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和贯彻《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笔谈】
改革城镇集体企业的劳动制度
北京市手工业联社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明确规定:“自愿组合”是企业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里既有职工的“自愿”,也有企业的“自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并规定企业有权“按照国家规定决定本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劳动组织形式和用工办法、录用和辞退职工”。《条例》为集体企业劳动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要以贯彻《条例》为契机,不失时机地积极稳妥地进行劳动制度改革。
由于长期以来城镇集体企业按全民的模式管理,在劳动制度上形成了工人由国家“统包统配”,工资有“统一标准”,“铁饭碗”型的就业模式。工人一就业就是企业的人,即为终身职业,生老病死全由企业包下来,这种制度在解放初期对于稳定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进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现行劳动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窒息着集体企业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冗员过多。长期之来,企业招工在国家统配下进行,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在指令性计划下涌进企业。集体企业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过多地承担着安置社会就业的义务,多年积累下来,企业劳动力的数量大大超过生产的实际需要,而现行的劳动制度又使企业不能根据生产经营的状况、变化及时调整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致使企业冗员充斥,“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已不是个别企业的现象。企业一线生产工人通常占不到企业人数的一半,加上大量的退休工人,使企业的费用开支庞大。
2.企业人员素质低。在旧体制下,企业没有选择工人的权利,分配给企业的工人很多是国营企业不收的,文化水平很低甚至生理有缺陷的残疾人,由于素质太差不能顶岗,只能在厂里吃闲饭。这也是企业冗员过多而一线工人又不足的重要原因。
3.单一的“固定工”制度,即“铁饭碗”窒息着职工的创造性和企业的活力。现行的固定工制度使工人一进入企业就端上了一只终身受用的“铁饭碗”,使企业无法行使用工方面的自主权,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企业不景气甚至亏损时,借钱也要给工人发工资。“固定工”制度使职工的危机感、压力感荡然无存,在人们的观念里从未把不努力工作或企业不景气同失去饭碗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观念下,企业被惰性所束缚,百病滋生。
现行的劳动制度集就业、福利、保障于一身,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目前实际上也无力继续维持这种局面。劳动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集体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打破“铁饭碗”,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把用工的自主权真正交给企业,使企业能够从实际出发,自主调配职工,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改固定工为合同制,提高劳动效率和职工的自身素质。
劳动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要企业内外各个环节有机联动。企业内部主要应做以下工作:
1.在优化劳动组合的基础上,实行劳动合同制
近几年,一部分集体企业在内部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对生产岗位上的工人定岗定员,并引入竞争机制择优上岗,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达到满负荷配置。对于没能上岗的富余职工,或组织起来另开生产门路,或实行厂内待业。这种办法较好地改变了企业人浮于事的局面,给在职职工以动力、压力和危机感,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比较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推行的面较小,有的流于形式而半途而废。
这种办法应大面积在集体企业推开,并在总结经验,完善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将固定工改为合同制工人。职工与企业签订期限不等的劳动合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的,即为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可以走,企业也可以辞,企业和职工之间能够双向选择。干部则实行聘任制。通过实行劳动合同制,使企业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的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铁饭碗”、“铁交椅”的基础,使企业真正拥有用人的自主权。
2.建立厂内待业制度
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后,一批没有能够签订或续签劳动合同的职工,不一定都能马上谋到其他职业,对这部分职工不能都推到社会上去,因为我们国家还未建立待业保险制度,可以用“厂内待业”的办法过渡。对这部分职工进行学习培训,提高技能,争取上岗,同时,努力开辟其他生产门路进行消化。
实行厂内待业可以使企业的富余人员不致造成社会问题,又使在岗的职工感到竞争的压力,可以促进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企业目前已在交纳工资总额1%的待业保险金,因此,企业可以行使占职工总数1%的辞退权。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个比例还应逐步扩大,以利于劳动合同制的推行。
3.进一步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
劳动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局面,除了冗员过多的原因之外,还与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有关,干多干少,一线二线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工资收入与劳动贡献脱节,就无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要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工资、奖金要拉开差距,向一线工人,向脏累工种倾斜,使工资这一经济杠杆真正起到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力流向的作用,引导职工流向最需要的工种或岗位,实现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