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论工业企业是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体
发行时间:1999-02-20
网站编辑:叶国平
来源:研究所

专    论

论工业企业是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体

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党委书汜  叶国平

    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世人关注。本文就工业

企业是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体问题,联系宝钢建厂二十年来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作些

分析和论述。

    一、工业企业既是环境污染的主体,必是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

    1.工业企业时时处处依赖和影响自然环境。

    这是由环境的社会性与企业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因为环境是自然环境、全社会的环

境,企业是有联系的企业、开放性的企业。环境是没有边界的,它虽无国界、省界绝对之

分,但有大环境与小环境、好环境与差环境相对之别。工业企业是既有投入又有产出的经

济活体,地球上不可能存在超脱自然环境、与世隔绝、在真空无水无物条件下而运作的工

业企业,即使是地下工厂、保密工厂也不例外。工业企业时时刻刻依赖自然环境,同时也

分分秒秒在影响自然环境,工业企业丝毫离不开自然环境能独立存在。

    2.工业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体。

    据各方报道,我国环境污染70%左右来自工业。单举两个数据即可说明。1997年全

国环境统计公报披露:1997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52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总

排放量的78.94%;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565万吨,占全国烟尘总排放量的83.56%。

    工业企业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体,这主要是由中国工业的特点所造成的。一是我国

尚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它导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二是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企业约80%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三是我国现有工业

总体技术水平还较落后,能耗、料耗及其产生的单位“三废”量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尤

其是一些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工艺装备陈旧,操作管理低下,加剧了污染强度;四是我国工

业结构中,重污染行业占的比重大,其中有不少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与中方合资

转移而来,重污染行业既是耗能、耗物大户,也是排污大户,如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

    上述两点理由,充分说明,工业企业义不容辞应当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

    二、影响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治理积极性若干因素

    通过研究、剖析一些国内环境污染的典型实例,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了解、观察,

我认为,影响某些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

部原因;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策因素。简要分析

如下:

   1.认识因素。

    认识因素是影响环保治理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有些企业对环保及治理的重要

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和议论

有:“污染难免论”、“先天不足论”、“缺乏实力论”、“经济环保脱离论”、“政府企业分治论”

等等。具体的有如此相应的说法;“搞生产,污染一点免不了;条件差,先天不足改不了;资

金少,缺乏实力办不了。”“经济增长是硬指标,环境保护是软指标。”“GDP增长是硬道

理,其它都是软道理。”安全生产,人命关天,不抓不行;环保治理,锦上添花,效益难显。”

“生产经营不好是企业的事,环保治理不好是政府的事”等等。

    某些地方的领导存在“先要繁荣,后要市容”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也是导致

当地一些企业滋长重效益、轻环保思想的重要外在原因。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一些企业环保积极性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企业中,比较普遍存在

着算小帐,不算大帐;算本单位帐,不算全社会帐;算眼前帐,不算长远帐的情况。环保及

治理是需要化费资金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环保项目,是对社会环境有利,而对本单位眼前

经济效益无利甚至减利的,这就使有些工厂的领导,不太愿意花钱投入其中。有的企业对

应上的环保措施及项目,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少则少;或者即使被迫上了项目,为节

