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困境中奋起 开发中前进
发行时间:1991-10-20
网站编辑:上海美生电器厂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困境中奋起 开发中前进

上海美生电器厂

我们上海美声电器厂是日用五金行业的一家集体小企业。现有职工321人,厂房219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3万元,净值52万元。近年来,我厂积极贯彻局、公司,联社有关产品结构调整的精神,开发生产了“美生牌’双头浮动式电须刀,使企业摆脱了困境,出现了新面貌。1990年完成产值459.5万元,比1989年增长31.4%,完成利润30.8万元,比1989年增长73%。我厂被评为局产品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局系统“困境中奋起,开发中前进”的标兵企业。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企业不分大小,不论全民、集体,只要树立“有所作为’的精神,就一定能摆脱困境,走上振兴发展的道路。

一、敢于有所作为,正确制定新产品的开发目标

我厂原先生产的箱扣,产品由上海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建筑五金公司统购包销。1983年,五矿公司的箱扣收购计划从3000万只下跌到1500万只,使企业面临发工资和医药费也发生困难的危境。这时候,局提出以产品结构调整来振兴二轻经济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越是困难越要有所作为,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发新品。

然而,开发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决非容易的事情。我们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开始,只是利用现有设备生产过铰链,铝合金百叶窗、微型电动搅拌机等产品,虽然也救过急,但终因这些产品技术要求简单,产品档次低,在市场上缺乏持久的竞争力。正在这时,上级公司领导出国考察带回了一些新样品,其中有只“双头浮动式电须刀’被我们看中了。我们分析了开发这个新产品有三个有利的方面:一是有利于产品结构从低档向中高档转变。“双头浮动式电须刀”在欧美市场上属中高档产品,我国电须刀只有转动式和往复式,没有浮动式,因而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二是有利于技术结构从低级向中高级转换,以前生产箱扣属于低能级技术产品,转产“双头浮动式电须刀”可以逼使我们在技术上来个更新,三是有利于从薄利向高附加值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三个有利的方面将会改变我厂的生产面貌,因此,虽然当时我厂的设备、技术等尚未适应这种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需求,但是我们大胆作出了开发这个新产品的决策。

我们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从1986年底起开始试制开发。1987年,第一批样品通过鉴定投产,在市场上试销后立即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这几年,这个新产品发展迅速,1989年产量6万只,占总产值的34.7%,1990年产量12.4万只,占总产值的84.5%。不仅使企业的主导产品由劳动粗放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而且使我厂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浮动式电须刀系列产品的专业厂家,产品出口到中东和美国,在众多的电须刀种类中率先打入国际市场。

二、善于有所作为,努力提高新品产的开发效益

作为集体小厂,开发中高档新产品,确实受到技术,装备等诸条件的制约。但我们的方针是:不被企业的基础薄弱所难倒,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打好新品开发的效益仗。

善于利用社会科技力量是“一招”。在上级公司,局的协调下,我们主要依托二轻系统的整体技术优势,弥补我厂技术力量、装备不足的弱点。如由明光仪表厂解决塑料齿轮和塑料外壳,由鼎铃微电机厂解决电须刀微电机,玩具印刷厂提供并更新了包装设计和印刷,皮革行业配套生产新材料护套等。在兄弟单位的配合下,1989年我们仅用半年时间就推出F5、F6两只微型双头电须刀产品,在市“优秀产品展评会”上7天就售出800多只。

善于优化新产品的技术档次是“第二招”。我们在开发电须刀时,并没有满足样品的模仿性生产,而是仿中有创,使其质量和性能具有更高水平。一是从优化结构和工艺入手,使产品性能更优越。前后进行了20多次工艺改进,采用了精研磨,使电须刀的内外刀刃既锋利又舒适。二是优化主件和零件,使产品使用更可靠。在试制F5、F6微型双头剃须刀时,选用了优质电机和精密齿轮,还改进了其它部件,使产品使用性能不断完善。三是优化造型和外观,使产品款式更美观。这些技术档次的升级换代,使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使“美生牌’双头浮动电须刀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1989年荣获上海市“优秀产品二等奖”,1990年在第二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上荣获金奖。

