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关于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传承
发行时间:2009-10-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关于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传承

及产业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

农村手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在农村加工生产的部分,是广大农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各个时期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农村手工艺的发展既存在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并促进我省农村手工艺的产业化进程,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20094月至6月,按照省政府2009年工作任务分工的要求,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组织省工艺美术协会、省家具协会组成多个调研小组,采取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对我省13个市、49个县区农村手工艺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重点实地考察了临沂、潍坊、济宁、德州、滨州、聊城等7市、11县区,了解了农村手工艺发展的现状,梳理出农村手工艺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就农村手艺保护传承及产业化促进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村手工艺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省政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省轻工联社及所属省工艺美术协会,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特别是农村手工艺产业的管理、指导、服务,为农村手工艺产业的振兴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工艺美术振兴纲要》;创建农村手工艺的重点产区, 10个县域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产业基地”;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命名特色区域,已有9个区域获得“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称号;选拔培养优秀工艺美术技艺人才并积极向国家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推荐,其中5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93人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积极组织企业和大师参加全国展会,宣传和提升了我省工艺美术技艺在全国和国际上的知名度。以上工作的开展有力的促进了农村手工艺产业化的发展。

我省农村手工艺非常发达,各县区均有手工艺生产,手工艺为农民脱贫致富、扩大就业、发展区域经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农村手工艺品种繁多,是传统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的齐鲁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农村手工艺,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彩陶、黑陶,春秋的青铜器,战国的齐纨鲁缟,秦汉的刺绣服饰,晋代的红丝石砚,宋代的雨滴瓷,元末明初的琉璃料器,清代的内画、刻瓷等,反映出我省古代手工艺的高超水平。潍坊木版年画、风筝、嵌银漆器、核桃雕刻、仿古铜器、芜锡雕以及胶东的剪纸,高密扑灰画、玩具,鲁西南织锦、面塑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较高知名度。1840年以后,花边、地毯、发网、绒锈、锡镶茶具等手工艺品在烟台、青岛、潍坊、济南等地兴起。这些品种,奠定了我省农村手工艺的基础。

目前,我省工艺美术产品有12大类、116个品种,生产总量和出口规模多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2位。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12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90.5亿元,出口交货值214亿元,创汇近30亿美元。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农村加工的手工艺品约70个,其中目前发展良好、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品种15个,急需挖掘、整理或恢复发展的品种20个。据《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2007年我省农村手工艺品产值约412.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25万人,带动农村加工队伍近200万户。

(二)发挥自身优势,创建手工艺特色园区,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各地秉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精湛的传统技艺,推进手工艺开发生产,手工艺区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特色区域9个,分别是:郯城、临沭“中国杞柳之乡”、临沭“中国柳编之都”、莱州“中国草艺品之都”、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夏津“中国工艺品之乡”、武城“中国民族毯业城”、潍坊“中国风筝之都”、嘉祥“中国石雕之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目前,莱州草艺品企业已达100多家,产值超过10亿元;临沭柳编企业145家,其中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86家,规模以上企业55家,产值达到16亿元;郯城柳编企业2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67家,产值达到14.7亿元;夏津工艺美术企业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30家,加工网点6000多个,从业人员近6万人,产值10亿元;嘉祥石雕企业126家,从业近2万人,产值达到近4亿元。临沭柳编等部分区域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产业组织形式。手工艺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帮助农民致富创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市返乡农民工就业,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各地在推进农村手工艺产业化进程中,注重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实现了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一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临沭、郯城运用传统柳编技艺,创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工艺品,实现了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的转变,每年创新产品花色上万个。二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装备相结合。武城神龙集团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地毯设备,结合中国传统图案、传统风格生产传统产品,后序处理完全按照传统工序进行,在表现中国地毯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效率提高上千倍。同时,以机织保手工,筹资3000余万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毯博物馆。三是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博兴县在传统柳、蒲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纸、纸绳、纸带、塑料打包带等材料,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四是手工艺品生产与旅游相结合。郯城红花乡的中国结、潍坊杨家埠风筝、年画、高密“三绝”、东昌府刻葫芦等,依托旅游产品市场,得到较好发展。