省通行开支,时开时停,能停即停。

    例如;安装了一套由日本三菱公司开发研制的、世界上最先进的锅炉排烟脱硫装置,

如果要企业投资是不会上此项目的,因为尽管社会效益巨大,但每年厂里要付出运行费

54万元,而按当地当时的环保政策,完全不治理每年倒只需交26万元排污费,反而比上

项目少开支28万元。简单的费用开支差额因素,既可明显地折射出企业对该设施运行的

积极性高低,也暴露出排污费收费政策的不妥之处。又如,某厂上了一个4吨工业锅炉脱

硫设施,由于规模小,厂领导舍不得装控制仪表,结果不能保证它在最佳工作状况下运行。

同时,工厂为了节省运行开支,该设施处于关关停停状态,只有当环保检查和参观人员来

厂时才开。此类情况并非个别。

    3。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一些企业领导对上脱硫装置积极性不高,表面上看

经济因素是主要的,但实质上政策因素是关键,即排污费政策的制约作用和导向力度不

足所致。我有个不成熟的设想,在这方面可从正负两方面来激励企业技改和治染的积极

性。正激励即对那些上环保设施而增加运行成本的企业,凡是排放的有害物稳定地低于

标准应予奖励,低得越多奖励力度越大,奖励费用取之污染单位(含本单位)交纳的排污

费,或可以抵扣企业上交的税收。负激励即对那些应上而不愿上环保治理项目的企业,对

其排污总量及有害物浓度,分成若干控制段范围,采取类似个人所得税累进制的办法分

段计算,而非简单的算术级数计算方法,来激励其早上治污措施,主动抑制企业的排污总

量及有害物浓度。这样做,利国利民利企业。

    我国现行的污染控制政策,基本上以“末端控制”为主。其着眼点侧重在生产和生活活

动与环境的交界面上,把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多数放在生产过程末端污染排放

的处理和处置上。从我国环保的实践来看,以排放标准为依据的排污收费制度所支持污染

控制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此而导向把末端处理处置作为控制目标,易产生一些

弊端:导致有些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愿进行污染治理;引导企业偏重于末端处理,满足于

最终排放达标,而忽视全过程控制和全过程的达标;有的企业甚至弄虚作假或者在晚间

非法排放及转移污染物。这些情况,近年在舆论工具上屡见曝光。可见,上述情况已引起各

方的重视。

    4.管理因素。

    有些地方领导对环保口头重视、行动忽视、定位轻视、管理松弛,也是导致一些企业

治污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从披露的许多污染事例可知,这些地方的领导存在着本位

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极力偏袒那些为本地增加利税的

污染企业,许多地方行政干预多,环保执法难。

    1994年发生震惊中外的淮河特大污染事件,中央下决心治淮污染,决定关停并转一

大批污染企业。但是,有些地方上报的企业名单浮夸掺假。其中,有的是前几年因经济效益

不好早已关闭的企业,也有弄假关闭,只待资金一到位即可恢复生产的。有的地区以邻为

壑,要求对本地区上游的污染企业坚决关,而对污染本地区的下游企业则极力保。

    有的污染企业的领导因“创效”有功进了地方“四套”班子,形成政企不分,给环保工作带来新的难题。环保部门强调“三同时”,他可以双重身份干预;环保部门依法征收企业排

污费,他以双重身份拒交。

    此外,还有环保机构不健全、人员少、规格低等问题。目前,乡镇企业污染日趋严重,

比重越来越大,而乡镇一级的环保机构稀缺,到1997年底止,全国仅有1052个。

    _--、宝钢在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探索和特点

    宝钢是一个集冶金、化工、电力于一体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自1978年底建厂以来

的二十年,积极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协调发展的新路子。1998年1月,宝钢在全国冶金企业中率先通过了IS014001国际环

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认证注册,标志着宝钢在环境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

    宝钢的环保与治理工作的特点,拟用两句话三个字加以概括:一大二领先。大即厂区

面积大,物料消耗量大,“三废”产出量大,环保治理难度大,环保措施投资大。领先即坚

持:环保目标领先,环保教育领先,环保装备领先,环保技术领先,环保管理领先,环保成

果领先。

    1.坚持环保目标领先。宝钢从建厂开始,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就明确提出高标准

的环保奋斗目标,即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清洁工厂。宝钢先后以日本新日铁君津、韩国浦

项等世界上工艺技术装备和环保设施指标最先进的企业为样板,认真吸取国际社会控制

污染、保护环境的经验和教训。在一、二、三期工程考虑建设方案的同时,认真制定与当时

的现代化工艺装备相配套的完整的环保一流规划,并与各期各单元的建设项目同步设计、

同步推进、同步投入运行。

    2.坚持环保教育领先。要让宝钢一流的环保目标成为全体职工共同的奋斗方向,要

使环境防治变成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首先,要在全体职工中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为

