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集体工业的振兴
——一九九三年展望
本刊编辑部
过去的199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把加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拨开了迷雾,扫清了道路。
我国重返关贸总协定的工作进程加快,为转向市场经济添加了催化剂,举国上下为经济体制加速转换,迎接即将“进关”后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行动起来。
在这场大变革中,上海集体工业,特别是城镇集体工业前途如何,是与我们密切相关,最令人关心的。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二国营”模式是城镇集体企业的致命伤,它使集体企业丧失自身优良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而不断衰退萎缩。改革十多年,可以这样认为,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兴起而形成的我国经济成份多元化格局中,城镇集体企业既没有国有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又没有其它经济成份的灵活经营机制;政策倾斜惠及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经济,而对城镇集体企业却少有关顾,使之处于不利地位。
上海城镇集体企业,特别是老集体,由于原来的基础相对较厚, 曾经有过兴旺昌盛的时期,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产销在全国占有很大优势,但多年来逐步落后于一些兄弟省市。为什么?在全国,上海全民所有制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最大,受旧计划体制的束缚最紧,“重全民,轻集体”的影响最甚,受“二国营”模式的危害也最深。这就是主要原因所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进关”后必须遵守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和规则,过去强加给城镇集体企业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束缚,都将被逐步清除,城镇集体企业将能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发挥自身对生产力兼容性广,对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迸发出旺盛活力。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重返关贸总协定,对所有经济成份都有发展的机遇,对上海城镇集体工业来说,则更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给上海城镇集体工业带来的是新的腾飞和重振雄风的机遇。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重返关贸总协定的我国所有企业都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和严重挑战。上海城镇集体企业地处全国经济、金融、贸易最大中心城市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大城市之内,得天独厚的地区位置带来交通、信息、技术、人才、金融、贸易等诸多有利条件,是其他地方的企业不可能有的,只要我们自己发愤图强,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充分利用上海城市的优越条件,上海城镇集体工业的振兴是指日可待的。
我们对1993年充满信心。我们愿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上海城镇集体工业的振兴作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