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
于省宽 宋今 李焱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
能力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发掘、管理好这样一批新时代的人才,
将是所有生存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和仔细研究的新课题。
从知识经济特征看知识经济型管理者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是以知识
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不是指产业结构中知识产业占据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或
更多的比重,而是说,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已超过资本和自然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它具有以下特征:一、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
要基础;二、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三、服务业在知识经
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四、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顺应这种新时代要求,除“蓝领”、“白领”阶层以外,又诞生了一个“金领”阶层,即知识经济型管理者:“金领”员工是高科技的产物,是企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金领”是当今知识型经济孕育出来
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出现需要管理部门用新的方式来对待。
“金领”工作族的才能和智力是宝贵的财富,工作具有不重复和比较复杂且难以评价
的特点,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善于发展问题,注重“自我管理”。因此,重视“金领”员工
族的培养是企业能否适应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对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企业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完成其管理学上的革命,将决定企业的发
展与未来。
从知识经济发展看管理者的新素质和新要求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以产业结构划分经济形态,可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
经济。从当代经济学来看,从资源配置来划分,可分为劳动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
力经济:无论何种划分,其实质,知识经济都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区
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
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
争,实质上就是知识产业的竞争,并最终表现为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知识的首要载体是人,
发现、培养、挖掘人才,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基本要求:为此,经营者必须具备:一是创
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了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创新的技巧。
我们不能只有创新思维,还必须有操作的可行措施,在具体问题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
为、有所为而不为、有不为而有所为;三是风险意识,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一种认清目标
走到底的毅力、韧性;四是崭新的人格。它包含两方面的涵义:①是心智要健全,不能具有
偏执狂的烦躁、极端;②是面对新知识有不耻下问的心态和遇事处理时的稳定心理素质。
尤其要敢于支持那些有一、两次失败的朋友。失败了并没有关系,要奖赏甘愿冒风险的人,
而不是惩罚那些因自愿冒风险而失败的人。学会帮助因创造新的秩序而无意中造成了混
乱的人们,做一个经常挑战自我的新型企业家。要想有杰出的成就,超常的发展,就必须
有不同寻常的经济发展环境,而要如此,就必然要先造成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风气。
它可以同化生存于此的人们,使他积极向上,充满大志大向,逆向思维,敢于进取,志在成
功。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使人和物的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活力,推动着企业不断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质量、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去赢得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智慧、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将使人获得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它呼唤着一个“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出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硬性制度管理向软性的人性化管理的历史性过渡。
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的过渡,企业必须在经营战略、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卓
有成效的改革与突破。彻底实现用人制度的创新。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分配适当的工
作,使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需要的岗位上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真正做到任
人唯贤,根据每个人的业绩、能力进行公司员工选拔、招聘,使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
实现自己的价值;要看重每一个人,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要倡导人人都
是人才的新观念。完善激励机制,展现人的价值。市场经济注重个人独立的人格,崇尚自强、自立、自重的进取精神,以及敢闯、敢冒尖、敢于承担风险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企业
为每个人个人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施人才开发工程,全面提高人的素
质,通过建立有效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更多的员工为企业发展而努力工作。为此,我们
就要按照上述的新素质和新要求,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首先,企业应顺应我国企业经营形态上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即产品生产向商
品生产的转变;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型转变;资本经营型向知
识经济型转变;知识经济型向智慧经济型转变。
其次,实现技术创新的五个转变,即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个别产品创新向
系列产品创新转变;个别专家创新向企业集体创新转变;从单一的技术创新向“区域间”
的技术主体创新转变;从相互竞争封锁向联合技术创新共享市场资源转变。
再次,实现管理的五种创新,即从单一产品的管理转向市场的信息化管理;从单一的
商品推销转向人品推销;从单一的机构改革转向系统的管理结构改革;从造就单一的杰
出企业家转向培养一个企业家阶层;从制度的硬约束转向软性的“人性化”方向。
(摘自《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