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城乡集体企业活力之比较
发行时间:1987-06-20
网站编辑:是慧琴
来源:研究所

城乡集体企业活力之比较

是慧琴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进一步搞活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城市集阵企业如何进—步搞活,同样有深化改革的必要。近几年来,乡镇集体工业迅速发屉所显示出来的活力,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搞活的经验,可供城市集体工业企业的借鉴。

    江苏省的乡镇工业产值自1979年至1985年翻了一番多。1985年:全省集体工业产值为421.40亿元,其中城市集体工业产值为211.84亿元,乡办工业产值为209.84亿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30.62%和51.4%。乡镇工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好的,有些经济效益指标和县以上集体工业相差无几,有些指标则超过了县以上集体企业。如工业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乡办企业为100.9天,省属集体企业和市属集体企业分别为90.8天和91.7天。工业净产值率乡办企业为29.s9,超过市届集体的29.32%和省属集体的24.25%。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按80年不变价)乡办企业为317.34元,超过省属集体企业266.62元的40%,实现利税乡办工业为42.27元,超过县属集体企业36.?3元的”.8%。1986年在宏观控制较紧,乡办工业面临资金、原材料,能源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能稳定地发展,其产值为267.12亿元,城市集体工业产值为237.18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27.29%和11.96%,乡镇工业超过了城市集体工业,这是历史—L所没有的新情况。乡镇工业在经受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下,证明企业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具有强盛的生存发展能力。无锡市政府在经过调查之后,明确提出城市工业企业需要就教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灵活性大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即:经营自主权的灵活性,工资奖励含分配上的灵活性,用人方面的灵活性。他们以这三方面的灵活性克服了在技术设备、管理和原材料,能源方面的劣势,并逐步化劣势为优势,从而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活力。

    首先,乡{:企业在经营自主权上,具有对外部变化作出迅速转变生产经营决策的灵活性。乡镇企业从创始产生起就以市场为导向,他们无依无靠,只有在商品经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大学校中炼就一副灵活经营的的本领。他们根据市场需求,  自定产品方向,自购原辅材料,自销产品,  自聘工人、技术人员,真正做到了企业自办、盈亏自负,享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能适应市场小批量、产品种、多花色的需求,灵活善变,这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必备的条件。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他们虽然长期处于‘缺吃少穿’的境地,但却由此促进他们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主动出来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关系,由初期的以农副产品,消费品协作进原辅材料,燃料、发展到建立相对稳定的原材料、燃料基地.协作办厂,建立和扩大产品销售基地。如无锡市参与内地资源开发投资累计上亿元,江阴县的工业供销公司与四川省云阳县搞补偿贸易,帮助对方扩建煤矿投资50万元,对方则每年提供煤炭1万吨。无锡市乡镇工业有一支4万人的供销队伍,他们在购销活动中搜集市场信息,紧紧围绕市场供求变化,及时决策,生产适销产品。而城市集体工业企业由于管的“婆婆’太多,受到多方牵制和制约,生产经营的主动决策权又不完全在企业,需要逐级报批,往返时间长,转变过程迟缓,往往贻误时机。同时,还由于在企业所有制和规模上,尚未完全克服“左’的一大二公的影响,生产大批量的大路货,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其精力不是全部花费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精力耗费在各方摆平、左右应付上。社会上要求摊派的各种赞助费用,企业都得罪不起,否则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乡镇工业企业只有不了解市场信息之忧,无奔波于上级领导部门之苦。市场竞争的压力逼迫着他们在生产经营上下功夫,这就是乡镇企业活力的充分体现。

    其次,是分配上的灵活性。乡镇企业有决定工资、奖金分配上的自主权,企业经营效益和职工物质利益挂靠得紧。乡镇企业职工的工资不是固定不变的,工资大部分浮动,固定部分很小,这样就可以激励工人多劳多得,不捧“铁饭碗’。有人将职工和企业的经济关系比喻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个企业之间职工收入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目然现象,不存在相互间的攀比。如果说要攀比,也是从差距中寻找原因,研究得力措施,使职工收入随着本企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城市集体企业在分配上没有多大自主权,他们的工资总额、工资级别、调资增资都要由领导部门统一规定,企业和职工的所得不完全决定于企业经营的好坏,而是决定于上级领导部门的政策,仍然摆脱不了国家给职工报酬的传统观念,不能体现职工集体创造的收入应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共同合理地进行分配。同时,还因存在苦乐不均的情况,于是互相攀比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当前在进一步搞活企业的情况下,搞活分配是重要一环,只有把职工的物质利益同企业的盈利水平挂勾,把分配搞活,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职工有了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企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的地方改革的步子迈得开,已经将分配权还给企业,这是明智的做法.

