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城镇合作经济信息 >> 正文
张元龙:跳出“国进民退”之争 尝试“国引民进”
发行时间:2010-02-15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中粮收购蒙牛,央企高调入市拍下多块“地王”,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危机,一系列“国进民退”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在有些人眼中被视作是一种改革的“倒退”;而亦有一些人则认为“不必大惊小怪”、仍属市场经济正常现象。

  如何看待“国引民进”?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又该作何选择?除了在“国进”或是“民进”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发展路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元龙认为,与其争论到底是“国进”还是“民进”,不如跳出这个非此即彼的圈子看问题。“国进民退”背后其实是“效率”和“公平”的博弈,“应该是企业谁缴税多就让谁去经营,然后政府再来分配,何必一定非要让国有企业来经营呢?”

  毫无疑问,民营企业的效率是最大化的。我们曾经做过统计,同样一笔投资,民营企业三五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股份制企业需要七八年,外资企业为一十四五年,而即便是经营最好的国有企业一般也要三十年。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效率要比国有企业高出好几倍。

  张元龙认为国企要在国家资产的保值、引导民企进入的领域上体现效率,在利用国有资产保证国民福利和对公共设施投资上体现着公平。这样的国企才称得上真正的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则应该在税收上体现效率,在就业和慈善上体现公平。

  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我们要承认民企就是人民的一分子,是共和国的主人之一。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一员,承担着与政府相同的责任,就是让国家财富与民间财富共同增长的重任。

    一个比较可行的模式是,国有企业应该在当下主动进入到一些目前没人乐意投资的领域,带动相应产业得到发展,在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再遵循谁有效率就交给谁做的原则。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国引民进”。高科技产业首先应当如此尝试。

张元龙:跳出“国进民退”之争 尝试“国引民进”
发行时间:2010-02-15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中粮收购蒙牛,央企高调入市拍下多块“地王”,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危机,一系列“国进民退”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在有些人眼中被视作是一种改革的“倒退”;而亦有一些人则认为“不必大惊小怪”、仍属市场经济正常现象。

  如何看待“国引民进”?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又该作何选择?除了在“国进”或是“民进”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发展路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元龙认为,与其争论到底是“国进”还是“民进”,不如跳出这个非此即彼的圈子看问题。“国进民退”背后其实是“效率”和“公平”的博弈,“应该是企业谁缴税多就让谁去经营,然后政府再来分配,何必一定非要让国有企业来经营呢?”

  毫无疑问,民营企业的效率是最大化的。我们曾经做过统计,同样一笔投资,民营企业三五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股份制企业需要七八年,外资企业为一十四五年,而即便是经营最好的国有企业一般也要三十年。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效率要比国有企业高出好几倍。

  张元龙认为国企要在国家资产的保值、引导民企进入的领域上体现效率,在利用国有资产保证国民福利和对公共设施投资上体现着公平。这样的国企才称得上真正的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则应该在税收上体现效率,在就业和慈善上体现公平。

  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我们要承认民企就是人民的一分子,是共和国的主人之一。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一员,承担着与政府相同的责任,就是让国家财富与民间财富共同增长的重任。

    一个比较可行的模式是,国有企业应该在当下主动进入到一些目前没人乐意投资的领域,带动相应产业得到发展,在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再遵循谁有效率就交给谁做的原则。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国引民进”。高科技产业首先应当如此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