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崔蒙蒙 李中华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很好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通过促使农业机械的优质、高效、低耗运转,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对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适应了我国农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作业机械已基本满足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要求。因此,广大农户在农机大户的带领下,通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筹措资金,购买和使用农机,并从发展农机合作社中得到了效益。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利于农业劳动力稳定转移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业劳动力的总体状况是农忙不足,农闲有余。农业机械的发展,有机户在完成自家农业生产后,又可靠机器给无机户作业来赚取更多的收入,但在农村又形成了盲目购置农机的状况,有机农户存在严重的农业机械闲置问题,而无机户却难以得到专业化的机械化作业服务。通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极大地缓解了农忙时劳动力的需求。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保证了农村劳动力稳定的向非农产业转移,过去农民工在农忙时节集体返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
农机成为农民致富和增收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探讨把有机户,特别是农机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以有机户为主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机户有活干、有钱赚,无机户有机用”的新运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节本增效的目标。以花生收获为例,人工收获花生的生产率为0.03bm2/天,每天工资50元/人,每hm2地人工收获成本1500元;而采用花生收获机收获效率为0.13bm2/小时,是人工收获的40倍,每天工作10小时,每天完成1.33hm2地的收获作业,每年的收获期为20天,每hm2地收费450元,一年的总收入为12000元,一年就可赚回机器,除去作业成本,另有可观的收入。
通过发展合作经营,进行集体作业和跨区作业,避免出现大量的农机闲置问题,使机器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使农民的收入扩大化,截至2008年全年农机作业服务总面积达1.79亿亩,同比增长67.3%。平均每个合作社拥有社员37.3人(户),每个合作社服务农户的数量这958.9户。农机合作社社员人均服务收入达1.9万元,比农机户的户均收入高出1.6万元。
(三)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适应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过程中,把各类农机资源进行整合,将优势扩大化,通过组织化进入市场开展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各过程服务,既能克服零散作业服务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又降低了作业成本,使农机户和农民在农机化作业中实现了“双赢”。
二、现阶段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一)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从省市到地区高度重视专业合作社建设,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地位问题,为其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组织形式多样化
一是农机大户带头型。由农机大户牵头,种粮大户、农机手等自愿按股份制原则入社。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如农机局、农机站等,利用其拥有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手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合。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技术、资金、贮藏、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农机户和农户组建。
(三)规范化进程不断加快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各地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是按照“自愿联合、经济参与、共同拥有、民主管理”和“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行组建,以农民自愿互利为前提,即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社员享受章程规定的权利,履行规定的义务。在运营模式上大多实行统一业务联系、统一作业调度、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机具修理、统一收费结算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其产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足
虽然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由少到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已达到16.5万个,其中,经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860个,同比增长77.2%,入社人数近30万人,同比增长31.5%。但是,相对于我国9亿农民来说,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其产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更是微乎其微。
(二)服务领域和范围窄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然而,随着农产品竞争的加剧,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粮食作物的耕、耙、播、收等农田作业环节上,更希望有针对高收入经济作物的农业机械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例如精密播种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与农业机械配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等。
(三)合作社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员主要是由农机手、农民组成,甚至个别是几户农机户联合的松散性组织,缺少具有合作社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特别是在管理效能、信息交流、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满足不了要求。
(四)与规范化要求尚有差距
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许多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
(五)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一些扶持政策难以执行到位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农机工业发展、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信贷、购机补贴等方面,很多地方都未进行有效的政策实施和落实,从而使得农机使用者未能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
四、新时期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
(一)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受服务范围和对象的限制,利润空间窄,比较效益低,先天不具备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更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在管理方面,政府部门应做好自己作为协调者和守夜人的工作,既不能擅自干预使其发展受到制约而过于形式化,又不能对其撒手不管造成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政策方面,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切合本地区实际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配套措施,例如购机补贴、税费减免等。在资金方面,各级政府应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二)积极培养具有专业合作社知识的人才
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前提,加强人才培养是发展农民合作社的首要环节,因此,要加强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要大力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依法办社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维修、操作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合作社的运行质量。要支持农业大专院校和农机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相关专业和课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抓紧编写相关培训教材。如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合作社人才培训的学院。
(三)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规范化建设、服务模式多样化
在外部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农机专业合作社还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能力。一是努力拓展自身获利空间。既要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又要努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强横向联系,实行异地合作,实现跨区域作业,努力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建立农机服务产业链。二是努力打造服务品牌。服务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具特色的品牌,也是生命力所存。注重品牌发展和文化建设,不断健全机制,改善管理,强化服务,打造品牌,营造文化,扩大影响。三是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和要求,促进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进一步研究制订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意见和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探索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必将在当前形势下取得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其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摘自《合作经济》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