善于推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是“第三招”。新产品的竞争力不仅靠技术档次的优化,还要有正确的促销策略。两次“试销轰动效应”可以说明问题。一次是1987年刚开发试销时,由于这个产品还未被消费者所认识,我们就集中一批人到各大商店开展销售,商店怕麻烦不愿多作产品介绍,我们就自己派人站柜台作示范销售。这下子引起了“市场轰动”,柜台前挤满了顾客。可惜时隔不久,由于第一代双头电须刀质量不够稳定,影响了销路。为了新产品的开发信誉,我们在使产品升级换代以后,一方面不怕经济上受到损失,将滞留在市场上的第一代产品全部收回,另一方面更加积极地做好高质量的第二、三代新产品的促销工作,终于在市场上又引起了轰动效应。在1989年的新产品展评会上,又出现了排队争购的热销场面,市里的“三报”二台”也作了报道。自此以后,我厂的这个产品便一直畅销市场,供不应求。

三、勇于有所作为,不断增强产品的开发能力

新产品开发的后劲是人才的开发。如果说,我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决于企业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有所作为”的敢创气概,那么,我厂新产品开发的良好势头,则取决于企业科技人员“有所作为”潜力的充分发挥。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艰苦工作。

第一、有意识培养技术骨干。我厂的前身是1957年由军烈属等人员组织的里弄加工厂。“文革’后虽然分配进一批中学毕业生,后来也分进大批知青,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技术素质仍然较差,技术人才更加缺乏。大学生不大愿意到条件差的集体企业来。为了造就自己的技术人才,我们在1985年前后就输送一批职工外出学习,其中有三个入局职大,一个到市工大读本科。通过几年深造,这批人才脱颖而出。现在的厂技术部门8个人,一个是工程师,2个是助理工程师,平均年龄35岁。这些技术人员已经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力量。

第二、优化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的企业环境。我们向职工群众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使大家有了“技术人才是企业的宝贝”的共识,形成尊重人才的气氛,让技术人员心情舒畅地工作。同时,建立奖勤罚懒的设计承包制度。规定每个设计人员设计的产品上市场以后,重奖600元,到年底产生效益后再奖500元,成果较大的还增浮动工资一级。而达不到指标的,则调离技术岗位。再则,我厂从领导到职工也大力支持设计人员工作。在新品开发时,厂领导经常扑在试制第一线与大家一起干。我们还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及时反馈给技术部门,集思广益,攻克难关。

第三、形成加快新产品开发的“半年速度”。我们对技术人员采取压任务、定时间的“项目包干”责任制,要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势下,开发新品要有速度观念。这种压力逼着技术人员钻研技术、勤奋工作。在开发初期,我厂技术人员中没有一个具有电须刀的技术专长,甚至连图纸和模具都请别人搞。为了开发速度,技术部门的人员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常常工作到深夜,最后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不仅学会了图纸设计,开模安装,还能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样,我们的开发新品速度开始加快。第一个新品试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随后,便以每年开发两只的“半年速度”,进入了新产品开发的成熟期。这种开发速度,等于荷兰“飞利浦”公司30年的开发速度,令外商惊讶。去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的总经理得知后,先后5次主动来我厂商谈合作事宜。由于我厂的新品开发具有了三大开发能力(速度快、质量好、价格廉),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潜力。美国罗兰斯宝公司1989年也与我厂签订了定牌生产“罗兰斯宝”电须刀的合同,占我厂销售的20%。

第四、强化技术改造,增加新产品的开发后劲。我们深知新产品总有个生命周期,必须坚持“不断开发”的方针。为此,我们从去年开始进行技术改造,现已基本落实“电须刀投产项目”和“电须刀科研项目”。同时,抓好抛光机、开槽车、激进模及装配流水线等设备的设计研制和安装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实施后,我厂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年产30万只电须刀。今年,我厂的奋斗目标是;确保产量20万只,力争24万只,利润确保50万元,比90年增长62.3%;产值720万元,比90年增长56.7%。

