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发行时间:1999-08-20
网站编辑:王玉丛
来源:研究所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王玉丛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开业快,失败多,虽然在发展中有不少中小企业破产、倒闭,但有更

多的中小企业不断产生,成功的可以对经济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失败的却对大局无大

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少、经营方式灵活、有机构成低、对劳动力技术要求低等

特点,开办容易,能较快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一直是失业大军重新就业的主要场所,是新

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去处,也是扩大城市就业的主要增长点。保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对缓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城市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劳动力安置的主要载体。我国的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分布在各个领域,

包括国有、城乡集体、私营个体、三资企业等。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

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

总数的75%,仍显示出是安置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是不可忽视的就业渠道。

    从国际上看,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的户数和从业人员都占绝对优势,并成为

吸纳就业,减少失业率的重要渠道。如美国2/3新就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韩国的中

小企业吸纳职工人数占总数的63.7%;日本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80.6%。

    (2)中小企业可以增强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灵活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表

现在:一是提供人们日常需要的消费资料产品。这些产品,量大面广,品种花色繁杂,需

求变化快,绝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制造的,并使我国整个市场活跃

起来。二是传统产业的基地。中小企业有利于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地区的相对优

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三是大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大企业要真

正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就要依托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承担生产大企业所需零

部件,降低自制率。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分散产品换型工作量,缩短市场应变的周期;一

方面大企业需要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分流富余人员,需要社会化服务。小企业可以提供各

种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已不是国民经济的配角,而是

与大企业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两翼。

    (3)中小企业的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而且可以用较少的投资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其对劳动力技术要求低,开辟新的

就业门路有很大的空间。目前,需要办的事没有人办、需要的产品没有人生产的情况多

有发生,许多门类产业的发展潜力也是很大的,有待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实体和创业

者去开发。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发展的潜力是能够比较快地发挥出来的,易于

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乃至社会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例如,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商

业、服务业以及信息业等,特别适合规模小、经营灵活、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易于创造新

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在提倡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

业也不可忽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

能促进就业,使社会稳定。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而又集中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中西部地

区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小企业不够重  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缺乏。  缺少中小企业的政策协调机构。在管理上,  行业、部门、地区分割,形不成全国统一的市  场行为。造成投资分散,结构趋同,重复建

  设。二是政策缺乏。缺少对中小企业的保护  和扶持政策,经过改革,改变企业组织形式,

  转变经营方式之后,得不到扶持性的政策。  往往是改革容易,发展困难。

    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只要中小企业

的就业相对稳定并不断增加,就可有效抑制失业率上升。

    一是应尽快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其职能是一个综合

性的政策协调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对政府的政策措施进行统筹协调,减少

其进入一些领域和产业的盲目性,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是制定中小企业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并形成体系。中小企业的发展,一靠改革,二

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单靠改革没有政策扶持是难以搞活的,这主要是由中小企业自身

特点和软弱地位所带来的。改革20年来,虽然通过多种产权形式的改革,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管理落后等先天不足的原因,企业改组、改造、改制后,仍面临不少困难。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策

扶持。政府制定各种扶持政策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三是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多层次生产力

的发展,集体经济还不可能消亡。而且近年来,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比过去困难的多。

要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职工创办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我约束的新型集体企业。集体

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有利于职工的就业的相对

稳定,共同富裕。

    四是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面临的巨大困难是,缺乏资金和融资

渠道,这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支持中小企业采

取了各种补贴、优惠政策,其中设置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机构是普遍采取的行之有效的

措施。我国也应积极建立、健全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特别是以城市

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部门,作为为小企业服务的专门的信贷部门,打破传统的“门户之

见”,把主要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尤其是积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今后三至五年内,下岗现象仍会延续,较高的失业率带来的就业

压力,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问题。应尽快改变中小企业的不利地位,利用中小企业的各

种渠道,广泛吸纳城市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以减少改革震动对社会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当

前,一些城市利用区街发展中小企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成为我国中

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值得探索。

    所谓区街经济,一般包括由市属下放到区的和区属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按属地

管理的非公有制企业,如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等。区街企业在城市占中小企

业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各城区和郊区城镇。社区服务的载体是城区工作的最基层组织

——街道和居委会,具有群众性、服务性、地缘性等特点。由于其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

吸纳劳动力便捷等特点,因而成为当前解决下岗、失业人员问题,扩大城市就业的主要增

长点。发展区街经济,要根据区街企业布局的社区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依托市、区、街道、

居委会各级载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发挥城区区位优势,发展服务业。根据消费结构变化需要,选择为城市功能服

务和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产业+突出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家政服务。随着家庭结构、居民消

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这为发展社区服务

业开辟了新的领域。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强化服务功

能,提高服务质量,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增加了就业机会。

    第二,利用区街经济,扩大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投入不多而吸纳劳

动力能力强,就业便捷,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弹性大,象饮食业、服务业、环卫业等可吸

纳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但象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务市场、商品批发、广告业、保

险业、金融业和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需要多层次劳动力,它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提供了尽快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第三,在区街经济中,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通过法律保护和减少管制,消

除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障碍,继续保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不断增加新

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鼓励下岗、失业职工个人集资或独资开店、办厂,从事个体、私营

经济。工商部门为其简化手续,各市、区、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发行时间:1999-08-20
网站编辑:王玉丛
  