(四)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了农村手工艺发展

从调研情况看,凡是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区域,均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生产要素和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如生产用地、原材料种植、财政信贷、税费减免、人才吸引和奖励等等。武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民营企业园区化、园区城镇一体化、乡镇经济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并确立多方面的奖励优惠政策。二是政策引导和奖励措施。从产业园区建设、公共信息及展示平台建设,以及办节参展、拓展多元化市场、资金补助等方面对企业及艺人加以引导和支持。临沭县政府2007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条柳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今年又出台了《进一步扶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和《临沭县杞柳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政策、资金、产业发展环境、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柳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拟投资1600万元建设柳编工艺品商务网站,投资3740万元建设的临沭县会展中心(中国柳编文化展览馆)在今年8月份投入使用。县政府支持鼓励柳编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对统一组织参加国内综合商品展会的奖励3000元,对参加境外展会的摊位费给予50%~80%的补贴。三是建立专门的机构,指导规范市场行为。如临沭县政府长期重视柳编产业发展,他们成立了柳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和柳编工艺品协会,制定了章程,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我省部分农村手工艺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其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其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少政策法规保护,发展农村手工艺的措施不够得力

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市出台了工艺美术保护法规,而我省尚未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与我省工艺美术大省地位极不相符。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因为体制问题惠顾不到农村手工艺产业。鼓励人才、技艺传承的政策、传统工艺美术公益类项目财政投入政策长期不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手工艺产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缺少统一规划和扶持措施,部分农村手工艺还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因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濒危失传。在我省70多个农村加工生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有60%以上的品种已经处于生存困难的状态。过去传统手工艺比较发达的50多个县市,多数县市的手工艺已经衰落甚至绝迹。

农村手工艺产品税收制度不合理,企业生产成本和税赋加重。首先,许多手工艺品所需原材料为自然资源或农林产品,由于向农民采购这些原材料时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因而原材料交易应缴纳的流转税自然转移到企业身上。其次,生产过程中,手工费支出占成本的绝大部分,但仍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大部分农村民间手工艺品的生产成本中,手工费所占比重较大,如手工编织一套青州花边台布所用针线成本约200元,但人工编织成本费则高达2400元。另外,多年来工艺美术出口退税一直低于轻纺产品2个以上百分点;国家对秸秆发电、推广沼气既有税收优惠,又有财政补贴,而工艺美术的天然纤维编织品都享受不到,更加影响到农村循环、生态产业的发展。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合理收费问题。例如,柳条种植还要缴纳育林基金。

(二)多头管理,工艺美术行业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难以协调

调查中发现,涉及工艺美术行业管理的部门较多,其中有、文化、宣传、旅游、园林、宗教、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造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例如潍坊市工艺美术由黄金公司管理,风筝由体育局管理,木版年画由文化局管理,由于多部门管理造成草制品、百代丽、手工地毯、花丝首饰等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生存困难。无论是省轻工联社或是省工艺美术协会,涉及行业管理、市场秩序、传统保护、人才技艺传承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形成整体合力,妥善处理有关矛盾,致使盲目竞争、盲目发展。有的地方虽然有多个部门参与,但至今尚没有一个部门对工艺美术行业和农村手工艺的科学发展进行全方位系统管理,影响了轻工振兴规划和省政府《关于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例如这次全省手工艺产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共发放49个重点县区,竟无一县区反馈情况。

(三)手工艺人才匮乏,从艺人员青黄不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一是农村手工艺产业缺少专业设计人员。院校毕业生因为企业待遇低而不愿到企业就业。我省每年高等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约有2000名,真正到企业的可以忽略不计。到县以下中、小型农村企业的更几乎为零。二是由于工艺美术大师待遇低,高级技术人员出现断层。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中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得大师真传并能出成果的年轻艺人更少。三是大专院校无手工艺对口专业设置,影响了手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致使手工技艺后继无人,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

(四)缺少国内外展销、信息宣传、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品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知名度和市场。由于缺少必要的宣传窗口、展销平台,部分传统手工艺“养在深闺无人识”,无法体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我省工艺美术产品难以产生市场效益。不仅如此,部分产品因为宣传推介不利、市场沟通不畅而没有继承和发展下来。目前,已经有10个省市建立了工艺美术馆,形成了展览、销售、收藏平台,而我省尚无建立工艺美术馆的计划。我省农村手工艺品外销比例较高,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这些外销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积极开拓内销市场是这类外贸企业的发展出路,但从外销转内销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品牌的培育和市场的开拓,企业市场转型呼唤展览平台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手工艺产业化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市场经济中属于弱势群体,但却担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和使命,我省农村手工艺发展有喜有忧,产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保护传承我省农村手艺并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政府需要投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一)加强立法,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村手工艺产业健康发展

工艺美术品集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属性,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给工艺美术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工艺美术重点省市,相继出台了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扶持政策,而我省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依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尽快出台《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并在保护办法中加入农村手工艺保护条款,依法保护、生产传统工艺美术产品。

