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上海集体经济改革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会长 范大政
一、集体经济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功勋
建国以来,集体经济在我国和上海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功勋。
(一)集体经济为新中国,上海手工业、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初期,正当上海人民在一片废墟上同心协力建设自己的祖国时,1950年上海遭受了震惊中外的“二六”轰炸。大批工厂停工,工人失业,市场供应物资奇缺。全市仅手工业失业工人就有近万人,半失业8000余人,占上海手工业工人总数的近50%。在这时刻,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粉碎敌人封锁,救济失业工人”的号召。从1950年起,组织了失业工人生产自救,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上海第一批手工业合作社很快建立。到1954年底,全市共有手工业合作社(组)340家,社(组)员2万人,年产值4474.32万元。1955年,上海市手工业局和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相继建立,并按行业成片进行组织发展工作,先后成立手工针织、棉织、木壳和玉雕等13个行业的合作社。至1956年底,全市共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628家,社(组)员116236人,完成产值34417.65万元。
1958年上海集体经济为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发展生产做出积极贡献,成为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市区有40余万家庭妇女组成各种生产服务组织,10.06万人开办11927个里弄食堂、托儿所、服务站等,为社区服务。1963年,全市共有街道工厂501家,从业人员35162人,年产值7900万元;里弄生产组3057个,从业人员81769人,年产值3000万元。这时,街道工业的组成人员除劳动妇女外,还安置一批社会待业知青和不能进入国营企业的残疾人员。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下发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于是,一度几乎被停止工作的上海市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重新开展工作。到1965年底,共有企业1535家,职工15.04万人,年产值109104万元。其中集体所有制企业为1274户,职工11.13万人,年产值56190万元。
(二)改革开放后,上海集体经济成为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集体经济改革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公有制的新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上海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
一是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和职工持股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合作制原则为基础,吸纳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特点,有较大的适应性。自1984年开始探索到目前,全市共有股份合作制企业约11500家,从业人员28.8万人。其中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占绝大多数;科技人员自筹资金,创办了一大批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的科技企业。上海还有职工持股会的公司1000余家。据资料反映,改制企业比同类企业经济发展快,职工在岗率高,收入增长多。如上海化轻公司职工和待业青年组建而成的上海华生化工厂就是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发展到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经过20余年艰苦创业,企业资产达20余亿元。
二是在农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21世纪广大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劳资双联、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原则,建立和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在上海发展较快。如南汇区,2004年有47家,销售收入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2.3%,农业合作经济总量在全区农业产业化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3,约有4万名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收入比没有入社的农户收入增加20%~40%。在市场经济中,专业合作社在实现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经营,捉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集体经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尤其在家电、塑料等新兴产业的创业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同时成为上海建设都市型工业和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上海原二轻系统的家电、塑料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主要靠集体资金的投入,形成规模,繁荣了消费品市场,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宝钢、华东电力、石化、电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提高主业效率,实行主辅分离,兴办集体企业,安置富余人员,同时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做出重要贡献。如宝钢于1986年组建国有、集体资本参股的企业开发总公司。2004年底,企业开发总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2.52%,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4.48亿元,完成利税12.62亿元:共有职工15400余人。
集体经济发展成为上海“退二进三”,发展“三产”,建设都市型工业和小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2000年,集体、合作企业占都市型工业企业40.9%,23%以上的从业人员安排在集体、合作企业中,集体、合作企业以占总数12.3%的资产创造了16.3%的利润和15.6%的税金。2001年,全市都市型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000多家,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据资料反映,2001年上海小企业总数27.2万家,从业人数63.97万,营业收入7710.39亿元,小企业多元投资主体中,集体资本占实收资本总数的21.2%,居各类资本之首,集体企业就业人员21.56万人,占小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30.5%。
集体经济在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中,为安置知青、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做出重要贡献。如20世纪70年代末,为安置数十万回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市政府鼓励各行各业大力组建合作社、劳动服务公司等。曾受到小平同志的称赞,认为这是以经济方法解决政治问题。目前下岗、失业职工创办合作社成为再就业的新渠道。上海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近11年来,为1万多名上海下岗女工和内蒙、江西等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进行了20多种专业的、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引导学员自下而上,自愿结合,先后在杨浦、宝山、南汇成立了7个妇女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社员“手拉手,一起干”、“人人都是主人,个个都是老板”,受到国际合作组织的充分肯定。
可见,集体经济为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做出极为重要的贡献。历史实践证明:哪里有困难,就有集体经济来承担;哪里有挑战,就有集体经济来参与。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一阶段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二国营”模式的集体企业减少,困难重重,社会上一时出现“集体经济消亡”,“集体资产退出”等种种议论;多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深思;集体企业改革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集体企业改革举步艰难等。
因此,要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必须针对集体经济的新变化,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从法规上进一步扶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现实任务。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与国有经济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另一个合作伙伴——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也应成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主力军”。
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新型集体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国对城镇集体企业的管理一直沿用了管理国有企业的办法,形成了“二国营”的管理模式。而“二国营”管理模式主要的弊端是:(1)把集体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同产权归属混为一体,企业劳动者失去所有权。(2)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集体企业,企业丧失生产经营自主权。(3)在分配上参照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企业缺乏分配的自主权。(4)集体企业的领导干部由主管部门委派,剥夺了企业劳动者的民主管理权。在“二国营”的体制下,我国城镇集体企业的性质特点和优势荡然无存,成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因此传统集体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要生存发展必须走坚持改革发展之路。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为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好集体企业,不少城镇集体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明确政府的职责是负责城镇集体经济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保障城镇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集体企业的职责是,在国家宏观管理指导下,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自行发展商品生产和经营,开展社会服务,提高经济效益,繁荣社会主义经济。
2、改革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