来源:研究所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王玉丛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开业快,失败多,虽然在发展中有不少中小企业破产、倒闭,但有更

多的中小企业不断产生,成功的可以对经济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失败的却对大局无大

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少、经营方式灵活、有机构成低、对劳动力技术要求低等

特点,开办容易,能较快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一直是失业大军重新就业的主要场所,是新

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去处,也是扩大城市就业的主要增长点。保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对缓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城市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劳动力安置的主要载体。我国的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分布在各个领域,

包括国有、城乡集体、私营个体、三资企业等。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

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

总数的75%,仍显示出是安置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是不可忽视的就业渠道。

    从国际上看,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的户数和从业人员都占绝对优势,并成为

吸纳就业,减少失业率的重要渠道。如美国2/3新就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韩国的中

小企业吸纳职工人数占总数的63.7%;日本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80.6%。

    (2)中小企业可以增强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灵活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表

现在:一是提供人们日常需要的消费资料产品。这些产品,量大面广,品种花色繁杂,需

求变化快,绝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制造的,并使我国整个市场活跃

起来。二是传统产业的基地。中小企业有利于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地区的相对优

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三是大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大企业要真

正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就要依托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承担生产大企业所需零

部件,降低自制率。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分散产品换型工作量,缩短市场应变的周期;一

方面大企业需要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分流富余人员,需要社会化服务。小企业可以提供各

种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已不是国民经济的配角,而是

与大企业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两翼。

    (3)中小企业的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而且可以用较少的投资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其对劳动力技术要求低,开辟新的

就业门路有很大的空间。目前,需要办的事没有人办、需要的产品没有人生产的情况多

有发生,许多门类产业的发展潜力也是很大的,有待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实体和创业

者去开发。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发展的潜力是能够比较快地发挥出来的,易于

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乃至社会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例如,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商

业、服务业以及信息业等,特别适合规模小、经营灵活、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易于创造新

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在提倡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

业也不可忽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

能促进就业,使社会稳定。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而又集中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中西部地

区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小企业不够重  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缺乏。  缺少中小企业的政策协调机构。在管理上,  行业、部门、地区分割,形不成全国统一的市  场行为。造成投资分散,结构趋同,重复建

  设。二是政策缺乏。缺少对中小企业的保护  和扶持政策,经过改革,改变企业组织形式,

  转变经营方式之后,得不到扶持性的政策。  往往是改革容易,发展困难。

    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只要中小企业

的就业相对稳定并不断增加,就可有效抑制失业率上升。

    一是应尽快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其职能是一个综合

性的政策协调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对政府的政策措施进行统筹协调,减少

其进入一些领域和产业的盲目性,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是制定中小企业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并形成体系。中小企业的发展,一靠改革,二

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单靠改革没有政策扶持是难以搞活的,这主要是由中小企业自身

特点和软弱地位所带来的。改革20年来,虽然通过多种产权形式的改革,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管理落后等先天不足的原因,企业改组、改造、改制后,仍面临不少困难。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策

扶持。政府制定各种扶持政策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三是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多层次生产力

的发展,集体经济还不可能消亡。而且近年来,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比过去困难的多。

要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职工创办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我约束的新型集体企业。集体

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有利于职工的就业的相对

稳定,共同富裕。

    四是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面临的巨大困难是,缺乏资金和融资

渠道,这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支持中小企业采

取了各种补贴、优惠政策,其中设置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机构是普遍采取的行之有效的

措施。我国也应积极建立、健全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特别是以城市

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部门,作为为小企业服务的专门的信贷部门,打破传统的“门户之

见”,把主要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尤其是积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今后三至五年内,下岗现象仍会延续,较高的失业率带来的就业

压力,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问题。应尽快改变中小企业的不利地位,利用中小企业的各

种渠道,广泛吸纳城市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以减少改革震动对社会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当

前,一些城市利用区街发展中小企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成为我国中

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值得探索。

    所谓区街经济,一般包括由市属下放到区的和区属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按属地

管理的非公有制企业,如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等。区街企业在城市占中小企

业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各城区和郊区城镇。社区服务的载体是城区工作的最基层组织

——街道和居委会,具有群众性、服务性、地缘性等特点。由于其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

吸纳劳动力便捷等特点,因而成为当前解决下岗、失业人员问题,扩大城市就业的主要增

长点。发展区街经济,要根据区街企业布局的社区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依托市、区、街道、

居委会各级载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发挥城区区位优势,发展服务业。根据消费结构变化需要,选择为城市功能服

务和为城市居民服务的产业+突出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家政服务。随着家庭结构、居民消

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这为发展社区服务

业开辟了新的领域。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强化服务功

能,提高服务质量,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增加了就业机会。

    第二,利用区街经济,扩大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投入不多而吸纳劳

动力能力强,就业便捷,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弹性大,象饮食业、服务业、环卫业等可吸

纳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但象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务市场、商品批发、广告业、保

险业、金融业和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需要多层次劳动力,它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提供了尽快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第三,在区街经济中,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通过法律保护和减少管制,消

除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障碍,继续保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不断增加新

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鼓励下岗、失业职工个人集资或独资开店、办厂,从事个体、私营

经济。工商部门为其简化手续,各市、区、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