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发行时间:1992-06-20
网站编辑:赵炳欣
来源:研究所

【深化企业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上海解放塑料厂厂长赵炳欣

    目前在全国各地、各部门正在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把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地在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上下功夫。在国家大力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倾斜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搞好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增强集体工业企业的活力,推动集体工业经济发展,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两年来,城镇集体工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亏损企业增加,很多企业困难重重,步履艰难。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制约外,主要是没有摆脱_“二国营”管理模式,限制了集体工业企业优势发挥,窒息了企业活力。这种“二国营”管理模式主要弊病是:一是造成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不清。长期来,集体工业企业是归各级行政部门管理的,把企业的隶属关系和资产归属关系混为一体,许多行政主管部门把集体工业企业的资产视为部门所有,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他们凭借行政权力,随意平调集体工业企业的资财,使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失去保障。二是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权操纵在行政主管部门手里。集体工业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归劳动者集体,企业既有所有权,又有经营权。但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中,企业要向行政主管部门承包,承包指标,要由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使企业难以实现生产经营自主权。三是在分配上照搬国营企业的工资和奖金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企业的工资标准和工资形式,企业缺乏分配的自主权。四是在管理上被国营企业的有关做法所代替,集体工业企业民主管理的特征、形式和内容丧失殆尽。这些问题说明,由于推行“二国营”管理模式,使集体工业企业成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丧失其独立性,失去其活力。因此,认真贯彻执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深化企业改革,彻底破除“二国营”管理模式,按照集体经济的特点办好集体工业企业,就成为增强集体工业企业活力的关键。那末,如何深化集体工业企业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呢?

    一、改革集体工业的产权制度,推行职工参股制。集体工业企业本来就是由劳动者自愿结合、自筹资金创办起来的。回顾五十年代兴办合作社时,集体工业企业就是由职工自带工具,带股入社,实行共同劳动,集体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搞“一大二分”,把职工集资入股办企业看作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甚至是私有制尾巴,盲目追求升级过渡,退还社员股金,停止股息,走上“二国营”的道路,使集体工业企业从根本上排除了职工个人占有权。这种排除职工个人占有权的集体工业企业不仅使集体工业企业的特征消失,而且也不能使职工关心企业的兴衰,关心企业资产的增值。在职工看来,增加企业的积累,只不过是水中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于是热衷于追求眼前利益,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给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恢复集体工业企业的特征,必须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实行职工参股制。职工参股制,既是集体工业企业的基本制度,也是把集体共同所有同职工个人所有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实行职工参股制,使职工在集体共同占有的资产中,各占有一份,真正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职工作为企业的股东,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关注企业经营,重视企业效益,关心企业资产增殖,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具有内在推动力。

    实行职工参股制,职工个人的股额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应该增大。职工个人股额比重增大,职工与企业经营的利益关系也就更密切,也就使职工同企业更加“连心”,关心企业的发展。但如何增加职工个人的股额,这是需要探索的问题。由于集体工业企业资产存量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既有企业的积累,也有联社的投资,既有现有职工的劳动贡献,也有过去职工的劳动积累,一般不宜无条件地以股份形式划分给个人。为增大职工个人股额,除职工个人缴纳相当数量的股金外,可将企业今后一部分积累,按照职工对积累贡献大小,划给职工个人所有,作为职工股金增殖。通过股金增殖,增大职工个人股额在企业资产的比重,使职工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恢复和完善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集体工业企业是资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它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这种经营机制的特点是:(1)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市场调节。集体工业企业一般享受不到国家计划的优惠待遇,绝大部分产品都实行市场调节,原料来自市场,产品价格取决于市场,生产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制约。集体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销售策略,合理确定发展规模。(2)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集体工业企业一般没有国家投资,国家指令性计划在生产中占的比重减低,这就决定了集体工业企业自主经营权比国营企业大得多。集体工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产品品种,以适应市场需要。(3)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与国营企业不同,集体工业企业是劳动群众自筹资金发展起来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发生亏损,就迫使企业自谋出路。因而它有压力感和危险感,开拓市场和寻求生存的积极性比较高。这种经营的风险性,是集体工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4)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集体工业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这就使企业在国家基本没有投资的情况下,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滚动发展。集体工业企业的这种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具有内在优势和旺盛生命力,也是企业具有活力的所在。但是多年来,由于推行“二国营”管理模式,没有真正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集体工业企业,压抑了集体工业企业的活力,影响了企业自身优势的发挥。因此,破除“二国营”管理模式,恢复和完善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就成为集体工业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恢复和完善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最主要的是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近几年来,随着集体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但由于改革不配套,政策不落实,许多集体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仍不同程度缺乏自主权。为了增强集体工业企业的活力,必须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集体工业企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增强企业活力。

