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撰文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提升应从着力完善市场体系、机构体系、产品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四个维度入手,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尽快弥补在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服务功能及金融法治环境等方面的短板与缺陷,不断增强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在当前国际金融风险不断增大,稳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创新引领功能,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金融规则,加大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探索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加快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及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孙立行建议,第一,以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为抓手,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推动建设自贸区离岸国债市场,满足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安全资产需求,提升央行离岸流动性调控能力。加快推动再保险“国际板”建设,促进内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及其交易制度、规则的衔接。优先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的优质企业证券在自贸试验区上市交易,开展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租赁资产、贸易融资资产等跨境转让交易。适时推出国债期权与外汇期货业务试点,丰富金融资产风险管理工具,吸引更多国际机构和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第二,培育和吸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服务商,提高总部型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集聚度。支持本土金融机构参与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业务,吸引高能级国际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培育高端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国际金融治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国际组织、机构落户上海,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合作。建设离岸数据平台,开展跨境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加快抢占数字金融全球制高点。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有效路径,研究支持境外企业参与建设碳期货、碳期权市场,构建全球最大的碳金融交易市场。第三,扩大“上海价格”“上海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建设金融国际标准制定高地。扩大“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的全球应用。建立“上海清算标准”,发布相关国际清算行业标准,推动境内外相关清算标准高效对接。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扩大能源、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支持能力。第四,推动金融法治国际化,形成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制度创新体系。加快制定引领区金融高水平开放条例,不断完善金融法律环境和监管体系,提升金融司法和执法国际化水平。创新在金融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有效监管方式,进一步提高牌照监管、监管透明度、监管标准、监管协调等方面的监管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判例体系”和解决金融纠纷的“上海规则”。第五,加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跨境资本自由流动,提升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增强跨部门监管的协调性。强化数据驱动型监管,提高智慧监管水平,构建安全开放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