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探索培育知识型产业新路
发行时间:1999-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上海探索培育知识型产业新路

    在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的新形势下,培育知识型产业和知识型企业已日益成为经

济理论界和经营管理者们的重要课题。为迎接即将兴起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挑战,上海

将以下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设计产业。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管理设计、营销设计、形象设计、市场设计

等。21世纪的上海工业是“哑铃型”结构,即中心城市只保留设计、管理和总装的功能,大

量的生产加工转移到两翼或周边地区,发展设计业得天独厚。而设计业的兴旺发达,又

能够极大地提高上海引进吸收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对外经济辐射能力,加速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转换。

    ——教育文化产业。上海可把雄厚的教育、文化》生科技优势,逐步转化为巨大的

经济优势,上海在校大学生17万人,面向全国12亿人口,高校走产业化道路有巨大的市

场空间,同时还可以招收大批国外留学生。

    ——咨询产业。据有关资料反映,1995年全球咨询业的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其中

美国约260亿美元。当前世界仅工程咨询市场合同额就达250亿美元乙世界6大咨询公

司均已登陆中国,并占据我国咨询市场10%份额。但在上海,咨询产业的规模仅33亿多

元,咨询主业的盈利不到20亿元,7000多家咨询公司,有实力有影响的大公司很少。

    ——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美国纽约近年来出来了2500多家信息服务公司,他们把硅

谷开发出来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向市场推荐并从事应用服务,,成为信息产业一个新的方

面军,值得我国仿效。此外,为国际互联网提供上网内容也可成为一个文化信息类的产

业。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并不一定就是高回报和高发展的产业,如果没有

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机制,更易成为高风险甚至高亏损的企业i

    对培育知识型产业和企业,上海已经有了一些探索:

    一是传统的产业经济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合,催生一批知识型企业。上海已有宝钢

集团、梅山集团、新黄浦集团等与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细胞所等合作,共同投资组

建了一批电脑软件、基因工程、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政府积极倡

导这种做法,认为这能为优秀的高科技项目注入必要的资金。如干基因工程的南方中心

每年从国家得到的资金只有2千万元,而新黄浦集团提供的后备资金是1亿2千万元;

中科院细胞所的肝癌导弹项目列入了国家的863计划,但因为经费有限,七八年来始终未

能进入中试,梅山集团一次投资5千万元,半年时间就装备了一个高水平的中试基地。

    二是积极扶植私营企业和留学生企业。不少科技人员和留学生根据自身的资本和知

识条件,选择从事咨询业、设计业、软件业或在传统技术上进行创新等类型的知识型企

业。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已使这类企业有了快速发展。

    三是制定政策鼓励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办企业。目前,在上海科技和知识型企业中崭露头角的,如“复星”、“复华”、“嘉士德”、“杰事杰”等,创始人和企业的骨干大多来自

高等院校,有不少还是院士或教授、博士。这些人有高校的专业背景,又与高校有着往来

自如的联系,深化科研成果、培训专业人才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上海知识界和企业界一

些人士认为,犹如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血肉关系,围绕高等院校,应该产生出一大批具有

院系特色的知识型企业群体。

    (摘自《上海信息》1998年第48期)

上海探索培育知识型产业新路
发行时间:1999-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上海探索培育知识型产业新路

    在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的新形势下,培育知识型产业和知识型企业已日益成为经

济理论界和经营管理者们的重要课题。为迎接即将兴起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挑战,上海

将以下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设计产业。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管理设计、营销设计、形象设计、市场设计

等。21世纪的上海工业是“哑铃型”结构,即中心城市只保留设计、管理和总装的功能,大

量的生产加工转移到两翼或周边地区,发展设计业得天独厚。而设计业的兴旺发达,又

能够极大地提高上海引进吸收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对外经济辐射能力,加速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转换。

    ——教育文化产业。上海可把雄厚的教育、文化》生科技优势,逐步转化为巨大的

经济优势,上海在校大学生17万人,面向全国12亿人口,高校走产业化道路有巨大的市

场空间,同时还可以招收大批国外留学生。

    ——咨询产业。据有关资料反映,1995年全球咨询业的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其中

美国约260亿美元。当前世界仅工程咨询市场合同额就达250亿美元乙世界6大咨询公

司均已登陆中国,并占据我国咨询市场10%份额。但在上海,咨询产业的规模仅33亿多

元,咨询主业的盈利不到20亿元,7000多家咨询公司,有实力有影响的大公司很少。

    ——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美国纽约近年来出来了2500多家信息服务公司,他们把硅

谷开发出来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向市场推荐并从事应用服务,,成为信息产业一个新的方

面军,值得我国仿效。此外,为国际互联网提供上网内容也可成为一个文化信息类的产

业。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并不一定就是高回报和高发展的产业,如果没有

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机制,更易成为高风险甚至高亏损的企业i

    对培育知识型产业和企业,上海已经有了一些探索:

    一是传统的产业经济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合,催生一批知识型企业。上海已有宝钢

集团、梅山集团、新黄浦集团等与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细胞所等合作,共同投资组

建了一批电脑软件、基因工程、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政府积极倡

导这种做法,认为这能为优秀的高科技项目注入必要的资金。如干基因工程的南方中心

每年从国家得到的资金只有2千万元,而新黄浦集团提供的后备资金是1亿2千万元;

中科院细胞所的肝癌导弹项目列入了国家的863计划,但因为经费有限,七八年来始终未

能进入中试,梅山集团一次投资5千万元,半年时间就装备了一个高水平的中试基地。

    二是积极扶植私营企业和留学生企业。不少科技人员和留学生根据自身的资本和知

识条件,选择从事咨询业、设计业、软件业或在传统技术上进行创新等类型的知识型企

业。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已使这类企业有了快速发展。

    三是制定政策鼓励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办企业。目前,在上海科技和知识型企业中崭露头角的,如“复星”、“复华”、“嘉士德”、“杰事杰”等,创始人和企业的骨干大多来自

高等院校,有不少还是院士或教授、博士。这些人有高校的专业背景,又与高校有着往来

自如的联系,深化科研成果、培训专业人才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上海知识界和企业界一

些人士认为,犹如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血肉关系,围绕高等院校,应该产生出一大批具有

院系特色的知识型企业群体。

    (摘自《上海信息》1998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