    三、实行承包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承包责任制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责、权、利相结合为特点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集体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使企业各级、各部门对企业负责,保证完成各自的计划任务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责任同经济权利相结合,经济利益同经济效益相结合,消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是集体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是从1984年开始的。在改革前,我厂和社会上许多企业一样,习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认为人人有饭吃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要打破多年形成的习惯分配方式,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必然会遇到一定社会阻力和思想障碍。要迈好改革的第一步,首先要克服干部思想上的畏难情绪。针对干部“一怕群众不能接受,二怕分配不能兑现,三怕内部摆不平、闹矛盾”的思想,厂部采取“三坚持”的办法。一是坚持思想工作领先,讲清“大锅饭”的危害性、按劳分配的合理性、劳动致富的合法性;二是坚持分配方案制订的科学性,保证方案的兑现;三是坚持在分配上拉开差距,一线工人奖金高于二线和科室人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1984年,我厂选择了比较薄弱的部门——运输组和二车间进行了承包责任制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于是我们将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结合工种的特点,推行全员承包。针对车间和科室在生产、管理具有不同职能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承包方式。1985年,对销售科实行销售额同奖金挂钩的承包,使销售人员的奖金跳出一般科室的水平,拉开了科室人员奖金分配的差距。1986年,对生产车间实行产量承包。1987年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克服产品老化,鼓励开发新产品,对科技人员实行产品开发项目承包。同年对车间的承包进一步完善,变单纯产量承包为产量效益“双承包”,即产量同工资挂钩,利润同奖金挂钩。我厂通过推行全员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分配制度,强化了企业管理,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使企业提高了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能力,经济效益稳步上升。1987年至1989年三年中,平均每年总产值增长1~2%,而经济效益每年递增20%,人均收入亦以20%幅度同步增长。同时,企业上了三个台阶:1988年通过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通过国家一级企业预考评;1990年通过了国家一级企业正式评审。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发行时间:1992-06-20
网站编辑:赵炳欣
  
来源:研究所

【深化企业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上海解放塑料厂厂长赵炳欣

    目前在全国各地、各部门正在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把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地在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上下功夫。在国家大力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倾斜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搞好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增强集体工业企业的活力,推动集体工业经济发展,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两年来,城镇集体工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亏损企业增加,很多企业困难重重,步履艰难。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制约外,主要是没有摆脱_“二国营”管理模式,限制了集体工业企业优势发挥,窒息了企业活力。这种“二国营”管理模式主要弊病是:一是造成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不清。长期来,集体工业企业是归各级行政部门管理的,把企业的隶属关系和资产归属关系混为一体,许多行政主管部门把集体工业企业的资产视为部门所有,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他们凭借行政权力,随意平调集体工业企业的资财,使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失去保障。二是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权操纵在行政主管部门手里。集体工业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归劳动者集体,企业既有所有权,又有经营权。但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中,企业要向行政主管部门承包,承包指标,要由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使企业难以实现生产经营自主权。三是在分配上照搬国营企业的工资和奖金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企业的工资标准和工资形式,企业缺乏分配的自主权。四是在管理上被国营企业的有关做法所代替,集体工业企业民主管理的特征、形式和内容丧失殆尽。这些问题说明,由于推行“二国营”管理模式,使集体工业企业成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丧失其独立性,失去其活力。因此,认真贯彻执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深化企业改革,彻底破除“二国营”管理模式,按照集体经济的特点办好集体工业企业,就成为增强集体工业企业活力的关键。那末,如何深化集体工业企业的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呢?