困境中奋起 开发中前进
发行时间:1991-10-20
网站编辑:上海美生电器厂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困境中奋起 开发中前进

上海美生电器厂

我们上海美声电器厂是日用五金行业的一家集体小企业。现有职工321人,厂房219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3万元,净值52万元。近年来,我厂积极贯彻局、公司,联社有关产品结构调整的精神,开发生产了“美生牌’双头浮动式电须刀,使企业摆脱了困境,出现了新面貌。1990年完成产值459.5万元,比1989年增长31.4%,完成利润30.8万元,比1989年增长73%。我厂被评为局产品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局系统“困境中奋起,开发中前进”的标兵企业。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企业不分大小,不论全民、集体,只要树立“有所作为’的精神,就一定能摆脱困境,走上振兴发展的道路。

一、敢于有所作为,正确制定新产品的开发目标

我厂原先生产的箱扣,产品由上海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建筑五金公司统购包销。1983年,五矿公司的箱扣收购计划从3000万只下跌到1500万只,使企业面临发工资和医药费也发生困难的危境。这时候,局提出以产品结构调整来振兴二轻经济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越是困难越要有所作为,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发新品。

然而,开发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决非容易的事情。我们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开始,只是利用现有设备生产过铰链,铝合金百叶窗、微型电动搅拌机等产品,虽然也救过急,但终因这些产品技术要求简单,产品档次低,在市场上缺乏持久的竞争力。正在这时,上级公司领导出国考察带回了一些新样品,其中有只“双头浮动式电须刀’被我们看中了。我们分析了开发这个新产品有三个有利的方面:一是有利于产品结构从低档向中高档转变。“双头浮动式电须刀”在欧美市场上属中高档产品,我国电须刀只有转动式和往复式,没有浮动式,因而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二是有利于技术结构从低级向中高级转换,以前生产箱扣属于低能级技术产品,转产“双头浮动式电须刀”可以逼使我们在技术上来个更新,三是有利于从薄利向高附加值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三个有利的方面将会改变我厂的生产面貌,因此,虽然当时我厂的设备、技术等尚未适应这种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需求,但是我们大胆作出了开发这个新产品的决策。

我们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从1986年底起开始试制开发。1987年,第一批样品通过鉴定投产,在市场上试销后立即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这几年,这个新产品发展迅速,1989年产量6万只,占总产值的34.7%,1990年产量12.4万只,占总产值的84.5%。不仅使企业的主导产品由劳动粗放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而且使我厂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浮动式电须刀系列产品的专业厂家,产品出口到中东和美国,在众多的电须刀种类中率先打入国际市场。

二、善于有所作为,努力提高新品产的开发效益

作为集体小厂,开发中高档新产品,确实受到技术,装备等诸条件的制约。但我们的方针是:不被企业的基础薄弱所难倒,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打好新品开发的效益仗。

善于利用社会科技力量是“一招”。在上级公司,局的协调下,我们主要依托二轻系统的整体技术优势,弥补我厂技术力量、装备不足的弱点。如由明光仪表厂解决塑料齿轮和塑料外壳,由鼎铃微电机厂解决电须刀微电机,玩具印刷厂提供并更新了包装设计和印刷,皮革行业配套生产新材料护套等。在兄弟单位的配合下,1989年我们仅用半年时间就推出F5、F6两只微型双头电须刀产品,在市“优秀产品展评会”上7天就售出800多只。

善于优化新产品的技术档次是“第二招”。我们在开发电须刀时,并没有满足样品的模仿性生产,而是仿中有创,使其质量和性能具有更高水平。一是从优化结构和工艺入手,使产品性能更优越。前后进行了20多次工艺改进,采用了精研磨,使电须刀的内外刀刃既锋利又舒适。二是优化主件和零件,使产品使用更可靠。在试制F5、F6微型双头剃须刀时,选用了优质电机和精密齿轮,还改进了其它部件,使产品使用性能不断完善。三是优化造型和外观,使产品款式更美观。这些技术档次的升级换代,使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使“美生牌’双头浮动电须刀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1989年荣获上海市“优秀产品二等奖”,1990年在第二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上荣获金奖。

