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传承和发展武汉优秀传统手工艺
发行时间:2011-04-20
网站编辑:李登祥
来源:研究所

编者按:手工艺在我国源远流长,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作为群众智慧的结晶和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社会财富。手工艺行业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业,手工艺品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手工艺品中的精品,更是一件艺术品。这类具有明显特点的产品,既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保护,又要有所发展。最近,武汉市工业联社会同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合作,就“传承与发展武汉优秀传统手工艺”进行了专题调研。联社与行业协会联手,拓展视阈,促进地方手工艺传承与发展,这是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

传承和发展武汉优秀传统手工艺

李登祥

一、传统手工艺是武汉的重要标志

武汉作为历史底蕴极为丰厚的文化名城,一些具有汉味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曾是武汉市的重要标志,并在武汉形成经济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明清之际即有民间工艺作坊遍及武汉三镇,仅汉口一地建有艺人会馆二百多处。至明末,武汉三镇已有国画字画、汉裱、汉绣、木雕、铜响器、玉石雕刻、金银饰品、象牙浅刻、戏衣戏具、喜花灯彩、雕花剪纸、贴花、手工地毯、草编、竹器、泥塑等16个自然行业,铺坊多达千余户。但自抗日战争之始,战事连年,手工艺人破产歇业,行业一落千丈,有的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对手工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1956年,市政府在手工艺行业授予9人为“老艺人”称号,6人为“艺人”称号,发掘整理“章水泉竹器、蒋在谱剪纸、吴江邮票贴画、汤有益面塑”等传统技艺,有的还汇编出版专集。随后,木刻船、大理石雕、抽纱、塑料花等手工艺产品在武汉有所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手工艺行业曾推出品种1758个,花色8135个,安排就业人员1.8万人。不少产品以其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和精妙绝伦的加工工艺,汇集了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汉绣  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期汉口形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绣花街”,“家家绣花,户户刺绣”,绣出了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齐名的好名声。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分别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名扬海外。上世纪50年代末,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汉绣制品,在北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洪太铜响器  清代早期武汉即有铜锣制作,汉锣与京锣、奉锣、苏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锣”。 “高洪太”是武汉著名的铜响器制作业老字号。1914年汉口长堤街开办了“高洪太铜响器店”。1946年高永运为梅兰芳剧团潜心研制成一种声似虎啸、响而不躁的“虎音锣”,使“高洪太”在业界声望大增。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许多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2007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高洪太铜锣被评为中国工艺百花创作设计奖。

木雕船  湖北木雕船工艺于上世纪20年代源于宜昌,50年代末由龙云华移植武汉,制作的龙船享誉海外。195912月创作了“端午龙舟”、“大柏木鼓船”,在北京陈列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龙从发继承父业创制木雕船,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他的代表作“郑和宝船”、“龙凤舫”等,其精湛技艺令许多国际朋友叹为观止。2007年制作的作品隋代《大型龙舟》,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金奖。2008年,武汉木雕船技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2月龙从发作品《隋代大龙舟》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上世纪六七年代,武汉出现了邹紫光阁毛笔、胡开文香墨等知名品牌。1980年市人大领导率领的赴日考察团,曾选定邹紫光阁毛笔为赠送礼品,博得日本大分市市长的好评。

二、改革开放后武汉传统手工艺面临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曾蜚声中外的优秀传统手工艺面临绝迹和失传的窘境,以至于在市政府的对外交往中,在百姓的礼尚往来中,在到汉旅游客人的购物中,难以找到展示武汉形象的工艺礼品。

(一)现状不容乐观

1、手工艺生产经营的企业情况

目前,全市从事手工艺生产经营的有近百家企业。据对武汉工艺美术行业协会71家单位的调查,截止2009年底,共有从业人员158024人。这些单位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正常生产经营手工艺产品的单位有25户,全年经营收入5063万元,其中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的2户, 100万元至500万元的8户,100万元以下的15户;二是正常经销手工艺产品的单位有21户,全年销售收入1185万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的1户,200万元的1户,80万元的150万元以下的18户;三是原来有一定名气,现在不能正常生产经营手工艺品的单位有25户。