    第三,不拘一格启用能人,讲究用人之道是办企业成功之道。对乡镇企业来说,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场所。他们开始从借用技术人才到自己培训人才,逐步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起初他们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离退休的老工人中广揽人才,聘请在职科技,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市场信息,或在节假日到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对这些人才,他们不惜重金聘用,这样在分配上也体现了复杂劳动倍加于简单劳动,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不少乡镇企业还为科研单位提供实验场所,进行小批量试制、试产,这样做,既充分挖掘了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潜力,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适用人才。在这同时,挑选职工委托大专院校进行正规培训,一些抓得早的企业已有了自己的经过正规培训的大学生,沙洲县还办了一所工业学院。无锡县乡镇企业近几年来聘请退休技工、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他们成了乡镇企业不断提高技术的支柱力量,他们还和177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200多个.试制了400多个新产品,其中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08种商品打进了国际市场。城市集体工业企业科技人员也很少,近几年分到一些大学毕业生也是风毛鳞角,加之劳动人事制度上统得过死,人才不能流动,在使用人才上远远不如乡镇企业灵活。

    以上只是对城乡集体企业活力几个主要方面的对比,可能是挂一漏万。城乡集体企业都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性质,相比之下,城市集体企业不如乡镇企业活力大,粗浅的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较早地改革了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简单,层次少,行政管理没有强化,对乡镇企业直接的行政干预较少,政企比较分开,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支配权比较统一,这就使企业具备着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条件,企业干部的责、权、利比较一致。城市集体企业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新旧交替过程中,管理部门的改革不同步配套,一些管理部门政不简,有些权尚未全部还给企业,政企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上面机构有一头,下面企业要对口,上层机构重叠,下层机构臃肿,非生产人员多,办事效率低。城市集体企业‘二全民’的帽子尚未完全摘除,企业自主权受到多方面行政管理部门的束缚,活力不能充分施展。

    第二,乡镇企业的工人是农民转化而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从原来集体经营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向工业生产,从低收入转向稳定的收入,并开始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如1980年江苏省乡镇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17.70元,1984年为599,60元,比1980年增长43.55%,这使乡镇企业职工具有持久不怠的劳动积极性。城市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励政策不稳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以及职工的住房、交通和生活福利设施等方面有较多的困难,影响着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国家在税收、信贷政策上的扶持,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根据中央有关政策的决定和精神,对乡镇企业实行一系列减免税政策优惠。如提高八级累进税的起征点,从8万元提高到20万元,增利部分实行减半税收,减轻了乡镇企业的税负,其平均税率为20%,并允许设备贷款在税前还贷,这样使企业在创办阶段能积累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人员培训,增强了自我开发和自我改造的实力。而城市集体企业税率高,税负重。据无锡市测算,每百元销售收入中的综合税负,乡办工业为7.83元,城市集体工业为10.63元,实现利润中所得税比重,乡办工业为22.9%,城市集体工业为32.3%。城市大多数集体企业留利水平低,一般在25%左右,致使企业缺乏后劲,缺少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要为城市集体企业进一步搞活创造条件。

    1.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城市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必须和企业内部改革同步配套,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对城市集体企业来说,不仅应该将企业应有的自主权还给企业,而且还有一个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同样需要理清,必须摘去‘大集体、小国营’的帽子,恢复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决不能因加强宏观管理而将已经还给企业的权又重新收回.回头路走不得。有人担心企业领导人有了权不会使用,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即使有些企业经营者用权不当,那么,这正是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帮助他们用好权,而不是仍然集权不放。改革中已经取得成效的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应当坚持,并且续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民主管理,理顺企业内部的诸方面关系,使之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企业要有分配决定权,只要在交够国家税收后,企业利润应当由企业自行支配,让他们在留足集体积累以后,企业有权根据本身的收益情况决定工资奖励基金的多寡。有人担心这样做会不会使消费基金失控,只要加强宏观上的调节,变失控为有控,这也是好解决的。改革的实质是要协调好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要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价值的潜力,不搞好分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难以持久,当然还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职工的素质。过去也曾有人对乡镇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快误解为分光吃光,这是不符合买际的。江苏省的乡镇企业在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后,保持了净产值,积累基金和消费薹金三者同步增长。据统计,1984年乡镇工业净产值为76亿元,其中积累基金为39亿元,消费基金为37亿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43.3%和33.3%。1979年以来,乡镇工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累计达50.4亿元,支农基金累计达31亿元。可见,搞活分配和增加积累不是相对立的,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只要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确当,是可以妥善处理好三者利益关系的。企业真正的动力是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也是增收节支的根本源泉。如果仍然沿袭着旧的管理体制不变,企业内部分配要由上级部门统一规定,只会助长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和职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这正是需要革除的弊端。

