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结构要调整改革须先行
发行时间:1999-10-20
网站编辑:闫济民
来源:研究所

调整结构

结构要调整改革须先行

——对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闫济民

    工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工业经济结构难优化。盲目投资扩张,重复建设,投入产

出率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差、市场不需要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需要的产品生产

能力短缺,“大而全”、“小而全”,“散乱小”,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等,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机制落后、管理不严。因此,

要优化工业结构,首先要深化改革,更新思想观念,转换投资机制,加强宏观调控。

    一、更新思想观念

    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生产要素的组合,领导干部不同的指导思想,产生着不同

的产业结构。如:

    1.有些领导干部不看市场需求和产出效益,片面追求个人“政绩”,盲目铺摊子,上

项目,产品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企业亏损。还有一种错

误思想,认为重复建设,有利于竞争,实际上产品趋同,自相残杀,最后同归于尽,并不能

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2.小生产者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些地区采取“小土群”,大搞“五

小”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大家都搞,曾得利一时;但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不改变这种思想和方式,长期不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果工业生产点多、规格小、

结构散、技术管理水平低、质量效益差,造成产业结构落后。从长远和全局看是不利于工

业发展的。

    3.“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相当普遍。这种结构在工业发展初期,配套企业

极端缺少的情况下,曾经对生产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有的领导同志存在自成系

统,万事不求人,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观念和经验,而满足于“大而全”、“小而全”,

不积极推行专业化、大协作,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改变。

    4.“保护主义”、地区、部门利益驱动与市场经济脱轨,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的障碍。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国内外逐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的条件下,一切经

济活动都要适应客观经济规律。地区和部门利益,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生产,

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得到保证。

    5.企业生产经营墨守陈规,产品多年一贯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因此,要从传统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面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

产品技术结构等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科技进步而变革,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才能走出困

境,求得生存和发展。

    党中央指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工业企业三年走

出困境的重大举措,我们要认真落实。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增强

信心,知难而进。工业企业要优化结构,产业要升级,打好基础,备足后劲,以适应市场发

展的需要,再创辉煌。

    二、转换投资机制

    建设投资有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是行政地区和部门为重点投资机制。这种机制条

块分割,各搞一套,对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甚至为了追求

个人政绩,搞书记项目、首长工程,乱铺摊子,盲目建设。不少项目是领导说了算,带头跑

项目,争投资,要贷款,工程一旦开工,就撒手不管,缺乏高度责任心和监督机制。不少新

建项目工程质量差、工期长、投人大、产出低,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这不仅使国家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而且是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源。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的投资机

制,效果较好。一般来讲,企业法人有了投资的自主权,他们针对市场需求,打破部门、地

区所有制和条块分割的弊端,企业用自己的钱搞建设和技术改造,自负盈亏,有高度的责

任心。企业在决策之前,往往要调查市场需求,进行市场预测和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国家

产业政策。决定上项目之后,采用先进技术搞生产,引进竞争机制搞施工,质量好,见效

快;他们关心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企业结构,发展大集团,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协调大中小企业关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投资机制,才能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

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投资机制,还要广开融资渠道,使企业能有足够的资金进

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除银行按照产业政策和企业资信予以贷款支持外,

还要靠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盘活存量资产,用好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来积

累资金;在搞好商品经营同时,学会资本经营,从社会筹集资金,用好资金,为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奠定资金基础。

    三、加强宏观调控

    结构调整,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宏观调控主要在以下问题上狠下功夫。

    首先,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当前工业管理体制主要是部门管理,在部门和地区

利益驱动下,各自为政,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使产业结构恶化,市场不需要的生产能力过

剩;不少企业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阻碍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调整结构,首先

要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国务院在机关改革中已将各专业部改为行业的管理局,实行

行业管理。这样,打破条块分割,跨越所有制,实行大行业一盘棋,统一思想、政策、规

划,合理布局,为优化结构提供了组织保证。政府在实行行业管理的同时,建立、充实、规

范中介组织,协助政府搞好行业管理,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同时作好桥梁和纽带,塑

造政府和企业的新型关系,为政府、行业、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其次,加大经济立法力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行

业规划、结构优化的标准等。与现有行业企业进行对照,找出差距,进行结构调整,该上

的上,该下的下,该并转的并转,实现产业升级,打好企业基础,备足后劲。新建项目,要

符合标准,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都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正确运用自

己的权力和法规,保证政府行业管理措施的实现。政府还应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和名

牌产品;规范市场,使市场竞争做到公平、公正、有序,严禁假冒伪劣产品。

    再次,政府对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生产和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应予以鼓励,在政

策上优惠,贷款上支持,协助企业正确处理地区、部门、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大中小企

