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树立七大观念
发行时间:2006-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树立七大观念

周天勇 张  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九五”期间就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被提出来,十年时间中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进展,但是总体上还是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化。从战略实施情况看,存在着宏观强调热、地方落实冷;宣传教育热、社会反应冷;政府规划热、企业管理冷。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在于转变增长方式各方面的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因此,“十一五”期间,除了建立切实能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长效机制外,重要的是要从七个方面进一步转变观念。

首先,树立求真务实发展的政绩观。经济发展要转变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上来;特别是政府要从亲自搞生产建设,转向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体制和政策环境上来。在片面强调GDP为政绩最主要考核指标体制下,有的地方热衷于修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等,但实际经济发展迟缓,财政经费紧张,政府负债高;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却是建立在生态遭到破坏、环境严重污染、矿产乱采乱挖、资源大量消耗的代价之上。因此,科学发展要求真务实,不搞浪费土地、浪费资源的形象工程,不靠拼资源、拼环境来发展。

其次,树立发展的成本收益观。从发展不计成本、不讲收益,转变到发展要讲求成本,要计算收益上来。过去搞建设,只要把路修起来,把工厂建起来,把许许多多的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就觉得完成任务了。但是,不考虑花费了多少财力、投产后收益怎样、合不合算等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没有成本收益意识。因此,国民经济总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和低收益的状态下增长。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不改变,13亿人发展的需要与国内外能够供给的资源之间,矛盾将越来越尖锐,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特别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牢固树立发展的成本收益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国民经济增长转变到低投入、低消耗、高增长、高收益的轨道上来。

再次,家庭、企业、政府都要树立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观。我们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生产和生活中,许多资源都是单一使用,一次性消费。比如,许多伴生矿藏只采其中的一种矿产资源,其他可利用的被当作废物丢掉;一些生产过程产生的下游资源,也被当作废物排放掉;还有一些可以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资源,也被当作垃圾,造成污染。因此,需要转变资源单一使用和一次性使用的观念,强化综合和循环利用意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使增长的资源消耗水平降下来。

第四,树立发展的聚集经济观。经济发展是人口、要素、企业、市场、信息、基础设施等等在地理上的聚集过程,即城市化的过程,因为聚集使经济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相对减少,分工协作成本下降,获得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共享等外部经济增强,避免分散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三废的集中规模排放也可使处理污染的分摊成本下降。世界上还没有在人口和生产力极为分散条件下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例子;极不发达的地区,实际上也就是人口和生产力极为分散发展,城市化水平极低的地区。我们过去许多地方的发展,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处处污染,基础设施投入相当分散,形不成聚集经济,占地过多,污染面积大,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收益的发展模式。极为分散地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

施的投入大、利用率低,将给财政造成巨额的负担。因此,需要增强聚集经济意识,走规模化、成本低、易治理、占地少的聚集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健康地推进城市化进程,防止分散发展经济给国民经济未来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树立专业分工和竞争协作观。我们过去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在发展中,或多或少有人家有的,我也要有,大而全、小而全的意识。结果造成各地区发展结构重复雷同,企业内部工种繁多,企业、事业和党政机关办社会,使得地区内的产业都不能做大,都不能规模化;企业内各工段也不能规模化,利用率低;企业、事业和党政机关内的设施不能充分利用,资源闲置。从经济学道理讲,分工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使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可以提高效率。竞争可以降低成本和消耗,但高层次的竞争是建立在专业化之上的。而且,分工使竞争中需要协作,从而实现各个方面的共赢和收益最大化。因此,需要转变过去自然经济的大而全、小而全,然后在结构同化的情况下互不相让、恶性竞争的观念,树立在分工中竞争和合作的意识,以指导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战略和党政机关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第六,树立用市场和价格机制调节资源利用的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政府主导、行政推进、宣传教育为主,还是市场主导、价格约束、利益调节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节约型社会建设观。节约资源,是以物的消费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源的使用,要支付成本。当某种资源消耗过多而供给有限时,其价格就上涨,企业就要考虑对利润的影响,消费者就要考虑收入的结构和承受能力,价格上涨能抑制其消耗水平。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依赖发文件、搞运动的方式进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市场和价格机制。

第七,树立科学民主决策观。过去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凭经验决策,凭一时兴致决策,凭个人看法决策,对项目的条件、市场、成本、收益(经济和社会效益)、风险等等不进行细致的可靠性研究,一投产就亏损、一上马就报废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由决策不民主和不科学所造成的损失浪费,非常严重,是我国国民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和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部门、地区和企业领导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凭借经验和好恶决策的观念,要树立民主和科学决策观,将由于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使国民经济从微观的项目决策方面,走上低投入、低消耗、高增长和高收益的发展模式。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树立七大观念
发行时间:2006-06-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树立七大观念