    3.国家对城市集体企业要继续实行扶持政策。‘欲取之,必先给之’。现在城市集体企业税负重,普遍反映“饿不死、养不大”,活力不强。看来,给集体企业规定确当的税率,使企业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样做不仅不会缩少财源,相反是扩大生财领域,增加聚财的源泉。据调查,江苏省乡镇企业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累计交纳给国家的税金为54.18亿元,而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用于支持乡镇企业的费用为1.7至1.8亿元左右,在这期间全省财政收入累计增长14.87亿元,其中乡镇企业缴纳的税金累计增长9.83亿元,为全省财政收入增长数的66.1%。1985年全省乡镇工业上缴国家的税金达2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3%。可见,对企业实行宽松政策。才能真正广开财路。

    4.搞活劳动人事制度,广开才路。企业的竞争靠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则要靠技术力量和科技进步,产品是科技人员和职工的智力和体力劳动的结晶,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生产、开发新产品,开拓经营的核心问题,要允许城市集体企业广开才路.现在,有些大型国营企业和科研单位人才济济,有积压现象,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干技工的工作,使一些人感到大才小用或无用武之地,而集体企业普遍缺乏科技人才。因此,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上应有新的突破,允许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间进行合理的流动。同时,对大城市集体企业要开禁,乡镇企业聘用人才的经验可以移植到城市集体企业,允许他们用重金聘用人,废除陈旧的过时的规定和偏见。用好一个人可以救活一个企业,这种事例已屡见不鲜,这正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现在在用工制度上仍然由劳动部门分配,结果是要用的人招不进,不能用的人辞不退,企业没有根据发展需要自行招工的自主权,待业人员也没有个人选择职业的自由权,安置就业中还实行着硬性搭配,将一些低能和四残人员硬塞进集体企业,变社会负担为企业负担。总之,劳动人事部门只有把用人权交给企业,同时相应地作出政策规定,使企业执行上有所依据。只有把用人制度搞活,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当然,乡镇集体企业也不是尽善尽美,同样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而城市集体企业正是要互相取长补短,在共同繁荣中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城乡集体企业活力之比较
发行时间:1987-06-20
网站编辑:是慧琴
  
来源:研究所

城乡集体企业活力之比较

是慧琴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进一步搞活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城市集阵企业如何进—步搞活,同样有深化改革的必要。近几年来,乡镇集体工业迅速发屉所显示出来的活力,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搞活的经验,可供城市集体工业企业的借鉴。

    江苏省的乡镇工业产值自1979年至1985年翻了一番多。1985年:全省集体工业产值为421.40亿元,其中城市集体工业产值为211.84亿元,乡办工业产值为209.84亿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30.62%和51.4%。乡镇工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好的,有些经济效益指标和县以上集体工业相差无几,有些指标则超过了县以上集体企业。如工业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乡办企业为100.9天,省属集体企业和市属集体企业分别为90.8天和91.7天。工业净产值率乡办企业为29.s9,超过市届集体的29.32%和省属集体的24.25%。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按80年不变价)乡办企业为317.34元,超过省属集体企业266.62元的40%,实现利税乡办工业为42.27元,超过县属集体企业36.?3元的”.8%。1986年在宏观控制较紧,乡办工业面临资金、原材料,能源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能稳定地发展,其产值为267.12亿元,城市集体工业产值为237.18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27.29%和11.96%,乡镇工业超过了城市集体工业,这是历史—L所没有的新情况。乡镇工业在经受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下,证明企业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具有强盛的生存发展能力。无锡市政府在经过调查之后,明确提出城市工业企业需要就教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灵活性大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即:经营自主权的灵活性,工资奖励含分配上的灵活性,用人方面的灵活性。他们以这三方面的灵活性克服了在技术设备、管理和原材料,能源方面的劣势,并逐步化劣势为优势,从而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活力。