对农村手工艺产业实行政策扶持。一是税收政策。调整涉及农村手工加工传统品种的不合理增值税政策,建立反映及时的出口退税政策,实行绿色环保和农村手工艺鼓励政策,对大师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二是人才、技艺传承鼓励政策。明确技艺传承的鼓励政策,在传承人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三是传统工艺美术公益类项目财政投入政策。目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展览、展示、交易、收藏设施与文化、文物、艺术设施极不匹配。应该明确传统工艺美术公益类项目财政投入政策。由国家和地方配合,由各级财政支持,建立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文化展示、艺术表演大体相称的省、地级工艺美术展览、收藏、表演场所。四是设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金(资金)。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虽然处于经济领域,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项目或文化产业的开发。五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鼓励大师多出作品,传承技艺,出台优惠政策。因此,政府在财政上应给予主导支持,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设立一定数额的专项保护基金(资金),确保其工作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国重点工艺美术省市,已有12个省市设立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金(资金),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发挥协会作用,搞好协调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轻工联社职能作用,解决好工艺美术行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积极推动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二是尽快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逐步建立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体系,健全行业协会职能,解决行业协会缺乏政策、资金、组织手段和与政府沟通、协调能力的问题。三是发挥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三)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加大行业人才培训力度

农村手工艺品凝聚着艺人的心血,饱受历史洗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的湮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一是要加快山东轻联网站和工艺美术网站建设,搞好省、市、县信息联网,强化网站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扩大信息交流和宣传。二是举办工艺美术专家讲座,搞好专业人才培训,争取省劳动厅、总工会支持,在行业内开展技能比赛,评选技艺专业人才,提高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技艺水平和社会地位。

(四)搭建专业销售展示平台,举办农村手工艺现场会和展销会,推广并促进全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发展

为了在全省农村手工艺产区推进产业化发展,建议在临沭县召开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促进现场会,以现场会为契机,推动全省农村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在举办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促进现场会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举办首届山东省农村手工艺品展销会暨第一届山东家居&精致生活用品大型展销会,创办品牌展会。通过展销会,一方面宣传并提升山东绚丽多彩的农村手工艺品,另一方面帮助身处市场困境的手工艺企业提振信心并探索多元化内销渠道,挖掘内销市场。建议将该展销会长期举办下去,为农村手工艺品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展销展示平台。

我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希望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全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为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贡献!

关于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传承
发行时间:2009-10-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关于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传承

及产业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

农村手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在农村加工生产的部分,是广大农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各个时期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农村手工艺的发展既存在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并促进我省农村手工艺的产业化进程,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20094月至6月,按照省政府2009年工作任务分工的要求,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组织省工艺美术协会、省家具协会组成多个调研小组,采取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对我省13个市、49个县区农村手工艺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重点实地考察了临沂、潍坊、济宁、德州、滨州、聊城等7市、11县区,了解了农村手工艺发展的现状,梳理出农村手工艺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就农村手艺保护传承及产业化促进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村手工艺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省政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省轻工联社及所属省工艺美术协会,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特别是农村手工艺产业的管理、指导、服务,为农村手工艺产业的振兴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工艺美术振兴纲要》;创建农村手工艺的重点产区, 10个县域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产业基地”;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命名特色区域,已有9个区域获得“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称号;选拔培养优秀工艺美术技艺人才并积极向国家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推荐,其中5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93人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积极组织企业和大师参加全国展会,宣传和提升了我省工艺美术技艺在全国和国际上的知名度。以上工作的开展有力的促进了农村手工艺产业化的发展。

我省农村手工艺非常发达,各县区均有手工艺生产,手工艺为农民脱贫致富、扩大就业、发展区域经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农村手工艺品种繁多,是传统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的齐鲁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农村手工艺,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彩陶、黑陶,春秋的青铜器,战国的齐纨鲁缟,秦汉的刺绣服饰,晋代的红丝石砚,宋代的雨滴瓷,元末明初的琉璃料器,清代的内画、刻瓷等,反映出我省古代手工艺的高超水平。潍坊木版年画、风筝、嵌银漆器、核桃雕刻、仿古铜器、芜锡雕以及胶东的剪纸,高密扑灰画、玩具,鲁西南织锦、面塑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较高知名度。1840年以后,花边、地毯、发网、绒锈、锡镶茶具等手工艺品在烟台、青岛、潍坊、济南等地兴起。这些品种,奠定了我省农村手工艺的基础。

目前,我省工艺美术产品有12大类、116个品种,生产总量和出口规模多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2位。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12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90.5亿元,出口交货值214亿元,创汇近30亿美元。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农村加工的手工艺品约70个,其中目前发展良好、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品种15个,急需挖掘、整理或恢复发展的品种20个。据《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2007年我省农村手工艺品产值约412.2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25万人,带动农村加工队伍近200万户。