此,宝钢规定,在全体职工参加的定期职工政治轮训中,增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课程和内容。尤其是从1996年9月IS014001标准正式颁布之日起,宝钢在全公

司范围内,利用一切舆论工具和手段对职工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宝钢日报}、宝钢有

线电视台开设专栏;举办展览和系列讲座;组织领导和骨干专题学习等等。从而,把宝钢申

请IS014001的认证过程,变成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系统环保教育的过程,使全体职工

大大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提高了贯彻IS014001标准的自觉性和积极

性。如今,在宝钢逐步形成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治理环境家家有份”的好风气,爱护厂

容、保护环境已成为每个宝钢人的应尽义务和崇高职责,创世界一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已成为全体宝钢人的共识。

    3.坚持环保装备领先。宝钢一、二、三期工程总投资923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包括绿

化)高达43亿元,占总投资的4.66%。在环保投资中,重点又放在易产生污染的烧结、焦

化、炼铁和炼钢单元,这些单元的环保投资分别占该单元投资的7—15%。从国内有关统

计资料中了解,宝钢的环保投资额与投资率大大高于国内同行及其它行业。

    宝钢在环保上的高投入,目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为了最高限度地利用

资源,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降低能耗物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

同时,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宝钢以此为指导思想,在工程设计和环保规划中,积极采取国际

上先进的综合防治方案,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大力采用世界上最先进、高效的

环保设备,以达到最佳的环保效果。

    宝钢一期工程在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同时,也引进了中国钢铁企业第一套环境自

动监测系统。这套监测系统每天24小时对厂内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水泵站的排放水质、厂

界噪声和气象参数以及厂区外围大气质量,进行连续自动测定并集中监视和管理,较好

地体现了国际上综合防治污染的先进水平。

    4.坚持环保技术领先。宝钢从工艺设计开始,就注意采用最新的生产工艺,无污染或

少污染的工艺,尽量能节约、回收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环保工艺技

术。如,对焦炉采用无烟装煤、无烟出焦、干法熄焦工艺,基本上消除烟气、粉尘的排放;对转炉采用OG法处理回收烟气,消除了烟尘污染,将焦炉、转炉、高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

按热值计算,每年相当于回收300多万吨标煤;在全厂给排水系统,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分

类供水、局部循环、串接使用的供水方式,使水循环率高达95%以上’,大大降低了新水的

消耗量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这样的设计技术使宝钢高炉和转炉两大用水系统形成了工

业废水的零排放。

    宝钢十分重视“三废”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二十年来,先后开发了粉煤灰、高炉

干渣、水渣、钢渣、废氧气、废油和石灰焙烧废气中二氧化碳等废资源的回收、净化、再生和深加工的项目和产品。千方百计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净化环境,增加效益,造福后代。

    5。坚持环境管理领先。为了加强领导,宝钢专门成立了集团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各

主要管理部处和各生产厂行政一把手组成的环保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二次环保

工作会议,制订环保方针、政策,审定有关环保制度和工作规划,研究环保措施,落实环保

任务,下达环保指标,使环保管理成为宝钢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1997年起,宝钢推行厂、部长任期环保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行政一把手就是该

单位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列入年度考核。全公司在主管部门安环处的牵头下,制订了

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质量标准与检查考核制度。结合IS014001的贯标,又对宝钢所有生

产工序进行环境大普查,识别出3307个环境因素,评定出103个重大环境因素,编制了污

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节材四个方面共9了个管理方案,形成了集团公司级体

系文件《环境管理手册》和63个程序文件。从而,使全公司环保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

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6.坚持环保成果领先。

    巨大的投入、辛勤的耕耘加上科学的防治和严格的管理,必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凡

是到宝钢参观过的中外宾客,共同的感受是:宝钢是个大花园,清洁、美丽。这既是宝钢人

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自豪。宝钢的环保实践充分证明,任何工业企业只要思想重视,努力