    首先,乡{:企业在经营自主权上,具有对外部变化作出迅速转变生产经营决策的灵活性。乡镇企业从创始产生起就以市场为导向,他们无依无靠,只有在商品经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大学校中炼就一副灵活经营的的本领。他们根据市场需求,  自定产品方向,自购原辅材料,自销产品,  自聘工人、技术人员,真正做到了企业自办、盈亏自负,享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能适应市场小批量、产品种、多花色的需求,灵活善变,这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必备的条件。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他们虽然长期处于‘缺吃少穿’的境地,但却由此促进他们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主动出来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关系,由初期的以农副产品,消费品协作进原辅材料,燃料、发展到建立相对稳定的原材料、燃料基地.协作办厂,建立和扩大产品销售基地。如无锡市参与内地资源开发投资累计上亿元,江阴县的工业供销公司与四川省云阳县搞补偿贸易,帮助对方扩建煤矿投资50万元,对方则每年提供煤炭1万吨。无锡市乡镇工业有一支4万人的供销队伍,他们在购销活动中搜集市场信息,紧紧围绕市场供求变化,及时决策,生产适销产品。而城市集体工业企业由于管的“婆婆’太多,受到多方牵制和制约,生产经营的主动决策权又不完全在企业,需要逐级报批,往返时间长,转变过程迟缓,往往贻误时机。同时,还由于在企业所有制和规模上,尚未完全克服“左’的一大二公的影响,生产大批量的大路货,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其精力不是全部花费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精力耗费在各方摆平、左右应付上。社会上要求摊派的各种赞助费用,企业都得罪不起,否则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乡镇工业企业只有不了解市场信息之忧,无奔波于上级领导部门之苦。市场竞争的压力逼迫着他们在生产经营上下功夫,这就是乡镇企业活力的充分体现。

    其次,是分配上的灵活性。乡镇企业有决定工资、奖金分配上的自主权,企业经营效益和职工物质利益挂靠得紧。乡镇企业职工的工资不是固定不变的,工资大部分浮动,固定部分很小,这样就可以激励工人多劳多得,不捧“铁饭碗’。有人将职工和企业的经济关系比喻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个企业之间职工收入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目然现象,不存在相互间的攀比。如果说要攀比,也是从差距中寻找原因,研究得力措施,使职工收入随着本企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而“水涨船高’。城市集体企业在分配上没有多大自主权,他们的工资总额、工资级别、调资增资都要由领导部门统一规定,企业和职工的所得不完全决定于企业经营的好坏,而是决定于上级领导部门的政策,仍然摆脱不了国家给职工报酬的传统观念,不能体现职工集体创造的收入应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共同合理地进行分配。同时,还因存在苦乐不均的情况,于是互相攀比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当前在进一步搞活企业的情况下,搞活分配是重要一环,只有把职工的物质利益同企业的盈利水平挂勾,把分配搞活,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职工有了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企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的地方改革的步子迈得开,已经将分配权还给企业,这是明智的做法.

    第三,不拘一格启用能人,讲究用人之道是办企业成功之道。对乡镇企业来说,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场所。他们开始从借用技术人才到自己培训人才,逐步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起初他们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离退休的老工人中广揽人才,聘请在职科技,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市场信息,或在节假日到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对这些人才,他们不惜重金聘用,这样在分配上也体现了复杂劳动倍加于简单劳动,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不少乡镇企业还为科研单位提供实验场所,进行小批量试制、试产,这样做,既充分挖掘了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潜力,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适用人才。在这同时,挑选职工委托大专院校进行正规培训,一些抓得早的企业已有了自己的经过正规培训的大学生,沙洲县还办了一所工业学院。无锡县乡镇企业近几年来聘请退休技工、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他们成了乡镇企业不断提高技术的支柱力量,他们还和177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200多个.试制了400多个新产品,其中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08种商品打进了国际市场。城市集体工业企业科技人员也很少,近几年分到一些大学毕业生也是风毛鳞角,加之劳动人事制度上统得过死,人才不能流动,在使用人才上远远不如乡镇企业灵活。

    以上只是对城乡集体企业活力几个主要方面的对比,可能是挂一漏万。城乡集体企业都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性质,相比之下,城市集体企业不如乡镇企业活力大,粗浅的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较早地改革了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简单,层次少,行政管理没有强化,对乡镇企业直接的行政干预较少,政企比较分开,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支配权比较统一,这就使企业具备着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条件,企业干部的责、权、利比较一致。城市集体企业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新旧交替过程中,管理部门的改革不同步配套,一些管理部门政不简,有些权尚未全部还给企业,政企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上面机构有一头,下面企业要对口,上层机构重叠,下层机构臃肿,非生产人员多,办事效率低。城市集体企业‘二全民’的帽子尚未完全摘除,企业自主权受到多方面行政管理部门的束缚,活力不能充分施展。