2、手工艺生产经营的行业及产品分布情况

全市从事生产经营手工艺产品的企业,按品种的自然行业来分,主要有:铜响器(抄锣、虎音锣等铜锣系列)、玉雕(绿松石及玉雕系列)、木雕(人物、花鸟及工艺船)、汉绣(戏服、寺庙绣品、宗教绣品等)、国画字画、装裱、金石篆刻、印章刻字、泥塑工艺、纸花工艺、金银饰品等。其中,具有汉味特色的木雕船、绿松石玉雕处于停产状态,汉绣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3、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的近况

1987年以来,湖北省共评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3人,其中武汉市有25人。至2008年,湖北省评出工艺美术名人37人,武汉市有12人。武汉市共有37人荣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目前健在的有33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手工艺行业活力增强,一度发展较好。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从事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的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今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已经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技艺绝迹、失传的境地。

1、企业发展空间狭小

全市原有的传统手工艺企业大都是国有、集体企业,近些年来通过改制纷纷转为非公有企业。这些企业转制以后,采取租赁场地的方式经营,规模小,资金少,发展受到制约。如原市特艺珠宝公司生产经营湖北绿松石雕,在全国颇有影响。 2002年该企业采取整体出售的方式转制后,由原企业少数管理人员,在武汉金银制品厂内租赁厂房组织生产,因经营困难,于2008年停产。

2、从业艺人大量流失,优秀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改革开放以来,手工艺行业的大量中青年技术人才被外地企业高薪聘走,留下的老师傅待遇较低,造成一些民间工艺大师依然住在破旧的房子里艰难度日。有的工艺大师看不起病,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如武汉邢氏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目前除了吸收原“高洪太”制锣技师队伍,得以传承发展外,其它手工艺企业相继停产或转产,大量工艺技师纷纷到全国各地工艺行业另谋职业,全市从业艺人锐减到不足千人。

目前,武汉市健在的仅有1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5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2名工艺美术名人,平均年龄达62岁。湖北木雕工艺船传承人龙从发大师已72岁。汉绣传人任本荣也80多岁了。许多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和高级技艺人才年事已高或去世,由于没有及时搜集、保留、挖掘技艺资料,蒋再谱剪纸、吴江邮票贴画等已经失传。

3、缺乏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政策和措施

现行政策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特性缺乏应有的保护,只强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生自灭,忽视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政府和社会责任。

一是由于工艺品具有原料成本小(10%以内)、工艺成本大的特点,现行税制将传统工艺品的增值税率列入二类按17%征收,加重了企业负担。

二是有些手工艺可以实现产业化,如金银饰品工艺、雕刻工艺、书画及装裱等;有的因为应用范围小、文化价值却很高,没有政府的扶持就难以生存,如汉绣、木雕工艺船、绿松石雕等手工技艺,已到了后继乏人的境地。

三是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后,一些地方出台了本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湖北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和武汉市的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还在制定中。

四是手工艺行业管理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专业协会的作用存在弱化的趋势,需要政府明确部门指导,强化职能,充实力量,加强建设。

三、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要大力扶持优势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发展。

1、巩固和发展新金牌首饰的中国名牌地位。武汉新世界珠宝金号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戒指、耳环、项链、手镯、手链、吊坠、金条等30000余款式,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金牌首饰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名牌”产品。建议支持该企业多渠道融资,积极在中部地区增加品牌专营店(柜),保持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巩固和扩大新金牌首饰的品牌影响力。

2、做大做强高洪太锣。武汉“高洪太”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抄锣制造业基地。武汉邢氏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将原“高洪太”的制作班底尽收旗下,2007年以来实现年均150万美元的外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门类不足均和缺乏自主支配的外销渠道。建议支持企业整合高洪太品牌,扩大武汉铜锣的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同时,采取激励方式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好、做强、做大高洪太铜锣。

3、推进泥塑产业的振兴与发展。黄陂区李集镇泡桐店曾是泥塑之乡。黄陂木兰山菩萨和武汉归元寺五百罗汉皆为泡桐泥塑中的杰作,距今已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泥塑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在以泥造型的基础上,用膏料、水泥、玻璃钢、金属材料为原料的雕塑品在市场上涌现。据统计,武汉市已有数十家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的企业,年销售额有近4000万元。但武汉泥塑产业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品牌优势不突出;二是缺乏集群效应。2007年黄陂李集镇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有推进泥塑产业振兴与发展的基础,建议给予积极支持。

