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强化质量意识增强竞争能力
发行时间:1992-02-20
网站编辑:张舜明 周家翼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强化质量意识增强竞争能力

张舜明 周家翼

    在嘉定南翔,有一户专业生产“飞人牌”机针的上海红星缝纫机针厂。近十年来,这家具有近40年生产史的老厂信誉日增,产品供不应求,占有国内六分之一的销售市场、生产规模位居制针业第二,产量从1986年的14000万支增至1990年的21069万支; 出口从同年的995万支跃为7041.3万支,产品远销东南亚、南美、东欧等国家与地区。真可谓“老厂焕发了青春”。

    “飞人牌”机针何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坚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信念,把生产经营的立足点始终如一地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质量求生存、向质量要效益上面。

一、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机针虽小,但同行林立,竞争激烈,稍有疏忽,不进则退。为了在机针行业中站稳脚跟,赢得信誉,该厂一直把加强对职工思想教育、增强大家的质量意识放在抓产品质量的首位。

    1. 抓商品意识教育,树立忧患感。该厂在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国情厂情教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结合实情引导大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弄清企业从单一的产品加工转入商品生产,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帮助职工克服靠计划产品吃饭的思想,较好地树立起商品意识和忧患感,从而与经营者一起关心和提高产品的质量。

    2.抓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教育,强化质量意识。红星厂经常运用企业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干群反复讲清这样一个哲理:优势与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有牢牢把住产品质量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使机针产销永立不败之地。他们还请老工人讲厂发展史、用事实提醒大家:厂有今日离不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质优厂兴、  质劣厂衰”的道理深入人心。   

    3.抓市场意识教育,树立危机感。在每次召开的生产会议和职工大会上,都向职工通报厂生产、销售形势和近期市场信息,分析产品的远景与近忧,时时提醒干部职工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不安于现状,从而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培育了质量第一的自觉性,形成了“以讲质量为荣,不讲质量为耻”的厂风。

二、措施配套,从严管理

    在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大抓配套措施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管理,是红星厂保证产品高质量的重要一环。

    1.抓制度建设、明确职责。遵循“强化管理、狠抓质量、多产扩销,增收节支”的治厂方针,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半成品进仓、工艺卫生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全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各道工序上的每个职工,包括采购员、仓管员、质检员、工艺员都有制度约束和考核,都有明确的职责,从总体上保证了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2.抓质量竞赛,相互促进。厂工会,共青团经常开展诸如“高产、优质、低耗冠军”劳动竞赛,“我为产品质量献一计、划一策”合理化建议活动,“以质量为突破口”的操作比赛,增强职工的荣誉感、责任心。由于相互激励的作用,在1987—1990年企业首轮承包中,产品质量分达99,39,比计划提高了2,39分。

    3  抓质量考核,奖优罚劣。厂定期组织人员,据要求对责任人进行产品和工作质量考核,到车间对一个个班组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有了经验,予以全厂推广;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对优质高产的班组与个人,利用会议、广播、板报、厂刊给予表彰;对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单位和个人,除批评教育外,视情节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由于考核严细,奖罚分明,职工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一等品率从1990年的97.58%提高到1991年的97.9%。

    4.抓道道检验,层层把关。产品投产之前把原料进厂关,坚持取样进行鉴定,走出去与炼钢厂同研究,开发制针钢丝,保证来料质量。生产中坚持抽验与自检相结合,以自检为主,不让废次品流下道,保证生产质量。产品出厂抓售后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听取用户批评,并将用户意见印发班组学习,责成职能部门如期整改,确保产品信誉。

    5.抓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为使老企业永放光彩,坚持质量普及教育,年年举办学习班,使80%以上职工受到全质轮训;在10%职工中开展价值工程、现代化管理知识辅导,强化质量意识教育;坚持对新工人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对不合格者予以“待工”,用压力激发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对老工人进行制针业全员培训;技工中实行应知应会职级考核,技薪挂钩,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三、科学先行,已成共识

    坚定不移地走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之路,是红星厂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他们主要实现了“三个抓”:

    1.抓课题研究,推广成果应用。自1982年以来就开展群众性的DC活动,先后涉及40余小组、发展成果19个。1988年锻检小组获市优秀全质管小组,降耗活动成果获农业部QC一等奖。1990年有7个成果获取直接经济效益8万多元。1991年《加强管理、降低损耗、提高成品率》QC成果获华东地区质量管理优秀奖。成果的取得和应用,对提高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2.抓设备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十年共投资300万元,用以研制和改进各种设备,形成联机半自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保证了产品质量。变手工加针为自动化进料,减少了废次率,为高质量的产品保养好机台设备已成共识。1989年获市设备管理优秀单位,1990年获轻工部设备管理优秀企业奖。

    3.抓产品升级,赶超王牌。机针采用国际标准,从德国引进全套热处理设备,针硬度、可塑性变形性能得以提高,使产品敢与德国美狮牌、日本飞琴牌比美。JA缝纫机针自1987年起连续保持市优产品誉称;1985年J15家用缝纫针列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在整个制针业中处领先地位。

    红星厂从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入手,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使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在小小缝纫机针上善下功夫,大做文章,使产品飞向了大世界。

    (作者单位:嘉定县工业局办公室)