    第二,乡镇企业的工人是农民转化而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从原来集体经营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向工业生产,从低收入转向稳定的收入,并开始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如1980年江苏省乡镇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17.70元,1984年为599,60元,比1980年增长43.55%,这使乡镇企业职工具有持久不怠的劳动积极性。城市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励政策不稳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以及职工的住房、交通和生活福利设施等方面有较多的困难,影响着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国家在税收、信贷政策上的扶持,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根据中央有关政策的决定和精神,对乡镇企业实行一系列减免税政策优惠。如提高八级累进税的起征点,从8万元提高到20万元,增利部分实行减半税收,减轻了乡镇企业的税负,其平均税率为20%,并允许设备贷款在税前还贷,这样使企业在创办阶段能积累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人员培训,增强了自我开发和自我改造的实力。而城市集体企业税率高,税负重。据无锡市测算,每百元销售收入中的综合税负,乡办工业为7.83元,城市集体工业为10.63元,实现利润中所得税比重,乡办工业为22.9%,城市集体工业为32.3%。城市大多数集体企业留利水平低,一般在25%左右,致使企业缺乏后劲,缺少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要为城市集体企业进一步搞活创造条件。

    1.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城市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必须和企业内部改革同步配套,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对城市集体企业来说,不仅应该将企业应有的自主权还给企业,而且还有一个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同样需要理清,必须摘去‘大集体、小国营’的帽子,恢复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决不能因加强宏观管理而将已经还给企业的权又重新收回.回头路走不得。有人担心企业领导人有了权不会使用,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即使有些企业经营者用权不当,那么,这正是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帮助他们用好权,而不是仍然集权不放。改革中已经取得成效的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应当坚持,并且续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民主管理,理顺企业内部的诸方面关系,使之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企业要有分配决定权,只要在交够国家税收后,企业利润应当由企业自行支配,让他们在留足集体积累以后,企业有权根据本身的收益情况决定工资奖励基金的多寡。有人担心这样做会不会使消费基金失控,只要加强宏观上的调节,变失控为有控,这也是好解决的。改革的实质是要协调好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要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价值的潜力,不搞好分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难以持久,当然还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职工的素质。过去也曾有人对乡镇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快误解为分光吃光,这是不符合买际的。江苏省的乡镇企业在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后,保持了净产值,积累基金和消费薹金三者同步增长。据统计,1984年乡镇工业净产值为76亿元,其中积累基金为39亿元,消费基金为37亿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43.3%和33.3%。1979年以来,乡镇工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累计达50.4亿元,支农基金累计达31亿元。可见,搞活分配和增加积累不是相对立的,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只要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确当,是可以妥善处理好三者利益关系的。企业真正的动力是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也是增收节支的根本源泉。如果仍然沿袭着旧的管理体制不变,企业内部分配要由上级部门统一规定,只会助长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和职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这正是需要革除的弊端。

    3.国家对城市集体企业要继续实行扶持政策。‘欲取之,必先给之’。现在城市集体企业税负重,普遍反映“饿不死、养不大”,活力不强。看来,给集体企业规定确当的税率,使企业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样做不仅不会缩少财源,相反是扩大生财领域,增加聚财的源泉。据调查,江苏省乡镇企业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累计交纳给国家的税金为54.18亿元,而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用于支持乡镇企业的费用为1.7至1.8亿元左右,在这期间全省财政收入累计增长14.87亿元,其中乡镇企业缴纳的税金累计增长9.83亿元,为全省财政收入增长数的66.1%。1985年全省乡镇工业上缴国家的税金达2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3%。可见,对企业实行宽松政策。才能真正广开财路。

    4.搞活劳动人事制度,广开才路。企业的竞争靠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则要靠技术力量和科技进步,产品是科技人员和职工的智力和体力劳动的结晶,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生产、开发新产品,开拓经营的核心问题,要允许城市集体企业广开才路.现在,有些大型国营企业和科研单位人才济济,有积压现象,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干技工的工作,使一些人感到大才小用或无用武之地,而集体企业普遍缺乏科技人才。因此,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上应有新的突破,允许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间进行合理的流动。同时,对大城市集体企业要开禁,乡镇企业聘用人才的经验可以移植到城市集体企业,允许他们用重金聘用人,废除陈旧的过时的规定和偏见。用好一个人可以救活一个企业,这种事例已屡见不鲜,这正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现在在用工制度上仍然由劳动部门分配,结果是要用的人招不进,不能用的人辞不退,企业没有根据发展需要自行招工的自主权,待业人员也没有个人选择职业的自由权,安置就业中还实行着硬性搭配,将一些低能和四残人员硬塞进集体企业,变社会负担为企业负担。总之,劳动人事部门只有把用人权交给企业,同时相应地作出政策规定,使企业执行上有所依据。只有把用人制度搞活,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当然,乡镇集体企业也不是尽善尽美,同样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而城市集体企业正是要互相取长补短,在共同繁荣中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