二是鼓励恢复传统手工艺产品,促进具有汉味特色的工艺礼品和旅游工艺品的发展。

大力发展具有湖北独特资源优势特色的绿松石雕和木雕船。应引导和鼓励企业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和技术,同时给予扶持政策和贷款支持,促进其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丰富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使具有武汉特色的绿松石雕、木雕船能够传承和发展。

充分利用武汉城市经济圈区域优势,整合传统手工艺资源。开发历史上有名的手工绣花一条街,即毗邻汉正街的统一街,吸引各地工匠、名人、工艺大师、民间艺人来此创业,开办大师工作室、工匠作坊、艺术画廊、手工艺品商铺等,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协会具体指导,探索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主体的投融资路子,逐步成为展示武汉市手工艺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牌的窗口和平台。 

1、加强对重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着力推进手工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建议借鉴《杭州市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财政资助管理办法》,挖掘和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制定抢救珍稀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品种目录。对于目录内传承人年事已高,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要迅速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用文字、声像等记录形式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存。

发展传统优势手工业,必须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使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有人。武汉二轻工业学校是全国重点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有条件建设成全市工艺美术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开办汉绣、木雕、玉雕等工艺美术专业。建议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受聘到校传授技艺,为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对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政府要把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手工艺,作为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建设特色城市一项大事来抓,把它纳入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中去抓好,列为重点保护、重点扶持的项目。要建立和完善传统手工艺行业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制定促进武汉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有关政策,明确政府部门职能,争取得到财政专项支持,每年评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政府收藏。要发挥武汉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行政府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定期评定武汉市手工艺名人、工艺大师、行业大工匠,评定地方手工艺品,宣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品牌,进一步发挥工艺美术馆、博物馆等展览展示平台的引导作用,促进武汉市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工业合作联社)

传承和发展武汉优秀传统手工艺
发行时间:2011-04-20
网站编辑:李登祥
  
来源:研究所

编者按:手工艺在我国源远流长,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作为群众智慧的结晶和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社会财富。手工艺行业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业,手工艺品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手工艺品中的精品,更是一件艺术品。这类具有明显特点的产品,既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保护,又要有所发展。最近,武汉市工业联社会同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合作,就“传承与发展武汉优秀传统手工艺”进行了专题调研。联社与行业协会联手,拓展视阈,促进地方手工艺传承与发展,这是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

传承和发展武汉优秀传统手工艺

李登祥

一、传统手工艺是武汉的重要标志

武汉作为历史底蕴极为丰厚的文化名城,一些具有汉味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曾是武汉市的重要标志,并在武汉形成经济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明清之际即有民间工艺作坊遍及武汉三镇,仅汉口一地建有艺人会馆二百多处。至明末,武汉三镇已有国画字画、汉裱、汉绣、木雕、铜响器、玉石雕刻、金银饰品、象牙浅刻、戏衣戏具、喜花灯彩、雕花剪纸、贴花、手工地毯、草编、竹器、泥塑等16个自然行业,铺坊多达千余户。但自抗日战争之始,战事连年,手工艺人破产歇业,行业一落千丈,有的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对手工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1956年,市政府在手工艺行业授予9人为“老艺人”称号,6人为“艺人”称号,发掘整理“章水泉竹器、蒋在谱剪纸、吴江邮票贴画、汤有益面塑”等传统技艺,有的还汇编出版专集。随后,木刻船、大理石雕、抽纱、塑料花等手工艺产品在武汉有所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手工艺行业曾推出品种1758个,花色8135个,安排就业人员1.8万人。不少产品以其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和精妙绝伦的加工工艺,汇集了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汉绣  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期汉口形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绣花街”,“家家绣花,户户刺绣”,绣出了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齐名的好名声。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分别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名扬海外。上世纪50年代末,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汉绣制品,在北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洪太铜响器  清代早期武汉即有铜锣制作,汉锣与京锣、奉锣、苏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锣”。 “高洪太”是武汉著名的铜响器制作业老字号。1914年汉口长堤街开办了“高洪太铜响器店”。1946年高永运为梅兰芳剧团潜心研制成一种声似虎啸、响而不躁的“虎音锣”,使“高洪太”在业界声望大增。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许多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2007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高洪太铜锣被评为中国工艺百花创作设计奖。