(二)发挥自身优势,创建手工艺特色园区,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各地秉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精湛的传统技艺,推进手工艺开发生产,手工艺区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特色区域9个,分别是:郯城、临沭“中国杞柳之乡”、临沭“中国柳编之都”、莱州“中国草艺品之都”、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夏津“中国工艺品之乡”、武城“中国民族毯业城”、潍坊“中国风筝之都”、嘉祥“中国石雕之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目前,莱州草艺品企业已达100多家,产值超过10亿元;临沭柳编企业145家,其中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86家,规模以上企业55家,产值达到16亿元;郯城柳编企业2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67家,产值达到14.7亿元;夏津工艺美术企业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30家,加工网点6000多个,从业人员近6万人,产值10亿元;嘉祥石雕企业126家,从业近2万人,产值达到近4亿元。临沭柳编等部分区域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产业组织形式。手工艺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帮助农民致富创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市返乡农民工就业,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各地在推进农村手工艺产业化进程中,注重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实现了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一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临沭、郯城运用传统柳编技艺,创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工艺品,实现了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的转变,每年创新产品花色上万个。二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装备相结合。武城神龙集团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地毯设备,结合中国传统图案、传统风格生产传统产品,后序处理完全按照传统工序进行,在表现中国地毯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效率提高上千倍。同时,以机织保手工,筹资3000余万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毯博物馆。三是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博兴县在传统柳、蒲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纸、纸绳、纸带、塑料打包带等材料,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四是手工艺品生产与旅游相结合。郯城红花乡的中国结、潍坊杨家埠风筝、年画、高密“三绝”、东昌府刻葫芦等,依托旅游产品市场,得到较好发展。

(四)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了农村手工艺发展

从调研情况看,凡是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区域,均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生产要素和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如生产用地、原材料种植、财政信贷、税费减免、人才吸引和奖励等等。武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民营企业园区化、园区城镇一体化、乡镇经济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并确立多方面的奖励优惠政策。二是政策引导和奖励措施。从产业园区建设、公共信息及展示平台建设,以及办节参展、拓展多元化市场、资金补助等方面对企业及艺人加以引导和支持。临沭县政府2007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条柳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今年又出台了《进一步扶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和《临沭县杞柳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政策、资金、产业发展环境、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柳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拟投资1600万元建设柳编工艺品商务网站,投资3740万元建设的临沭县会展中心(中国柳编文化展览馆)在今年8月份投入使用。县政府支持鼓励柳编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对统一组织参加国内综合商品展会的奖励3000元,对参加境外展会的摊位费给予50%~80%的补贴。三是建立专门的机构,指导规范市场行为。如临沭县政府长期重视柳编产业发展,他们成立了柳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和柳编工艺品协会,制定了章程,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我省部分农村手工艺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其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其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少政策法规保护,发展农村手工艺的措施不够得力

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市出台了工艺美术保护法规,而我省尚未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与我省工艺美术大省地位极不相符。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因为体制问题惠顾不到农村手工艺产业。鼓励人才、技艺传承的政策、传统工艺美术公益类项目财政投入政策长期不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手工艺产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缺少统一规划和扶持措施,部分农村手工艺还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因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濒危失传。在我省70多个农村加工生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有60%以上的品种已经处于生存困难的状态。过去传统手工艺比较发达的50多个县市,多数县市的手工艺已经衰落甚至绝迹。

农村手工艺产品税收制度不合理,企业生产成本和税赋加重。首先,许多手工艺品所需原材料为自然资源或农林产品,由于向农民采购这些原材料时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因而原材料交易应缴纳的流转税自然转移到企业身上。其次,生产过程中,手工费支出占成本的绝大部分,但仍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大部分农村民间手工艺品的生产成本中,手工费所占比重较大,如手工编织一套青州花边台布所用针线成本约200元,但人工编织成本费则高达2400元。另外,多年来工艺美术出口退税一直低于轻纺产品2个以上百分点;国家对秸秆发电、推广沼气既有税收优惠,又有财政补贴,而工艺美术的天然纤维编织品都享受不到,更加影响到农村循环、生态产业的发展。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合理收费问题。例如,柳条种植还要缴纳育林基金。