    一、改革集体工业的产权制度,推行职工参股制。集体工业企业本来就是由劳动者自愿结合、自筹资金创办起来的。回顾五十年代兴办合作社时,集体工业企业就是由职工自带工具,带股入社,实行共同劳动,集体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搞“一大二分”,把职工集资入股办企业看作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甚至是私有制尾巴,盲目追求升级过渡,退还社员股金,停止股息,走上“二国营”的道路,使集体工业企业从根本上排除了职工个人占有权。这种排除职工个人占有权的集体工业企业不仅使集体工业企业的特征消失,而且也不能使职工关心企业的兴衰,关心企业资产的增值。在职工看来,增加企业的积累,只不过是水中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于是热衷于追求眼前利益,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给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恢复集体工业企业的特征,必须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实行职工参股制。职工参股制,既是集体工业企业的基本制度,也是把集体共同所有同职工个人所有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实行职工参股制,使职工在集体共同占有的资产中,各占有一份,真正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职工作为企业的股东,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关注企业经营,重视企业效益,关心企业资产增殖,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具有内在推动力。

    实行职工参股制,职工个人的股额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应该增大。职工个人股额比重增大,职工与企业经营的利益关系也就更密切,也就使职工同企业更加“连心”,关心企业的发展。但如何增加职工个人的股额,这是需要探索的问题。由于集体工业企业资产存量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既有企业的积累,也有联社的投资,既有现有职工的劳动贡献,也有过去职工的劳动积累,一般不宜无条件地以股份形式划分给个人。为增大职工个人股额,除职工个人缴纳相当数量的股金外,可将企业今后一部分积累,按照职工对积累贡献大小,划给职工个人所有,作为职工股金增殖。通过股金增殖,增大职工个人股额在企业资产的比重,使职工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恢复和完善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集体工业企业是资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它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这种经营机制的特点是:(1)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市场调节。集体工业企业一般享受不到国家计划的优惠待遇,绝大部分产品都实行市场调节,原料来自市场,产品价格取决于市场,生产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制约。集体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销售策略,合理确定发展规模。(2)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集体工业企业一般没有国家投资,国家指令性计划在生产中占的比重减低,这就决定了集体工业企业自主经营权比国营企业大得多。集体工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产品品种,以适应市场需要。(3)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与国营企业不同,集体工业企业是劳动群众自筹资金发展起来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发生亏损,就迫使企业自谋出路。因而它有压力感和危险感,开拓市场和寻求生存的积极性比较高。这种经营的风险性,是集体工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4)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集体工业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这就使企业在国家基本没有投资的情况下,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滚动发展。集体工业企业的这种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具有内在优势和旺盛生命力,也是企业具有活力的所在。但是多年来,由于推行“二国营”管理模式,没有真正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集体工业企业,压抑了集体工业企业的活力,影响了企业自身优势的发挥。因此,破除“二国营”管理模式,恢复和完善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就成为集体工业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恢复和完善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最主要的是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近几年来,随着集体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但由于改革不配套,政策不落实,许多集体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仍不同程度缺乏自主权。为了增强集体工业企业的活力,必须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集体工业企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增强企业活力。

    三、实行承包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承包责任制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责、权、利相结合为特点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集体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使企业各级、各部门对企业负责,保证完成各自的计划任务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责任同经济权利相结合,经济利益同经济效益相结合,消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是集体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是从1984年开始的。在改革前,我厂和社会上许多企业一样,习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认为人人有饭吃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要打破多年形成的习惯分配方式,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必然会遇到一定社会阻力和思想障碍。要迈好改革的第一步,首先要克服干部思想上的畏难情绪。针对干部“一怕群众不能接受,二怕分配不能兑现,三怕内部摆不平、闹矛盾”的思想,厂部采取“三坚持”的办法。一是坚持思想工作领先,讲清“大锅饭”的危害性、按劳分配的合理性、劳动致富的合法性;二是坚持分配方案制订的科学性,保证方案的兑现;三是坚持在分配上拉开差距,一线工人奖金高于二线和科室人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1984年,我厂选择了比较薄弱的部门——运输组和二车间进行了承包责任制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于是我们将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结合工种的特点,推行全员承包。针对车间和科室在生产、管理具有不同职能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承包方式。1985年,对销售科实行销售额同奖金挂钩的承包,使销售人员的奖金跳出一般科室的水平,拉开了科室人员奖金分配的差距。1986年,对生产车间实行产量承包。1987年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克服产品老化,鼓励开发新产品,对科技人员实行产品开发项目承包。同年对车间的承包进一步完善,变单纯产量承包为产量效益“双承包”,即产量同工资挂钩,利润同奖金挂钩。我厂通过推行全员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分配制度,强化了企业管理,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使企业提高了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能力,经济效益稳步上升。1987年至1989年三年中,平均每年总产值增长1~2%,而经济效益每年递增20%,人均收入亦以20%幅度同步增长。同时,企业上了三个台阶:1988年通过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通过国家一级企业预考评;1990年通过了国家一级企业正式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