木雕船  湖北木雕船工艺于上世纪20年代源于宜昌,50年代末由龙云华移植武汉,制作的龙船享誉海外。195912月创作了“端午龙舟”、“大柏木鼓船”,在北京陈列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龙从发继承父业创制木雕船,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他的代表作“郑和宝船”、“龙凤舫”等,其精湛技艺令许多国际朋友叹为观止。2007年制作的作品隋代《大型龙舟》,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金奖。2008年,武汉木雕船技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2月龙从发作品《隋代大龙舟》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上世纪六七年代,武汉出现了邹紫光阁毛笔、胡开文香墨等知名品牌。1980年市人大领导率领的赴日考察团,曾选定邹紫光阁毛笔为赠送礼品,博得日本大分市市长的好评。

二、改革开放后武汉传统手工艺面临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曾蜚声中外的优秀传统手工艺面临绝迹和失传的窘境,以至于在市政府的对外交往中,在百姓的礼尚往来中,在到汉旅游客人的购物中,难以找到展示武汉形象的工艺礼品。

(一)现状不容乐观

1、手工艺生产经营的企业情况

目前,全市从事手工艺生产经营的有近百家企业。据对武汉工艺美术行业协会71家单位的调查,截止2009年底,共有从业人员158024人。这些单位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正常生产经营手工艺产品的单位有25户,全年经营收入5063万元,其中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的2户, 100万元至500万元的8户,100万元以下的15户;二是正常经销手工艺产品的单位有21户,全年销售收入1185万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的1户,200万元的1户,80万元的150万元以下的18户;三是原来有一定名气,现在不能正常生产经营手工艺品的单位有25户。

2、手工艺生产经营的行业及产品分布情况

全市从事生产经营手工艺产品的企业,按品种的自然行业来分,主要有:铜响器(抄锣、虎音锣等铜锣系列)、玉雕(绿松石及玉雕系列)、木雕(人物、花鸟及工艺船)、汉绣(戏服、寺庙绣品、宗教绣品等)、国画字画、装裱、金石篆刻、印章刻字、泥塑工艺、纸花工艺、金银饰品等。其中,具有汉味特色的木雕船、绿松石玉雕处于停产状态,汉绣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3、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的近况

1987年以来,湖北省共评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3人,其中武汉市有25人。至2008年,湖北省评出工艺美术名人37人,武汉市有12人。武汉市共有37人荣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目前健在的有33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手工艺行业活力增强,一度发展较好。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从事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的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今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已经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技艺绝迹、失传的境地。

1、企业发展空间狭小

全市原有的传统手工艺企业大都是国有、集体企业,近些年来通过改制纷纷转为非公有企业。这些企业转制以后,采取租赁场地的方式经营,规模小,资金少,发展受到制约。如原市特艺珠宝公司生产经营湖北绿松石雕,在全国颇有影响。 2002年该企业采取整体出售的方式转制后,由原企业少数管理人员,在武汉金银制品厂内租赁厂房组织生产,因经营困难,于2008年停产。

2、从业艺人大量流失,优秀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改革开放以来,手工艺行业的大量中青年技术人才被外地企业高薪聘走,留下的老师傅待遇较低,造成一些民间工艺大师依然住在破旧的房子里艰难度日。有的工艺大师看不起病,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如武汉邢氏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目前除了吸收原“高洪太”制锣技师队伍,得以传承发展外,其它手工艺企业相继停产或转产,大量工艺技师纷纷到全国各地工艺行业另谋职业,全市从业艺人锐减到不足千人。

目前,武汉市健在的仅有1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5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2名工艺美术名人,平均年龄达62岁。湖北木雕工艺船传承人龙从发大师已72岁。汉绣传人任本荣也80多岁了。许多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和高级技艺人才年事已高或去世,由于没有及时搜集、保留、挖掘技艺资料,蒋再谱剪纸、吴江邮票贴画等已经失传。

