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应对危机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付文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面对危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形势、果断采取行动,实施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趋势。辩证地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或金融危机都会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造成重大影响。为了消除危机的不利影响,有关国家和地区往往会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历次的产业变革,大都是通过新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以及这些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与扩散来实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经济或金融危机促成了世界上主要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危机也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赶超提供了机会,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相对容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从现实情况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冲击,使各国不得不对本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应当说,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缺陷。比如,片面追求GDP增长,发展方式粗放,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对一些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等等。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央出台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不少就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别是高达4万亿的投资计划,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这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契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但要抓住并用好这一重大机遇,必须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为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统筹协调,防范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但在产业结构上却存在趋同性。因此,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考虑地区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各自的比较优势,统筹协调、全面安排,注重防范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把中央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投资投向那些需要优先发展和切实加强的重要行业和部门。
不断完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相关政策的支持。我们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订并不断完善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税收和信贷政策等,以引导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共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一段时期以来,“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以改变。这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一个重点。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各产业部门所面对的国际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产业,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占领未来经济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