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集体工业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
唐 秋 生
(一)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镇集体工业经济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
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式、领导体制、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正在发生变化,集体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提高丁集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近七年来,上海的集体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9.1%,它不仅配合着国营工业的发展,还为国内外市场直接提供耗能省、用料少、运量小的大批日用工业品。此外,在增辟国家财源,出口创汇,安排劳动就业等方面,也充分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改革为集体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目前集体企业的进展程度距离改革的要求和目标,仍相差很远。旧体制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被冲破,新体制尚未形成,作为国民经济有机体细胞的企业,还远没有真正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来办集体企业,过去几年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触及到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症结。现在集体企业的活力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1.行政干预多,企业权限少。关于简政放权问题,不少集体企业反映责权利不一致。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真正让集体企业自主经营,切实落实企业的自主权,这是早已明确了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企业自主权与日俱减的情况。基层企业反映奖金分配权、干部任免权、劳动人事权、留成资金支配使用权,机构设置权、某些生产经营权等,现在并不掌握或不完全掌握在企业和厂长手中,而被上级主管部门直接收回或变相操纵着,厂长们形象地说,有些主管部门是时放时收,明放暗收、少放大收,变幻莫测。上海旅游客车厂厂长说,现在要调一名普通工人(更不说技术人员或干部),也要报几级公司批准,区运输公司同意了不算,还要报市公司批,一级级批下起,真是啼笑皆非o
2.社会摊派多,企业留成少。企业社会负担重是个老大难问题,呼吁至今仍然得不到很好解决。近几年来,上海的集体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年年递增,而社会加之于企业的负担却有增无减。中央历来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侵吞集体企业的资财。去年以来,国务院又先后发文,坚决制止向企业摊派。可是,上海集体企业在税后利润中,要提取25—50%不等比例上交各级主管部门。企业自留部份有的还需作种种平调或摊派,如街道企业要提取10%,合作社要提取5—10%上交区政府,作为街道办事处的社会福利费,企业负担十分沉重。在资金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许多企业连维持简单再生产都相当困难,更难于进行技术改造,设施更新。属于微利、亏损单位的局面则更为严重.
3.政策变化多,相对稳定少。在改革进程中,有些具体政策、具体办法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要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符合集体经济的实际。而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一刀切”不顾集体经济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的朝令夕改,缺少相对稳定性,有的自相矛盾,使企业无所适从。近几年来,先后颁发了不少“红头文件”,中央有原则规定,地方有实施细则,各局有具体条例,综合部门有补充办法,但有时存在文件‘打架”的现象,究竟以哪一级的文件为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搞得非常模糊。如分配制度、集资分红,用工制度、企业留利等,中央都有明文规定,而实际上都未能落实。这样做难免有“改革多变、朝令夕改”的说法,缺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
(二)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理论上,不承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把集体经济作为一种“过渡性经济”,否认集体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而集体企业挂的是集体牌子,走的是全民路子,按照国营模式进行管理,作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失去集体经济固有的特色,使集体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
2.在体制上,基本上是条条系统全民管集体,块块系统政府管集体,以产品经济型、安置知青型、以至社会福利事业型来办企业,致使人、财、物的“平调”长期得不到制止,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
3.在管理上,片面强调集中决策,习惯于搞宏观直接控制,上级主管部门对集体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限制过严,束缚了企业的手脚。
4.在分配上,‘大锅饭”熬成了“大锅粥”,没有跳出平均主义的圈子,个人收入增长过慢,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建立新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增强企业活力。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国营经济占很大优势的上海,如何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搞活和发展集体经济,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为此,在深化集体工业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方面,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思想观念不转变,改革就迈不开步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国家政策和计划指导下,“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集体经济存在种种弊端,最主要的是集体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抹熬了原有的特色。因此,集体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要从根本上扭转重全民,轻集体,保全民、挤集体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在经济上,政治上一视同仁,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要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集体企业,摒弃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把集体企业放开搞活,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2.需要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切实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集体企业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和措施,当前特别要强调的是落实问题。要坚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把集体企业应有的权真正还给企业,让企业自主经营,要按照中央提出的集体、全民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经济上同等对待的精神,使集体企业,全民企业在平等的条件下活动和竞争,要切实保障集体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准平调集体资财,更不准以“联办”设分厂为名,行吞并之实。同时,要坚决制止社会上对集体企业的各种摊派。
3.需要加强经济立法,司法,监督,从法律上保证集体企业的发展,杜绝侵犯集体企业利益的各种行为。长期以来,各个主管部门用行政手段管理集体经济,企业中许多事情一般都由少数主管部门领导说了算,弊病甚多。今后要加强法制,国家要制定集体经济法,使集体企业各种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把集体企业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中去,研究制定集体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产业政策和经济目标,使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结构协调。
4.需要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特点,探索深化企业改革的路子。首先要解决“集体名义,全民管理”的做法,确立集体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观念。集体企业改革应当采取多种经营形式,不拘一格,不搞“一刀切”。由于集体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各异,改革只能从实际出发,改革的方案和实施办法不能拘于一种形式,可以搞租赁和各种形式的承包,也可搞股份制。为了使集体企业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有些现行政策应作一些相应调整。集体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要内外结合、同步配套。企业内部要以改革促进管理,改革同“双增双节”结合,逐步完善企业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企业外部要坚持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宏观改革措施要与之同步配套。
(作者工作单位:上海市体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