投入,严格管理,是能够做到生产、环保同步协调发展的。

    现在,宝钢人爱宝钢,爱宝钢优美的环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情舒畅、精

力充沛、干劲昂扬。如今,宝钢17.76平方公里的厂区里,绿化面积为677万平方米,绿化

率高达38.12%。上海市园林专家测算,宝钢现有绿地树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为1.18

亿元,

    这几年,宝钢在年年取得生产经营优异业绩的同时,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绿化先进企

业”、“上海市环境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上海市花园单位”、

“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环境

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彻底改变了传统钢铁工业发展生产与污染环境难舍难分的弊端和

傻大黑粗的形象,树立起现代化钢铁工业花园式工厂的崭新面貌。宝钢初步建成了可与

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媲美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工厂,为国争了光。

    四、对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治理需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破“发展:经济、;‘中心’:唯一”和

“GDP增长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软道理”的单打一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社会

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正确处理经济繁荣与环境美容的关系,破“经济是硬指标,环保是软指标”、“先要繁荣,后要市容”的片面性思想,树立“污染环境就是破坏资源,就是危害人类生存,就是影

响社会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犯罪行为”和“抓好市容引来繁荣,经济繁荣优化市容,环

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的观念。

    3.正确处理安全与环保、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关系,破“安全环保两张皮,一手硬

一手软”的割裂论思想,树立“安全环保本一家,安全环保两手抓”的大安全观念。

    4.正确处理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破“污染一点免不了,环境恶化改不了”的难免

论思想,树立“立足本职,从己做起,搞好小环境,净化大环境”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观念。

    ;.正确处理企业治理与政府治理的关系,破“生产不好是企业的事,环保不好是政

府的事”的分治论思想,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治理家家有份;关心环境就是关心

自己、关心企业、关心社会、关心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企业、保护社会、保护人类;齐心整治,造福后代,利国利企利社会,利民利己利人类”的全局观念、辩证观念和长远观念。

    我坚信,如果我们每位公民、每个企业,都能视环境为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珍惜,人

人参与,厂厂防治,坚持不懈,全面推进,那么,我国的环境保护一定能搞好。

论工业企业是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体
发行时间:1999-02-20
网站编辑:叶国平
  
来源:研究所

专    论

论工业企业是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体

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党委书汜  叶国平

    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世人关注。本文就工业

企业是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体问题,联系宝钢建厂二十年来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作些

分析和论述。

    一、工业企业既是环境污染的主体,必是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

    1.工业企业时时处处依赖和影响自然环境。

    这是由环境的社会性与企业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因为环境是自然环境、全社会的环

境,企业是有联系的企业、开放性的企业。环境是没有边界的,它虽无国界、省界绝对之

分,但有大环境与小环境、好环境与差环境相对之别。工业企业是既有投入又有产出的经

济活体,地球上不可能存在超脱自然环境、与世隔绝、在真空无水无物条件下而运作的工

业企业,即使是地下工厂、保密工厂也不例外。工业企业时时刻刻依赖自然环境,同时也

分分秒秒在影响自然环境,工业企业丝毫离不开自然环境能独立存在。

    2.工业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体。

    据各方报道,我国环境污染70%左右来自工业。单举两个数据即可说明。1997年全

国环境统计公报披露:1997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52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总

排放量的78.94%;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565万吨,占全国烟尘总排放量的83.56%。

    工业企业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体,这主要是由中国工业的特点所造成的。一是我国

尚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它导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二是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企业约80%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三是我国现有工业

总体技术水平还较落后,能耗、料耗及其产生的单位“三废”量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尤

其是一些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工艺装备陈旧,操作管理低下,加剧了污染强度;四是我国工

业结构中,重污染行业占的比重大,其中有不少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与中方合资

转移而来,重污染行业既是耗能、耗物大户,也是排污大户,如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

    上述两点理由,充分说明,工业企业义不容辞应当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

    二、影响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治理积极性若干因素

    通过研究、剖析一些国内环境污染的典型实例,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了解、观察,

我认为,影响某些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

部原因;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策因素。简要分析

如下:

   1.认识因素。

    认识因素是影响环保治理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有些企业对环保及治理的重要

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和议论

有:“污染难免论”、“先天不足论”、“缺乏实力论”、“经济环保脱离论”、“政府企业分治论”

等等。具体的有如此相应的说法;“搞生产,污染一点免不了;条件差,先天不足改不了;资

金少,缺乏实力办不了。”“经济增长是硬指标,环境保护是软指标。”“GDP增长是硬道

理,其它都是软道理。”安全生产,人命关天,不抓不行;环保治理,锦上添花,效益难显。”

“生产经营不好是企业的事,环保治理不好是政府的事”等等。

    某些地方的领导存在“先要繁荣,后要市容”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也是导致

当地一些企业滋长重效益、轻环保思想的重要外在原因。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一些企业环保积极性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企业中,比较普遍存在

着算小帐,不算大帐;算本单位帐,不算全社会帐;算眼前帐,不算长远帐的情况。环保及

治理是需要化费资金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环保项目,是对社会环境有利,而对本单位眼前

经济效益无利甚至减利的,这就使有些工厂的领导,不太愿意花钱投入其中。有的企业对

应上的环保措施及项目,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少则少;或者即使被迫上了项目,为节

省通行开支,时开时停,能停即停。

    例如;安装了一套由日本三菱公司开发研制的、世界上最先进的锅炉排烟脱硫装置,

如果要企业投资是不会上此项目的,因为尽管社会效益巨大,但每年厂里要付出运行费

54万元,而按当地当时的环保政策,完全不治理每年倒只需交26万元排污费,反而比上

项目少开支28万元。简单的费用开支差额因素,既可明显地折射出企业对该设施运行的

积极性高低,也暴露出排污费收费政策的不妥之处。又如,某厂上了一个4吨工业锅炉脱

硫设施,由于规模小,厂领导舍不得装控制仪表,结果不能保证它在最佳工作状况下运行。

同时,工厂为了节省运行开支,该设施处于关关停停状态,只有当环保检查和参观人员来

厂时才开。此类情况并非个别。

    3。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一些企业领导对上脱硫装置积极性不高,表面上看

经济因素是主要的,但实质上政策因素是关键,即排污费政策的制约作用和导向力度不

足所致。我有个不成熟的设想,在这方面可从正负两方面来激励企业技改和治染的积极

性。正激励即对那些上环保设施而增加运行成本的企业,凡是排放的有害物稳定地低于

标准应予奖励,低得越多奖励力度越大,奖励费用取之污染单位(含本单位)交纳的排污

费,或可以抵扣企业上交的税收。负激励即对那些应上而不愿上环保治理项目的企业,对

其排污总量及有害物浓度,分成若干控制段范围,采取类似个人所得税累进制的办法分

段计算,而非简单的算术级数计算方法,来激励其早上治污措施,主动抑制企业的排污总

量及有害物浓度。这样做,利国利民利企业。

    我国现行的污染控制政策,基本上以“末端控制”为主。其着眼点侧重在生产和生活活

动与环境的交界面上,把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多数放在生产过程末端污染排放

的处理和处置上。从我国环保的实践来看,以排放标准为依据的排污收费制度所支持污染

控制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此而导向把末端处理处置作为控制目标,易产生一些

弊端:导致有些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愿进行污染治理;引导企业偏重于末端处理,满足于