周天勇 张  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九五”期间就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被提出来,十年时间中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进展,但是总体上还是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化。从战略实施情况看,存在着宏观强调热、地方落实冷;宣传教育热、社会反应冷;政府规划热、企业管理冷。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在于转变增长方式各方面的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因此,“十一五”期间,除了建立切实能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长效机制外,重要的是要从七个方面进一步转变观念。

首先,树立求真务实发展的政绩观。经济发展要转变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上来;特别是政府要从亲自搞生产建设,转向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体制和政策环境上来。在片面强调GDP为政绩最主要考核指标体制下,有的地方热衷于修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等,但实际经济发展迟缓,财政经费紧张,政府负债高;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却是建立在生态遭到破坏、环境严重污染、矿产乱采乱挖、资源大量消耗的代价之上。因此,科学发展要求真务实,不搞浪费土地、浪费资源的形象工程,不靠拼资源、拼环境来发展。

其次,树立发展的成本收益观。从发展不计成本、不讲收益,转变到发展要讲求成本,要计算收益上来。过去搞建设,只要把路修起来,把工厂建起来,把许许多多的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就觉得完成任务了。但是,不考虑花费了多少财力、投产后收益怎样、合不合算等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没有成本收益意识。因此,国民经济总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和低收益的状态下增长。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不改变,13亿人发展的需要与国内外能够供给的资源之间,矛盾将越来越尖锐,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特别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牢固树立发展的成本收益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国民经济增长转变到低投入、低消耗、高增长、高收益的轨道上来。

再次,家庭、企业、政府都要树立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观。我们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生产和生活中,许多资源都是单一使用,一次性消费。比如,许多伴生矿藏只采其中的一种矿产资源,其他可利用的被当作废物丢掉;一些生产过程产生的下游资源,也被当作废物排放掉;还有一些可以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资源,也被当作垃圾,造成污染。因此,需要转变资源单一使用和一次性使用的观念,强化综合和循环利用意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使增长的资源消耗水平降下来。

第四,树立发展的聚集经济观。经济发展是人口、要素、企业、市场、信息、基础设施等等在地理上的聚集过程,即城市化的过程,因为聚集使经济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相对减少,分工协作成本下降,获得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共享等外部经济增强,避免分散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三废的集中规模排放也可使处理污染的分摊成本下降。世界上还没有在人口和生产力极为分散条件下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例子;极不发达的地区,实际上也就是人口和生产力极为分散发展,城市化水平极低的地区。我们过去许多地方的发展,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处处污染,基础设施投入相当分散,形不成聚集经济,占地过多,污染面积大,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收益的发展模式。极为分散地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

施的投入大、利用率低,将给财政造成巨额的负担。因此,需要增强聚集经济意识,走规模化、成本低、易治理、占地少的聚集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健康地推进城市化进程,防止分散发展经济给国民经济未来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树立专业分工和竞争协作观。我们过去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在发展中,或多或少有人家有的,我也要有,大而全、小而全的意识。结果造成各地区发展结构重复雷同,企业内部工种繁多,企业、事业和党政机关办社会,使得地区内的产业都不能做大,都不能规模化;企业内各工段也不能规模化,利用率低;企业、事业和党政机关内的设施不能充分利用,资源闲置。从经济学道理讲,分工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使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可以提高效率。竞争可以降低成本和消耗,但高层次的竞争是建立在专业化之上的。而且,分工使竞争中需要协作,从而实现各个方面的共赢和收益最大化。因此,需要转变过去自然经济的大而全、小而全,然后在结构同化的情况下互不相让、恶性竞争的观念,树立在分工中竞争和合作的意识,以指导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战略和党政机关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第六,树立用市场和价格机制调节资源利用的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政府主导、行政推进、宣传教育为主,还是市场主导、价格约束、利益调节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节约型社会建设观。节约资源,是以物的消费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源的使用,要支付成本。当某种资源消耗过多而供给有限时,其价格就上涨,企业就要考虑对利润的影响,消费者就要考虑收入的结构和承受能力,价格上涨能抑制其消耗水平。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依赖发文件、搞运动的方式进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市场和价格机制。

第七,树立科学民主决策观。过去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凭经验决策,凭一时兴致决策,凭个人看法决策,对项目的条件、市场、成本、收益(经济和社会效益)、风险等等不进行细致的可靠性研究,一投产就亏损、一上马就报废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由决策不民主和不科学所造成的损失浪费,非常严重,是我国国民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和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部门、地区和企业领导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凭借经验和好恶决策的观念,要树立民主和科学决策观,将由于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使国民经济从微观的项目决策方面,走上低投入、低消耗、高增长和高收益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