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锻铸娃哈哈非常竞争力
——娃哈哈从“里弄小厂”到中国饮料行业龙头的成长轨迹
2007年2月12日,商务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品牌之路”主题晚会在北京隆重举行,“2006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震撼发布。19个类别的220个国内知名品牌,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其中,娃哈哈以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名列饮料品牌榜首。
娃哈哈在创始人宗庆后的带领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显英雄本色,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当年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里弄小厂,早已奇迹般地崛起,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龙头,而且其龙头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如今,娃哈哈饮料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娃哈哈全年完成产量55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32.99%;实现利税31.99亿元,同比增长47.63%;实现利润22.29亿元,同比增长46.86%。
娃哈哈堪称中国饮料行业中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敢与世界名牌同台竞技的典范。20年来,娃哈哈正是以市场为导向,用自主创新锻造了自己的非常竞争力。
产品创新赢得竞争主动权
在人们并不久远的记忆中,所谓的饮料就是汽水。那时,我国的饮料市场产品单一,在可口可乐出现以前,基本上只有那种瓶装的汽水饮料。
如今,我国的饮料市场品种繁多,新品迭出,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像娃哈哈这样的龙头企业,其上百只产品几乎涉及饮料行业的每一个品类。
“没有自己的产品,企业的命运就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1987年,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就意识到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在对杭州30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有近半学生因挑食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宗庆后马上找到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系的朱寿民教授,根据中医食疗原理,采用红枣、桂圆、山楂、花生等纯天然原料,合理配制,开发出儿童市场空白的营养液。
1988年,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呱呱落地。一时间,“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传遍全国城乡。凭借可靠的疗效,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其销售额第一年就有488万元,第二年达到2712万元,第三年接近亿元大关。
营养液的成功,使宗庆后进一步认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当保健产品方兴未艾之时,他又把目光瞄准了含乳饮料,开发了娃哈哈果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人心目中,果奶就是娃哈哈的代名词。娃哈哈果奶,这个以全脂奶粉、天然果汁为原料精心配制而成的含乳饮料,成功地解决了酸性条件下蛋白质稳定等难题,酸酸甜甜的味道,不知迷倒过多少少年儿童。几年后,娃哈哈采用微胶囊化技术,推陈出新,成功开发了AD钙奶。产品一上市就赢得了家长儿童青睐,至今畅销不衰。之后的第二代AD钙奶、VE钙奶、铁锌钙奶等系列含乳饮料,都取得了产品的市场优势。
近几年,随着企业产品开发实力的上升,娃哈哈开始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2005年,娃哈哈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国人独特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研制了一款名叫“营养快线”的牛奶加果汁饮品。“营养快线”刚一上市,很快就成为青少年、白领一族追逐的时尚饮品,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黑马。上市第一年,就实现了销售7亿多元的奇迹。2006年,该产品继续在市场上火爆,创下了年销售26亿元的神话,成为饮料市场上绝对的“明星”产品。
2006年初上市的爽歪歪益生菌发酵酸奶饮品,是娃哈哈在儿童乳饮料领域取得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经过优质益生菌发酵后的爽歪歪,口感更滑爽、营养更易吸收,迅速成为市场上的又一抢手货,上市第一年销售就达到近10亿元。
十多年来,娃哈哈紧紧抓住市场脉搏,不断创新,不断推出强势产品、主导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了主动权,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其含乳饮料、纯净水、八宝粥三个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连年名列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娃哈哈从儿童营养液开始开发了近百个新产品。其中,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被评为“国家星火奖”,娃哈哈非常可乐被评为“2000年度国家级新产品”,还有20多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或“处国内先进水平”。
产品常新,企业长青。娃哈哈每年都有新产品,每年都有新的利润增长点。以2006年为例,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40多亿元,占销售总额的30%;新产品实现利润9亿元,新产品的利润贡献率达到40%。品种齐全的产品链,解决了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从而保证了企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设备创新增添竞争后盾
2006年4月2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到娃哈哈视察。在乐维公司制瓶车间,吴仪在现代化的意大利SIPA制瓶设备前驻足。
“瓶子也是自己做?”,“这设备是进口的吗?”,吴仪不停地向陪同的宗庆后发问。
在精机公司金工车间,吴仪在一套套崭新锃亮的自制模具前再次驻足。
“你们做饮料还做模具啊?”吴仪既欣赏,又有些不解。
“是的。有一次,我们要调十几条生产线的模具,老外向我们要1亿多元费用,我们赚来的钱都给他们了。所以,我们从那时起就下决心要自制模具。”宗庆后解释道,“我们自制一套模具的费用,大约是进口费用的四分之一。像去年,如果全部依赖进口需要13亿元,我们自己做,2000多万元就够了。”
听到宗庆后肯定的回答后,吴仪副总理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娃哈哈的生产车间,那捷似流水、蜿蜒如龙的现代化生产线,总是令参观者赞叹不已。引进设备、消化吸收,已成为娃哈哈竞争的重要构成。
1993年,经历了改革兼并的娃哈哈实力大增,提出了以“产品上档次,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战略口号。
迄今,娃哈哈总共投资5亿多美元,从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了100多条世界一流的饮料生产线,形成了年产600多万吨的强大产能。