最终排放达标,而忽视全过程控制和全过程的达标;有的企业甚至弄虚作假或者在晚间

非法排放及转移污染物。这些情况,近年在舆论工具上屡见曝光。可见,上述情况已引起各

方的重视。

    4.管理因素。

    有些地方领导对环保口头重视、行动忽视、定位轻视、管理松弛,也是导致一些企业

治污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从披露的许多污染事例可知,这些地方的领导存在着本位

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极力偏袒那些为本地增加利税的

污染企业,许多地方行政干预多,环保执法难。

    1994年发生震惊中外的淮河特大污染事件,中央下决心治淮污染,决定关停并转一

大批污染企业。但是,有些地方上报的企业名单浮夸掺假。其中,有的是前几年因经济效益

不好早已关闭的企业,也有弄假关闭,只待资金一到位即可恢复生产的。有的地区以邻为

壑,要求对本地区上游的污染企业坚决关,而对污染本地区的下游企业则极力保。

    有的污染企业的领导因“创效”有功进了地方“四套”班子,形成政企不分,给环保工作带来新的难题。环保部门强调“三同时”,他可以双重身份干预;环保部门依法征收企业排

污费,他以双重身份拒交。

    此外,还有环保机构不健全、人员少、规格低等问题。目前,乡镇企业污染日趋严重,

比重越来越大,而乡镇一级的环保机构稀缺,到1997年底止,全国仅有1052个。

    _--、宝钢在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探索和特点

    宝钢是一个集冶金、化工、电力于一体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自1978年底建厂以来

的二十年,积极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协调发展的新路子。1998年1月,宝钢在全国冶金企业中率先通过了IS014001国际环

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认证注册,标志着宝钢在环境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

    宝钢的环保与治理工作的特点,拟用两句话三个字加以概括:一大二领先。大即厂区

面积大,物料消耗量大,“三废”产出量大,环保治理难度大,环保措施投资大。领先即坚

持:环保目标领先,环保教育领先,环保装备领先,环保技术领先,环保管理领先,环保成

果领先。

    1.坚持环保目标领先。宝钢从建厂开始,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就明确提出高标准

的环保奋斗目标,即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清洁工厂。宝钢先后以日本新日铁君津、韩国浦

项等世界上工艺技术装备和环保设施指标最先进的企业为样板,认真吸取国际社会控制

污染、保护环境的经验和教训。在一、二、三期工程考虑建设方案的同时,认真制定与当时

的现代化工艺装备相配套的完整的环保一流规划,并与各期各单元的建设项目同步设计、

同步推进、同步投入运行。

    2.坚持环保教育领先。要让宝钢一流的环保目标成为全体职工共同的奋斗方向,要

使环境防治变成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首先,要在全体职工中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为

此,宝钢规定,在全体职工参加的定期职工政治轮训中,增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课程和内容。尤其是从1996年9月IS014001标准正式颁布之日起,宝钢在全公

司范围内,利用一切舆论工具和手段对职工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宝钢日报}、宝钢有

线电视台开设专栏;举办展览和系列讲座;组织领导和骨干专题学习等等。从而,把宝钢申

请IS014001的认证过程,变成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系统环保教育的过程,使全体职工

大大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提高了贯彻IS014001标准的自觉性和积极

性。如今,在宝钢逐步形成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治理环境家家有份”的好风气,爱护厂

容、保护环境已成为每个宝钢人的应尽义务和崇高职责,创世界一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已成为全体宝钢人的共识。

    3.坚持环保装备领先。宝钢一、二、三期工程总投资923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包括绿

化)高达43亿元,占总投资的4.66%。在环保投资中,重点又放在易产生污染的烧结、焦

化、炼铁和炼钢单元,这些单元的环保投资分别占该单元投资的7—15%。从国内有关统

计资料中了解,宝钢的环保投资额与投资率大大高于国内同行及其它行业。

    宝钢在环保上的高投入,目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为了最高限度地利用

资源,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降低能耗物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

同时,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宝钢以此为指导思想,在工程设计和环保规划中,积极采取国际

上先进的综合防治方案,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大力采用世界上最先进、高效的

环保设备,以达到最佳的环保效果。

    宝钢一期工程在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同时,也引进了中国钢铁企业第一套环境自

动监测系统。这套监测系统每天24小时对厂内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水泵站的排放水质、厂

界噪声和气象参数以及厂区外围大气质量,进行连续自动测定并集中监视和管理,较好

地体现了国际上综合防治污染的先进水平。

    4.坚持环保技术领先。宝钢从工艺设计开始,就注意采用最新的生产工艺,无污染或

少污染的工艺,尽量能节约、回收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环保工艺技

术。如,对焦炉采用无烟装煤、无烟出焦、干法熄焦工艺,基本上消除烟气、粉尘的排放;对转炉采用OG法处理回收烟气,消除了烟尘污染,将焦炉、转炉、高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