善于推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是“第三招”。新产品的竞争力不仅靠技术档次的优化,还要有正确的促销策略。两次“试销轰动效应”可以说明问题。一次是1987年刚开发试销时,由于这个产品还未被消费者所认识,我们就集中一批人到各大商店开展销售,商店怕麻烦不愿多作产品介绍,我们就自己派人站柜台作示范销售。这下子引起了“市场轰动”,柜台前挤满了顾客。可惜时隔不久,由于第一代双头电须刀质量不够稳定,影响了销路。为了新产品的开发信誉,我们在使产品升级换代以后,一方面不怕经济上受到损失,将滞留在市场上的第一代产品全部收回,另一方面更加积极地做好高质量的第二、三代新产品的促销工作,终于在市场上又引起了轰动效应。在1989年的新产品展评会上,又出现了排队争购的热销场面,市里的“三报”二台”也作了报道。自此以后,我厂的这个产品便一直畅销市场,供不应求。

三、勇于有所作为,不断增强产品的开发能力

新产品开发的后劲是人才的开发。如果说,我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决于企业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有所作为”的敢创气概,那么,我厂新产品开发的良好势头,则取决于企业科技人员“有所作为”潜力的充分发挥。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艰苦工作。

第一、有意识培养技术骨干。我厂的前身是1957年由军烈属等人员组织的里弄加工厂。“文革’后虽然分配进一批中学毕业生,后来也分进大批知青,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技术素质仍然较差,技术人才更加缺乏。大学生不大愿意到条件差的集体企业来。为了造就自己的技术人才,我们在1985年前后就输送一批职工外出学习,其中有三个入局职大,一个到市工大读本科。通过几年深造,这批人才脱颖而出。现在的厂技术部门8个人,一个是工程师,2个是助理工程师,平均年龄35岁。这些技术人员已经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力量。

第二、优化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的企业环境。我们向职工群众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使大家有了“技术人才是企业的宝贝”的共识,形成尊重人才的气氛,让技术人员心情舒畅地工作。同时,建立奖勤罚懒的设计承包制度。规定每个设计人员设计的产品上市场以后,重奖600元,到年底产生效益后再奖500元,成果较大的还增浮动工资一级。而达不到指标的,则调离技术岗位。再则,我厂从领导到职工也大力支持设计人员工作。在新品开发时,厂领导经常扑在试制第一线与大家一起干。我们还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及时反馈给技术部门,集思广益,攻克难关。

第三、形成加快新产品开发的“半年速度”。我们对技术人员采取压任务、定时间的“项目包干”责任制,要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势下,开发新品要有速度观念。这种压力逼着技术人员钻研技术、勤奋工作。在开发初期,我厂技术人员中没有一个具有电须刀的技术专长,甚至连图纸和模具都请别人搞。为了开发速度,技术部门的人员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常常工作到深夜,最后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不仅学会了图纸设计,开模安装,还能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样,我们的开发新品速度开始加快。第一个新品试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随后,便以每年开发两只的“半年速度”,进入了新产品开发的成熟期。这种开发速度,等于荷兰“飞利浦”公司30年的开发速度,令外商惊讶。去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的总经理得知后,先后5次主动来我厂商谈合作事宜。由于我厂的新品开发具有了三大开发能力(速度快、质量好、价格廉),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潜力。美国罗兰斯宝公司1989年也与我厂签订了定牌生产“罗兰斯宝”电须刀的合同,占我厂销售的20%。

第四、强化技术改造,增加新产品的开发后劲。我们深知新产品总有个生命周期,必须坚持“不断开发”的方针。为此,我们从去年开始进行技术改造,现已基本落实“电须刀投产项目”和“电须刀科研项目”。同时,抓好抛光机、开槽车、激进模及装配流水线等设备的设计研制和安装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实施后,我厂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年产30万只电须刀。今年,我厂的奋斗目标是;确保产量20万只,力争24万只,利润确保50万元,比90年增长62.3%;产值720万元,比90年增长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