3、缺乏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政策和措施

现行政策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特性缺乏应有的保护,只强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生自灭,忽视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政府和社会责任。

一是由于工艺品具有原料成本小(10%以内)、工艺成本大的特点,现行税制将传统工艺品的增值税率列入二类按17%征收,加重了企业负担。

二是有些手工艺可以实现产业化,如金银饰品工艺、雕刻工艺、书画及装裱等;有的因为应用范围小、文化价值却很高,没有政府的扶持就难以生存,如汉绣、木雕工艺船、绿松石雕等手工技艺,已到了后继乏人的境地。

三是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后,一些地方出台了本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湖北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和武汉市的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还在制定中。

四是手工艺行业管理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专业协会的作用存在弱化的趋势,需要政府明确部门指导,强化职能,充实力量,加强建设。

三、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要大力扶持优势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发展。

1、巩固和发展新金牌首饰的中国名牌地位。武汉新世界珠宝金号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戒指、耳环、项链、手镯、手链、吊坠、金条等30000余款式,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金牌首饰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名牌”产品。建议支持该企业多渠道融资,积极在中部地区增加品牌专营店(柜),保持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巩固和扩大新金牌首饰的品牌影响力。

2、做大做强高洪太锣。武汉“高洪太”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抄锣制造业基地。武汉邢氏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将原“高洪太”的制作班底尽收旗下,2007年以来实现年均150万美元的外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门类不足均和缺乏自主支配的外销渠道。建议支持企业整合高洪太品牌,扩大武汉铜锣的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同时,采取激励方式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好、做强、做大高洪太铜锣。

3、推进泥塑产业的振兴与发展。黄陂区李集镇泡桐店曾是泥塑之乡。黄陂木兰山菩萨和武汉归元寺五百罗汉皆为泡桐泥塑中的杰作,距今已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泥塑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在以泥造型的基础上,用膏料、水泥、玻璃钢、金属材料为原料的雕塑品在市场上涌现。据统计,武汉市已有数十家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的企业,年销售额有近4000万元。但武汉泥塑产业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品牌优势不突出;二是缺乏集群效应。2007年黄陂李集镇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有推进泥塑产业振兴与发展的基础,建议给予积极支持。

二是鼓励恢复传统手工艺产品,促进具有汉味特色的工艺礼品和旅游工艺品的发展。

大力发展具有湖北独特资源优势特色的绿松石雕和木雕船。应引导和鼓励企业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和技术,同时给予扶持政策和贷款支持,促进其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丰富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使具有武汉特色的绿松石雕、木雕船能够传承和发展。

充分利用武汉城市经济圈区域优势,整合传统手工艺资源。开发历史上有名的手工绣花一条街,即毗邻汉正街的统一街,吸引各地工匠、名人、工艺大师、民间艺人来此创业,开办大师工作室、工匠作坊、艺术画廊、手工艺品商铺等,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协会具体指导,探索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主体的投融资路子,逐步成为展示武汉市手工艺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牌的窗口和平台。 

1、加强对重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着力推进手工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建议借鉴《杭州市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财政资助管理办法》,挖掘和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制定抢救珍稀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品种目录。对于目录内传承人年事已高,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要迅速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用文字、声像等记录形式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存。

发展传统优势手工业,必须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使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有人。武汉二轻工业学校是全国重点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有条件建设成全市工艺美术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开办汉绣、木雕、玉雕等工艺美术专业。建议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受聘到校传授技艺,为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对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政府要把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手工艺,作为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建设特色城市一项大事来抓,把它纳入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中去抓好,列为重点保护、重点扶持的项目。要建立和完善传统手工艺行业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制定促进武汉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有关政策,明确政府部门职能,争取得到财政专项支持,每年评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政府收藏。要发挥武汉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行政府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定期评定武汉市手工艺名人、工艺大师、行业大工匠,评定地方手工艺品,宣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品牌,进一步发挥工艺美术馆、博物馆等展览展示平台的引导作用,促进武汉市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工业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