“一个零部件,难倒一条生产线”,是有些企业因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而受制于人的真实写照。进口一个零部件,动辄上万、几十万美元的昂贵价格,成为许多进口设备的企业长久的痛。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为了打破国外设备制造厂家的技术垄断,1999年,娃哈哈投资8000多万元,建立了精密机械制造公司,对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加以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模具、备件的基本国产化。在此基础上,目前已经能够批量制造灌装机、贴标机、巴氏灭菌船等成套设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设备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成本只需进口的五分之一,等待周期也大大缩短。经过几年的发展,娃哈哈精机公司已经成为省内、甚至国内最先进的高科技机械制造企业之一。
如今,娃哈哈设备的先进程度已经超过了许多国际著名品牌,制瓶、配料、灌装、封口、装箱的全自动化流水生产,保证了质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娃哈哈产品的质量、价格与其他企业相比,占有绝对优势。这是娃哈哈长期在市场竞争中挺立潮头,敢于同世界强手过招的重要保证。
管理创新占领竞争制高点
2006年3月,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内最高层次的企业管理盛会。娃哈哈总经理宗庆后在这次大会上,捧回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最高奖项——“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从1994年在涪陵开办第一家外地分公司起,娃哈哈就确定了集中经营、统一营销的思路,并在此后开办的所有分公司运作中坚定不移地执行。宗庆后通过管理创新,人、财、物、产、供、销全部由集团统一控制、调度,通过实施有序分级授权管理,实施“全国一盘棋”。各地生产分公司担当生产大车间的职能,实现了集团对分公司的有效高速管理。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进行营销创新。宗庆后在营销管理上首创了联销体模式,编织了一张遍布全国各地几千个经销商以及庞大的二级批发商和销售终端的营销网。同时,他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先吃肉再啃骨头”的市场策略,成就了娃哈哈引以为豪的“非常营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话题。
对跑进店铺随手购买娃哈哈饮料的消费者进行访问,他们最多的回答是:“大名牌,让人放心”。为了追求产品“零缺陷”的境界,早在1997年,娃哈哈就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近几年,娃哈哈又获得了国际通行的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证书。
走进娃哈哈集团研发中心和质监部的实验室,仿佛进入了一个科技“大观园”。这里配备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检测设备。娃哈哈分析中心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实现了“一次检测,全球通用”。
“对每一件产品都负责,每一件产品都有人负责”的质量理念,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一流的检测仪器和手段——娃哈哈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尽管每年的产品以百亿瓶计,娃哈哈却做到了每一件产品都安全可靠。娃哈哈多次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还拥有纯净水、果汁两个“中国名牌产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如果说,娃哈哈依靠质量管理占领了市场制高点,那么,信息化管理对娃哈哈的发展就是如虎添翼。
1997年,娃哈哈成立了计算机中心,开始向信息化管理迈进。2004年6月,娃哈哈与美国埃森则顾问公司合作,投资3000万元,启动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这是娃哈哈由工业化企业向信息化企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娃哈哈ERP企业资源信息化管理示范工程,是“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优先项目与工程”。ERP项目中的R3系统成功上线后,娃哈哈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发货、运输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企业效益大大提高。
据统计,现在娃哈哈管理人员电脑配置率高达100%。娃哈哈建设的信息网络系统,其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及相关设备网技术,实现了总部与全国每个生产基地、广大供应商和销售客户间的高速互联,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创新活动激发竞争活力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娃哈哈在国内与中科院、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从1996年起,美国IFF、瑞士芬美意、意大利SIPA等世界饮料制造、原料及设备供应巨头,也加入到合作的队伍中来。娃哈哈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结出了累累硕果,被评为“中国十大自主创新品牌”。
在2004年5月召开的娃哈哈四届一次职代会上,宗庆后提出了“全面创新、人才强企”等关系到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从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产品开发、管理创新、技术革新、岗位创新等系列创新活动的热潮。
2005年的娃哈哈新春团拜会上,娃哈哈营养快线项目、乳娃娃包装设计项目等首批创新成果受到了隆重的表彰。
2006年5月,娃哈哈公布了果奶贴标机等2005年度55项创新成果,最高奖励10万元。8月,娃哈哈又对“爽歪歪”推广项目等40项创新成果进行了表彰。
果奶瓶内壁加强筋应用技术,是创新成果奖的获奖项目。随着油价的上涨,生产果奶瓶的5000s塑料粒子价格也水涨船高。饮料公司成立了加强筋技术改造小组,通过技术攻关,在不降低瓶子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减轻瓶重,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经过试验和质量审查,这项技术被写进新的果奶瓶工艺生产文件,作为企业标准。这项技术在全集团公司推广使用,一年可节约成本数千万元。
新产品投产以前,都要进行中试,以保证达到工艺要求。公司科委、设备工程部、能源工程公司对中试进行创新。他们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工艺进行归纳分类,设计了预处理、混合、杀菌灌装单元式布局,进行不同方式的工艺试验,为新产品的小试过渡到大生产,提供了精确的工艺参数。
小发现,大收益。在“学习一门新技术、推广一项新工艺、刷新一项新纪录、创造一项最佳操作法”的岗位创新中,一个偶然的发现却带来了大收益。食品公司员工通过对罐头马口铁底盖排版工艺进行重新设计,提高了3%的利用率,一年可节约马口铁100多吨,降低生产成本100多万元。
娃哈哈对创新成果的评选表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在全公司形成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各种创新活动,对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娃哈哈持续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