(二)多头管理,工艺美术行业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难以协调

调查中发现,涉及工艺美术行业管理的部门较多,其中有、文化、宣传、旅游、园林、宗教、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造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例如潍坊市工艺美术由黄金公司管理,风筝由体育局管理,木版年画由文化局管理,由于多部门管理造成草制品、百代丽、手工地毯、花丝首饰等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生存困难。无论是省轻工联社或是省工艺美术协会,涉及行业管理、市场秩序、传统保护、人才技艺传承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形成整体合力,妥善处理有关矛盾,致使盲目竞争、盲目发展。有的地方虽然有多个部门参与,但至今尚没有一个部门对工艺美术行业和农村手工艺的科学发展进行全方位系统管理,影响了轻工振兴规划和省政府《关于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例如这次全省手工艺产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共发放49个重点县区,竟无一县区反馈情况。

(三)手工艺人才匮乏,从艺人员青黄不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一是农村手工艺产业缺少专业设计人员。院校毕业生因为企业待遇低而不愿到企业就业。我省每年高等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约有2000名,真正到企业的可以忽略不计。到县以下中、小型农村企业的更几乎为零。二是由于工艺美术大师待遇低,高级技术人员出现断层。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年轻人中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得大师真传并能出成果的年轻艺人更少。三是大专院校无手工艺对口专业设置,影响了手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致使手工技艺后继无人,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

(四)缺少国内外展销、信息宣传、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品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知名度和市场。由于缺少必要的宣传窗口、展销平台,部分传统手工艺“养在深闺无人识”,无法体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我省工艺美术产品难以产生市场效益。不仅如此,部分产品因为宣传推介不利、市场沟通不畅而没有继承和发展下来。目前,已经有10个省市建立了工艺美术馆,形成了展览、销售、收藏平台,而我省尚无建立工艺美术馆的计划。我省农村手工艺品外销比例较高,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这些外销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积极开拓内销市场是这类外贸企业的发展出路,但从外销转内销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品牌的培育和市场的开拓,企业市场转型呼唤展览平台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手工艺产业化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市场经济中属于弱势群体,但却担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和使命,我省农村手工艺发展有喜有忧,产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保护传承我省农村手艺并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政府需要投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一)加强立法,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村手工艺产业健康发展

工艺美术品集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属性,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给工艺美术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工艺美术重点省市,相继出台了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扶持政策,而我省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依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尽快出台《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并在保护办法中加入农村手工艺保护条款,依法保护、生产传统工艺美术产品。

对农村手工艺产业实行政策扶持。一是税收政策。调整涉及农村手工加工传统品种的不合理增值税政策,建立反映及时的出口退税政策,实行绿色环保和农村手工艺鼓励政策,对大师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二是人才、技艺传承鼓励政策。明确技艺传承的鼓励政策,在传承人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三是传统工艺美术公益类项目财政投入政策。目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展览、展示、交易、收藏设施与文化、文物、艺术设施极不匹配。应该明确传统工艺美术公益类项目财政投入政策。由国家和地方配合,由各级财政支持,建立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文化展示、艺术表演大体相称的省、地级工艺美术展览、收藏、表演场所。四是设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金(资金)。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虽然处于经济领域,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项目或文化产业的开发。五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鼓励大师多出作品,传承技艺,出台优惠政策。因此,政府在财政上应给予主导支持,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设立一定数额的专项保护基金(资金),确保其工作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国重点工艺美术省市,已有12个省市设立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金(资金),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发挥协会作用,搞好协调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轻工联社职能作用,解决好工艺美术行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积极推动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二是尽快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逐步建立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体系,健全行业协会职能,解决行业协会缺乏政策、资金、组织手段和与政府沟通、协调能力的问题。三是发挥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三)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加大行业人才培训力度

农村手工艺品凝聚着艺人的心血,饱受历史洗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的湮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一是要加快山东轻联网站和工艺美术网站建设,搞好省、市、县信息联网,强化网站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扩大信息交流和宣传。二是举办工艺美术专家讲座,搞好专业人才培训,争取省劳动厅、总工会支持,在行业内开展技能比赛,评选技艺专业人才,提高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技艺水平和社会地位。

(四)搭建专业销售展示平台,举办农村手工艺现场会和展销会,推广并促进全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发展

为了在全省农村手工艺产区推进产业化发展,建议在临沭县召开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促进现场会,以现场会为契机,推动全省农村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在举办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促进现场会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举办首届山东省农村手工艺品展销会暨第一届山东家居&精致生活用品大型展销会,创办品牌展会。通过展销会,一方面宣传并提升山东绚丽多彩的农村手工艺品,另一方面帮助身处市场困境的手工艺企业提振信心并探索多元化内销渠道,挖掘内销市场。建议将该展销会长期举办下去,为农村手工艺品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展销展示平台。

我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希望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全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为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