按热值计算,每年相当于回收300多万吨标煤;在全厂给排水系统,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分

类供水、局部循环、串接使用的供水方式,使水循环率高达95%以上’,大大降低了新水的

消耗量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这样的设计技术使宝钢高炉和转炉两大用水系统形成了工

业废水的零排放。

    宝钢十分重视“三废”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二十年来,先后开发了粉煤灰、高炉

干渣、水渣、钢渣、废氧气、废油和石灰焙烧废气中二氧化碳等废资源的回收、净化、再生和深加工的项目和产品。千方百计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净化环境,增加效益,造福后代。

    5。坚持环境管理领先。为了加强领导,宝钢专门成立了集团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各

主要管理部处和各生产厂行政一把手组成的环保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二次环保

工作会议,制订环保方针、政策,审定有关环保制度和工作规划,研究环保措施,落实环保

任务,下达环保指标,使环保管理成为宝钢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1997年起,宝钢推行厂、部长任期环保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行政一把手就是该

单位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列入年度考核。全公司在主管部门安环处的牵头下,制订了

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质量标准与检查考核制度。结合IS014001的贯标,又对宝钢所有生

产工序进行环境大普查,识别出3307个环境因素,评定出103个重大环境因素,编制了污

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节材四个方面共9了个管理方案,形成了集团公司级体

系文件《环境管理手册》和63个程序文件。从而,使全公司环保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

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6.坚持环保成果领先。

    巨大的投入、辛勤的耕耘加上科学的防治和严格的管理,必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凡

是到宝钢参观过的中外宾客,共同的感受是:宝钢是个大花园,清洁、美丽。这既是宝钢人

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自豪。宝钢的环保实践充分证明,任何工业企业只要思想重视,努力

投入,严格管理,是能够做到生产、环保同步协调发展的。

    现在,宝钢人爱宝钢,爱宝钢优美的环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情舒畅、精

力充沛、干劲昂扬。如今,宝钢17.76平方公里的厂区里,绿化面积为677万平方米,绿化

率高达38.12%。上海市园林专家测算,宝钢现有绿地树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为1.18

亿元,

    这几年,宝钢在年年取得生产经营优异业绩的同时,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绿化先进企

业”、“上海市环境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上海市花园单位”、

“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环境

保护先进单位”等称号,彻底改变了传统钢铁工业发展生产与污染环境难舍难分的弊端和

傻大黑粗的形象,树立起现代化钢铁工业花园式工厂的崭新面貌。宝钢初步建成了可与

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媲美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工厂,为国争了光。

    四、对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治理需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破“发展:经济、;‘中心’:唯一”和

“GDP增长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软道理”的单打一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社会

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正确处理经济繁荣与环境美容的关系,破“经济是硬指标,环保是软指标”、“先要繁荣,后要市容”的片面性思想,树立“污染环境就是破坏资源,就是危害人类生存,就是影

响社会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犯罪行为”和“抓好市容引来繁荣,经济繁荣优化市容,环

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的观念。

    3.正确处理安全与环保、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关系,破“安全环保两张皮,一手硬

一手软”的割裂论思想,树立“安全环保本一家,安全环保两手抓”的大安全观念。

    4.正确处理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破“污染一点免不了,环境恶化改不了”的难免

论思想,树立“立足本职,从己做起,搞好小环境,净化大环境”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观念。

    ;.正确处理企业治理与政府治理的关系,破“生产不好是企业的事,环保不好是政

府的事”的分治论思想,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治理家家有份;关心环境就是关心

自己、关心企业、关心社会、关心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企业、保护社会、保护人类;齐心整治,造福后代,利国利企利社会,利民利己利人类”的全局观念、辩证观念和长远观念。

    我坚信,如果我们每位公民、每个企业,都能视环境为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珍惜,人

人参与,厂厂防治,坚持不懈,全面推进,那么,我国的环境保护一定能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