强化质量意识增强竞争能力
发行时间:1992-02-20
网站编辑:张舜明 周家翼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强化质量意识增强竞争能力

张舜明 周家翼

    在嘉定南翔,有一户专业生产“飞人牌”机针的上海红星缝纫机针厂。近十年来,这家具有近40年生产史的老厂信誉日增,产品供不应求,占有国内六分之一的销售市场、生产规模位居制针业第二,产量从1986年的14000万支增至1990年的21069万支; 出口从同年的995万支跃为7041.3万支,产品远销东南亚、南美、东欧等国家与地区。真可谓“老厂焕发了青春”。

    “飞人牌”机针何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坚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信念,把生产经营的立足点始终如一地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质量求生存、向质量要效益上面。

一、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机针虽小,但同行林立,竞争激烈,稍有疏忽,不进则退。为了在机针行业中站稳脚跟,赢得信誉,该厂一直把加强对职工思想教育、增强大家的质量意识放在抓产品质量的首位。

    1. 抓商品意识教育,树立忧患感。该厂在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国情厂情教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结合实情引导大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弄清企业从单一的产品加工转入商品生产,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帮助职工克服靠计划产品吃饭的思想,较好地树立起商品意识和忧患感,从而与经营者一起关心和提高产品的质量。

    2.抓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教育,强化质量意识。红星厂经常运用企业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干群反复讲清这样一个哲理:优势与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有牢牢把住产品质量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使机针产销永立不败之地。他们还请老工人讲厂发展史、用事实提醒大家:厂有今日离不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质优厂兴、  质劣厂衰”的道理深入人心。   

    3.抓市场意识教育,树立危机感。在每次召开的生产会议和职工大会上,都向职工通报厂生产、销售形势和近期市场信息,分析产品的远景与近忧,时时提醒干部职工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不安于现状,从而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培育了质量第一的自觉性,形成了“以讲质量为荣,不讲质量为耻”的厂风。

二、措施配套,从严管理

    在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质量意识的同时,大抓配套措施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管理,是红星厂保证产品高质量的重要一环。

    1.抓制度建设、明确职责。遵循“强化管理、狠抓质量、多产扩销,增收节支”的治厂方针,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半成品进仓、工艺卫生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全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各道工序上的每个职工,包括采购员、仓管员、质检员、工艺员都有制度约束和考核,都有明确的职责,从总体上保证了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2.抓质量竞赛,相互促进。厂工会,共青团经常开展诸如“高产、优质、低耗冠军”劳动竞赛,“我为产品质量献一计、划一策”合理化建议活动,“以质量为突破口”的操作比赛,增强职工的荣誉感、责任心。由于相互激励的作用,在1987—1990年企业首轮承包中,产品质量分达99,39,比计划提高了2,39分。

    3  抓质量考核,奖优罚劣。厂定期组织人员,据要求对责任人进行产品和工作质量考核,到车间对一个个班组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有了经验,予以全厂推广;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对优质高产的班组与个人,利用会议、广播、板报、厂刊给予表彰;对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单位和个人,除批评教育外,视情节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由于考核严细,奖罚分明,职工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一等品率从1990年的97.58%提高到1991年的97.9%。

    4.抓道道检验,层层把关。产品投产之前把原料进厂关,坚持取样进行鉴定,走出去与炼钢厂同研究,开发制针钢丝,保证来料质量。生产中坚持抽验与自检相结合,以自检为主,不让废次品流下道,保证生产质量。产品出厂抓售后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听取用户批评,并将用户意见印发班组学习,责成职能部门如期整改,确保产品信誉。

    5.抓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为使老企业永放光彩,坚持质量普及教育,年年举办学习班,使80%以上职工受到全质轮训;在10%职工中开展价值工程、现代化管理知识辅导,强化质量意识教育;坚持对新工人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对不合格者予以“待工”,用压力激发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对老工人进行制针业全员培训;技工中实行应知应会职级考核,技薪挂钩,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三、科学先行,已成共识

    坚定不移地走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之路,是红星厂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他们主要实现了“三个抓”:

    1.抓课题研究,推广成果应用。自1982年以来就开展群众性的DC活动,先后涉及40余小组、发展成果19个。1988年锻检小组获市优秀全质管小组,降耗活动成果获农业部QC一等奖。1990年有7个成果获取直接经济效益8万多元。1991年《加强管理、降低损耗、提高成品率》QC成果获华东地区质量管理优秀奖。成果的取得和应用,对提高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2.抓设备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十年共投资300万元,用以研制和改进各种设备,形成联机半自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保证了产品质量。变手工加针为自动化进料,减少了废次率,为高质量的产品保养好机台设备已成共识。1989年获市设备管理优秀单位,1990年获轻工部设备管理优秀企业奖。

    3.抓产品升级,赶超王牌。机针采用国际标准,从德国引进全套热处理设备,针硬度、可塑性变形性能得以提高,使产品敢与德国美狮牌、日本飞琴牌比美。JA缝纫机针自1987年起连续保持市优产品誉称;1985年J15家用缝纫针列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在整个制针业中处领先地位。

    红星厂从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入手,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使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在小小缝纫机针上善下功夫,大做文章,使产品飞向了大世界。

    (作者单位:嘉定县工业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