通过清理资产,界定产权,职工投资入股,确立职工个人所有权,明晰了企业产权主体,为企业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3、转换集体企业经营机制
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成为市场的主体。做到生产按市场需求安排,产品按市场变化转换,经营按市场趋势应变,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能力。
4、改革集体企业的分配制度
在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前提下,企业有权决定本单位的工资制度。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合集体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分配制度,搞活了企业内部的分配,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城镇集体企业打破了过去僵化的“二国营”管理模式,创造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的新型集体经济,诸如合作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等等。这些新型集体经济,在一些领域和行业中,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事实证明,新型集体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支柱。
(二)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
什么是新型集体经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我们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实行“两个联合”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新型集体经济的本质。新型集体经济首先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实行共同劳动。同时新型集体经济又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鼓励劳动者投资入股,享有集体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使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两个联合”的特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集体经济的新内涵。这样的新型集体经济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创造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机会,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同时,它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实现形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石。
“两个联合”,是对我国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历史经验深刻总结。多年来,人们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强调“一大二公”,流行一种观念: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合并全部生产资料,财产归大堆,必须废除职工个人所有权,否则就不是集体企业。这种废除职工个人所有权的集体企业,丧失了集体经济固有的优势和活力。江泽民同志提出实行“两个联合”,解决了过去集体经济存在的弊端,为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个联合”,又是对马克思主义集体经济理论重大创新。早在1874年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曾经提出,凡是农民作为私有者大批存在的地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不能“废除农民所有权”。恩格斯在后来的《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对实施农民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问题作了系统地、具体地论述。综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创建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要理论观点是:(1)集体所有制的创立,不能用暴力去剥夺劳动者,不能废除劳动者个人所有权;(2)把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实行共同劳动,并按入股土地,预付资金和所出劳力的比例分配收入;(3)创立集体经济不能采取强迫手段,而是靠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这些理论观点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五大提出实行“两个联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集体经济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
2、新型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的集体经济相比较,新型集体经济在继承传统集体经济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
(1)企业产权清晰化。传统集体经济产权主体模糊不清,集体企业资产名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职工实际上是虚有。新型集体经济使企业产权边界明确可界定。从而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
(2)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传统集体经济产权主体单一,产权结构封闭,不吸收企业外的投资,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影响集体经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改革,打破了集体企业产权结构的封闭性,实行员工持股,多元投资,可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嫁接、兼容,共同发展。
(3)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化。传统集体经济的企业领导大多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而新型集体经济的企业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体制。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保证企业独立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为实现企业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体制保障。
(4)企业机制市场化。传统集体经济实行政企合一,行政主管部门是集体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者,企业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新型集体经济实行政企分开,使集体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的主体,增强了企业活力。
(5)劳动和资本收益共享化。传统集体经济劳动者只有劳动报酬这单一的分配形式。新型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新型集体企业的分配中,劳动者有两次分配。第一次按照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劳动贡献获取工资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第二次按照“同股同利”的原则获取股权的收益,实行按资分红。集体企业实行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新型集体经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特征,与我国的国情、国体和国制相一致,是真正的、公正的、公平的、公道的民本经济,因而更具有宽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事实证明,在我国没有集体经济,就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难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量和质的优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就难以建成。当前集体经济改革正处于传统集体经济向新型集体经济变革、过渡、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同时,鉴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取向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应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把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事业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中去。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建立为新型集体经济服务的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以法律保障新型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舆论导向上的宣传力度,支持、推动和帮助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坚持“四个敢于”,即敢于改革,敢于实践,敢于坚持,敢于深化。
一要敢于改革。我们要把改革作为集体经济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越早越好,越早越主动。
二要敢于实践。集体经济的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只有不断实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路子,而且任何改革方案都是有利有弊,关键看是否利大于弊,是否符合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要敢于坚持。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认识的差异,对改革往往会出现一些疑虑、非议,甚至出现一些流言蜚语。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敢于坚持改革,特别是改革的带头人,要忍辱负重,甚至为改革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同时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只要我们的改革方案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改革的效果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就要坚韧不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四要敢于深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集体经济的改革要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使改革发挥更大的效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建议》的这一指示,为集体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传统集体经济呈现萎缩趋势,处境困难。集体经济如何摆脱困难处境,关键在于深化集体企业改革。不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但改革不是把集体经济“改掉”(取消集体经济),也不是使集体经济“改向”(实行私有化),而应该是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