,对失业、下岗职工进行安置。对安置失业、

下岗职工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企业,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增强劳服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和扩大吸纳就业的容量。

    各地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都出台了一批推动劳服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

扶持,鼓励企业为安置富余下岗职工发展三产、兴办劳服企业,发展壮大劳服企业队伍,

增强其吸纳失业人员的能力。十多年来,我省劳服企业共安置120万人,累计完成生产经

营总额600亿元,利税60亿元。为组织失业、下岗职工进行生产自救,各地选择一些效益

好、安置能力强的企业建立生产自救基地,根据其安置情况,从失业保险中拿出部分生产

自救资金给予扶持。

    (四)提倡和鼓励失业职工、企业富余职工自谋职业。积极引导失业、下岗职工转变就

业观念,提倡和鼓励他们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失业下岗职工,各地要

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在资金上帮助、场地上优先、手续上简化、税费上减免。对组织起来

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失业职工、下岗职工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减免一定工商管理费,并将失

业职工尚未领完的失业救济金一次性发给本人,作为启动资金。

    (五)发展私营经济,吸纳安置一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个体、私营企业得

到丁很大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规模较小,水平不高。进

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空间很大。扶持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重点推动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下岗职工再就

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鼓励实行非全日制、临时工、钟点工、阶段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和非

正规组织形式就业,扩大就业容量。各级劳动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指导并组织下岗职工

采取多种形式就业,提供相应服务,注意解决好劳动权益保护等相关问题。

    (七)鼓励失业、下岗职工到农村开发治理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凡到农村就业的城

市失业、下岗职工应同时享受国家对农业的扶持的政策,在新开发的土地上生产出的农

特产品应享受有关税收减免,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办理了承包租赁合同的,

可将失业救济金余额一次性补给本人。

    (八)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容量。要结合省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失业、下岗

职工从事旅游服务和旅游晶开发、生产、经营,对其进行必要的转岗培训,提供一定的资

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外发包工”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业吸纳失业、下岗职工再

就业的岗位。

发展多种经济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
发行时间:1998-06-20
网站编辑: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处
  
来源:研究所

发展多种经济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

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处

    十五大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

重大任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

本经济制度。加快发展多种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既是结构调整的需要,也

是扩大就业的必然要求,

    开辟就业门路是解决就业、再就业的根本途径。八十年代初期,我们成功地抓住了城

镇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初步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广开了就业门路,缓解

了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就业形势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

多种所有制发展。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就业矛盾,解决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再

就业问题,已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省通过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社区服务、劳服企业力

度等多种有效途径,积极促进新的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进行,带动了就业结构的调整,不同产

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多,资本与技术密

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少一些。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行

业并存,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从全省

近三年就业情况来看,第一、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由78%下降至75%,第三产业吸纳

劳动力的比例由22%逐步上升至25%,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具有较大就业潜力的优势产

业,成为当前安置失业、下岗职工的主渠道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积

极引导一些生产经营困难,而地理位置较好的企业“退二进三”,吸纳、消化企业失业、下

岗职工;对以安置失业、下岗为主的各类市场和新办三产单位,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逐步向三产的深度、广度进军,拓展生

产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

快,社区服务业的需求趋旺。各地瞄准社会的需求,主动出击,对拓展社区服务,开发再就

业岗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适应居民家庭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生活服务业,如早

点、快餐、小吃、浴室、净菜等便民利民商业;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网络作用,拓展各类家

政服务,发展物业,集市政、环卫、绿化、房修、装璜等项目,形成一条龙社会公用事业服务;适应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积极引导和开发精神文化商品的消费,发展美容、美发、

保健、鲜花等经营项目。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开发新的再就业增长点,分流安置一批下岗

待业职工。

    (三)发展劳服企业,组织生产自救,对失业、下岗职工进行开发性安置。鼓励企业和社

会劳服企业,组织生产自救,通过发展劳服企业,对失业、下岗职工进行安置。对安置失业、

下岗职工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企业,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增强劳服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和扩大吸纳就业的容量。

    各地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都出台了一批推动劳服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

扶持,鼓励企业为安置富余下岗职工发展三产、兴办劳服企业,发展壮大劳服企业队伍,

增强其吸纳失业人员的能力。十多年来,我省劳服企业共安置120万人,累计完成生产经

营总额600亿元,利税60亿元。为组织失业、下岗职工进行生产自救,各地选择一些效益

好、安置能力强的企业建立生产自救基地,根据其安置情况,从失业保险中拿出部分生产

自救资金给予扶持。

    (四)提倡和鼓励失业职工、企业富余职工自谋职业。积极引导失业、下岗职工转变就

业观念,提倡和鼓励他们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失业下岗职工,各地要

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在资金上帮助、场地上优先、手续上简化、税费上减免。对组织起来

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失业职工、下岗职工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减免一定工商管理费,并将失

业职工尚未领完的失业救济金一次性发给本人,作为启动资金。

    (五)发展私营经济,吸纳安置一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个体、私营企业得

到丁很大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规模较小,水平不高。进

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空间很大。扶持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重点推动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下岗职工再就

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鼓励实行非全日制、临时工、钟点工、阶段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和非

正规组织形式就业,扩大就业容量。各级劳动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指导并组织下岗职工

采取多种形式就业,提供相应服务,注意解决好劳动权益保护等相关问题。

    (七)鼓励失业、下岗职工到农村开发治理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凡到农村就业的城

市失业、下岗职工应同时享受国家对农业的扶持的政策,在新开发的土地上生产出的农

特产品应享受有关税收减免,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办理了承包租赁合同的,

可将失业救济金余额一次性补给本人。

    (八)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容量。要结合省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失业、下岗

职工从事旅游服务和旅游晶开发、生产、经营,对其进行必要的转岗培训,提供一定的资

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外发包工”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业吸纳失业、下岗职工再

就业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