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从事工商立体经营的厂长
一记农民企业家、沪东锻模厂厂长朱福兴
吴启明 黄 海
位于上海市川沙县严桥乡的沪东锻模厂是“大跃进”年代的产物。那时,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乡里办起了严桥农具厂。80年起,与上塑二厂联营了几年,由于不善经营,每年要亏损2~3万元。职工人心涣散,纷纷离职或调厂。乡工业公司领导看到如此下去,工厂必然倒闭,决定起用当刚只是汽车驾驶员的朱福兴担任副厂长兼供销科长。
83年8月,朱福兴从驾驶室到厂长室办公。果然,他身手不凡,几大刀砍下去,到丁年底,只有64名职工的工厂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赢利了9.6万元.84年f朱福兴撬起了厂长的担子。他相信流传在浦东地区的老话;“开过药铺打过铁的,其他生意都不要做了。’童思是人们的生活不论在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医药和生活资料。时值赵紫阳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加快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朱福兴敏锐地感到,工业产品要更新换代,必然会大量需要它的第一道工序—一模具。他马上作出决定,撤消生产木工制品和竹器的亏损车间,把锻造和模具扶上马。84年7月,在川沙县的土地上,亮出了一块厂名,沪东锻模厂。
我们曾就这个厂名求教于朱厂长。他说,沪,就是上海,东,代表浦东。我要让我们的厂在上海浦东扎下根来,让产品走向全国。
我们又问朱厂长;你当厂长后,工厂亏损怎么办?他自信地一笑,我相信事业会成功,
亏损是不可能的。
朱厂长施展起生产经营的手腕来子。
在工厂内部,他针对农民职工家务重且有农副业的特点,在完善经济责任考核制的同时,对一线工人实行弹性工作制。职工只要完成当天的工作量,经验收合格就可回去。这一着,得到了职工们的普遍欢迎。仅这一项,工厂每年可减少能源消耗二、三万元,精煤从25吨减少到17吨。
在对外经营上,朱福兴找到江西钢厂作自己的原材料靠山,保证了有米之炊,还减少丁批发层次,降低了成本。
这一年,锻模厂开始景气了,上交给乡里15万元,职工全年人均收入近千元。
第一步改革尝到了甜头,朱福兴又想到了要走工、商立体发展的新路子。85年初,他在浦东塘桥开了第一个门市部,四个人经营,年销售额达19万元,赢利5万元。他又与外省市搞联营,利用外地的优势促进本厂的发展,把产品批发给无锡等地的刀具模具商店经销.87年初,他又在常热市联办了一个锻模门市部。返回的利润用于职工分配。
去年十月,由工厂投资,一家颇具规模的东兴饭店又在杨高路开张了。底楼是酒莱,饭俱全的酒家,还可承办较大型的酒席和音乐茶座,营业额颇高。楼上是职工食堂,职工们每天只需交1角钱,就能吃上5角以上的午餐或晚餐。每月在单位的伙食费仅需2元5角,大概在整个上海也是罕见的特例吧。怪不得职工们没有一个上班是带着饭莱的,尽管他们的住家距工厂只有数步之遥。
86年,工厂上交利润23.2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1326元。
87年,工厂上交利润达到27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也增加到1624元。
“当然,这还不包括每个职工全年所发的数百元实物奖励。”朱厂长在我们看统计报表的时候说。
我们想,附近一些工厂,包括国营企业的职工,想“托路子”调来锻模厂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
工厂的固定资产逐年递增,已从85年的48万元,增加到73万元。
朱福兴又开始不满足了,今年年初想出了新招。
分厂治理。他把原来40多人的班组,重新组成三个分厂,每个分厂20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下放给分厂厂长。三个分厂每年分别负担总厂指标的三分之一,人员定比分成,全额考核,分厂职工多劳多得。
这倒是一个独特的经营机制,它把竞争机制很大程度地引进到经营机制中来了。职工的工资、劳防用品、生活福利等等费用与厂有密切的联系,经营,工作效益与每个职工连在一起了。年收入的高低在三十分厂之间也显示出来,他们也展开了竞争。
这种治厂方式,对笔者还是个新闻,真正效果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厂长对职工如此“严格”,职工对厂长的感情如何呢?我们悄悄地向一位操作工人提了这个问题。他说,今年春节的时候,厂长和干部们对退休工人挨家进行了拜访,还送钱赠物.老人们都要我们在厂里好好工作。前不久,厂里要安装自来水管道,设有一声动员,职工们都自觉自愿地参加义务劳动。大家认为,干这种事,讲价钱是难为情的。有一段时间,厂里的一些工人听说厂长可能要调走,急得哭了,
我们似乎懂了。这大概就是感情投资吧!人活在世上,要做到“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感到,朱福兴做到了。其标志就是在这两三年中,他头上迅速增多的白发.
连续三年,朱福兴被评为优秀厂长,86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去年还获得“特殊贡献奖”.
朱福兴的眼光又朝前了。厂房附近有一片空地,他打算建一排猪舍,用饭店的菜皮泔脚养猪,造福于市民和职工,座落在浦东塘严路口经销冷饮水果的服务公司已动工兴建,最使他心痒的,是想承包广州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大饭店,专营“沪帮”莱。
我们看着朱福兴的打算在一个个地变成现实,感到这位农民企业家正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鼓点上,实现了故土上老一辈人想都不敢想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