业的联合协作。企业也要严格自律,对落后淘汰的设备和工艺装备,以及不良产品应当

报废,不要转交个体和乡镇企业,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和消费

者。国有大中型企业还要带头执行政府有关调整结构的方针、政策及规定,率先垂范。

结构要调整改革须先行
发行时间:1999-10-20
网站编辑:闫济民
  
来源:研究所

调整结构

结构要调整改革须先行

——对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闫济民

    工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工业经济结构难优化。盲目投资扩张,重复建设,投入产

出率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差、市场不需要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需要的产品生产

能力短缺,“大而全”、“小而全”,“散乱小”,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等,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机制落后、管理不严。因此,

要优化工业结构,首先要深化改革,更新思想观念,转换投资机制,加强宏观调控。

    一、更新思想观念

    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生产要素的组合,领导干部不同的指导思想,产生着不同

的产业结构。如:

    1.有些领导干部不看市场需求和产出效益,片面追求个人“政绩”,盲目铺摊子,上

项目,产品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企业亏损。还有一种错

误思想,认为重复建设,有利于竞争,实际上产品趋同,自相残杀,最后同归于尽,并不能

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2.小生产者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些地区采取“小土群”,大搞“五

小”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大家都搞,曾得利一时;但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不改变这种思想和方式,长期不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果工业生产点多、规格小、

结构散、技术管理水平低、质量效益差,造成产业结构落后。从长远和全局看是不利于工

业发展的。

    3.“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相当普遍。这种结构在工业发展初期,配套企业

极端缺少的情况下,曾经对生产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有的领导同志存在自成系

统,万事不求人,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观念和经验,而满足于“大而全”、“小而全”,

不积极推行专业化、大协作,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改变。

    4.“保护主义”、地区、部门利益驱动与市场经济脱轨,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的障碍。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国内外逐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的条件下,一切经

济活动都要适应客观经济规律。地区和部门利益,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生产,

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得到保证。

    5.企业生产经营墨守陈规,产品多年一贯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因此,要从传统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面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

产品技术结构等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科技进步而变革,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才能走出困

境,求得生存和发展。

    党中央指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工业企业三年走

出困境的重大举措,我们要认真落实。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增强

信心,知难而进。工业企业要优化结构,产业要升级,打好基础,备足后劲,以适应市场发

展的需要,再创辉煌。

    二、转换投资机制

    建设投资有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是行政地区和部门为重点投资机制。这种机制条

块分割,各搞一套,对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甚至为了追求

个人政绩,搞书记项目、首长工程,乱铺摊子,盲目建设。不少项目是领导说了算,带头跑

项目,争投资,要贷款,工程一旦开工,就撒手不管,缺乏高度责任心和监督机制。不少新

建项目工程质量差、工期长、投人大、产出低,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这不仅使国家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而且是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源。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的投资机

制,效果较好。一般来讲,企业法人有了投资的自主权,他们针对市场需求,打破部门、地

区所有制和条块分割的弊端,企业用自己的钱搞建设和技术改造,自负盈亏,有高度的责

任心。企业在决策之前,往往要调查市场需求,进行市场预测和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国家

产业政策。决定上项目之后,采用先进技术搞生产,引进竞争机制搞施工,质量好,见效

快;他们关心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企业结构,发展大集团,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协调大中小企业关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投资机制,才能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

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投资机制,还要广开融资渠道,使企业能有足够的资金进

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除银行按照产业政策和企业资信予以贷款支持外,

还要靠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盘活存量资产,用好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来积

累资金;在搞好商品经营同时,学会资本经营,从社会筹集资金,用好资金,为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奠定资金基础。

    三、加强宏观调控

    结构调整,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宏观调控主要在以下问题上狠下功夫。

    首先,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当前工业管理体制主要是部门管理,在部门和地区

利益驱动下,各自为政,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使产业结构恶化,市场不需要的生产能力过

剩;不少企业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阻碍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调整结构,首先

要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国务院在机关改革中已将各专业部改为行业的管理局,实行

行业管理。这样,打破条块分割,跨越所有制,实行大行业一盘棋,统一思想、政策、规

划,合理布局,为优化结构提供了组织保证。政府在实行行业管理的同时,建立、充实、规

范中介组织,协助政府搞好行业管理,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同时作好桥梁和纽带,塑

造政府和企业的新型关系,为政府、行业、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其次,加大经济立法力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行

业规划、结构优化的标准等。与现有行业企业进行对照,找出差距,进行结构调整,该上

的上,该下的下,该并转的并转,实现产业升级,打好企业基础,备足后劲。新建项目,要

符合标准,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都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正确运用自

己的权力和法规,保证政府行业管理措施的实现。政府还应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和名

牌产品;规范市场,使市场竞争做到公平、公正、有序,严禁假冒伪劣产品。

    再次,政府对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生产和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应予以鼓励,在政

策上优惠,贷款上支持,协助企业正确处理地区、部门、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大中小企

业的联合协作。企业也要严格自律,对落后淘汰的设备和工艺装备,以及不良产品应当

报废,不要转交个体和乡镇企业,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和消费

者。国有大中型企业还要带头执行政府有关调整结构的方针、政策及规定,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