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农协、乡村基建、市民下乡和一村一品,作为主要驱动因素,堪称撑起日本乡村振兴的“四大金刚”。
一、日本农协是乡村振兴的主导者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成立于1947年,是以农户合作、联合、经营与管理为主要功能的互助经济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机构,鼎盛时期约有99%的农户加入农协。日本农协全面参与着日本农村经济的各方面,包括农业生产、销售、金融、文化产业和衍生服务业等领域,是日本乡村社会与农业领域的绝对主导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进者。这种半官半民的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功能。
1.农业推广。农业推广,也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帮助农民,尤其是难以获得技术指导的小农户获得必要的技术知识,从而通过普及更加先进的科技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业安全。农协的农推事业被称为营农指导,是指针对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土地利用等方面开展的指导工作,目的是提高农户的生产力。日本农协在全国拥有15700名营农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户推广与指导技术,对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2.农业金融。日本农协在金融领域为会员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包括信贷、保险、融资等,是小农户发生资金短缺时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甚至这种金融服务将农产品的销售、采买乃至农民的寿险、婚丧嫁娶等全都纳入其中。在农协的金融垄断下,农户的生产与生活高度捆绑农协金融体系。虽然农协通过金融以及交易的方式垄断了农户的大量闲散资金,但其存款利率通常略高于私人银行,且发放的贷款也非常优惠,小农户们可以极低的利息融资,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业服务业。一是农家委托。随着劳动力短缺或者经营扩大等问题,农协也受理农业委托的业务。农协参与委托业务,客观上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生产效益的提升。二是农村流通。农协的另一功能是对会员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所需农机农具统一采买。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农协还建立加工厂、包装厂、物流中心、冷库,甚至直插终端,建立了批发市场、超市、直卖店等体系。三是品牌农业。为了提升农业附加值,善于建立和经营农业品牌,农协通过高标准的质量认证,以及品牌符号的推广与宣传,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价值。虽然农协对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缺乏政府的管制,已经成为日本政坛影响力巨大的“农林派”,手握全日本农户的选票与影响力,政府的改革难以推进。更重要的是,这种垄断力直接成为推高日本食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农协的议价体系在农户与市场之间赚取大量剪刀差,“农林派”也影响着日本始终采取高额关税壁垒保护自身农产品市场的国家决策,导致国内、尤其是城市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在农协金融资金大量用于房地产、娱乐、股市牟取暴利的情况下,日本乡村的弃耕现象也越来越重。
二、乡村基建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工程
日本“新农村建设”的设想,是振兴农村地区的一个重要政策,中央政府使用强力金融政策工具,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补贴,甚至是直接投资,集中在道路、电力等基础领域。
1.工业化刺激日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走向精修。1950-1960年代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务工,造成了劳动力紧缺、农民收入低等城乡差距矛盾持续扩大。为了改善城乡差距,日本开展了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全面提高自来水与排水管道网络建设、推进高速公路连接农村与山区、建立专门机构修建防灾与水利设施,甚至推广、翻新与改建农村民居。在环境方面,大力推进资源循环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伴随着经济高速成长与工业化进程,乡村成为了焕然一新的魅力土地。
2.深入各地的铁路系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日本的铁路系统不仅密布于大城市,更是深入了山区乡野之中,联通起了全国的每个角落。战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铁路系统大多改为通勤性质,成为了游客深入乡村、小镇等具体景点的最便捷交通工具,相较于汽车来说,铁路受众面更大,更易带来大批客流。
3.乡村宽带与网络的普及建设,也为先进农业机械以及农业信息数据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条件,这种软基建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市民下乡是实现城乡互动、撬动振兴的有效途径
基础设施与风貌实现城乡等值之后,最大的改变则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更深度的接纳,随即带来的是延续至今的“市民下乡”潮。市民下乡,是乡村摆脱单一农业收入,最大化兑现生态资源、基础设施投资的价值,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从而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1.农村土地流转。日本通过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制度的出台,逐渐放开了专业农户以及规模经营者对农地的经营权。这一方面带来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规模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大量城市资金反哺乡村。同时,大量小农户出租土地经营权后可以有余力开展副业,这种农民兼业的可能性逐渐为进一步的城乡联动提供了人力基础。
2.加强城乡联动。日本政府意识到城乡加强联动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最典型的是于2002年设置的“都市·农山渔村共生·交流项目组”,这个项目主要聚焦生态旅游、农林渔业体验、活动的开展等各种都市与乡村的交流机会创造,以及相关场地空间的整备。把城里人往农村引,旅游是最佳途径,观光农业就此应运而生,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工业化后期城市居民对自然的向往,也能让有余力兼业的农民大量投身于“为下乡市民提供服务”的相关工作中,由于收入大幅高于传统农业,因此成为农民提高收入的利器。
3.滞在型休闲活动。为了更多的吸引市民消费,交流项目还明确提出了发展“滞在型休闲活动”。所谓滞在,就是“留下、住下”的意思。最能体现“滞在”功能的,莫过于遍布日本乡村的温泉设施与市民农园。其中,市民农园即农家将少量的土地出租给市民业余耕种,收取一些土地利用费的经营方式。市民既可体验农耕,也可以带孩子学习农业知识,修养身心。这种回归自然的惬意生活深受市民喜爱,甚至有些市民农园成规模的搭建了小型房舍,房后是出租的小块土地,常年租给某个城市家庭使用,农协还会派技术人员指导。
四、一村一品是解决城乡互动问题的路径措施
一村一品是多年来传播甚广的日本乡村振兴理念。市民下乡潮开启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具体手段和工具。事实上,一村一品与通常的“每个村都有一个优势农产品”的含义有所不同,其原本含义更加宽泛和开放。1979年,时任大分县知事的平松守彦首次提出了一村一品的理念,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炮打响了县内的大山町(梅子与栗子农特产)和汤布院温泉这两大品牌,引起了轰动。此后日本全国各地纷纷来大分县考察相关经验,从此一村一品运动在日本全面铺开,逐渐发展成为“遍地拳头农特产品”的局面。然而平松守彦后来在他的著作《技术密集城市探索》中,详细地阐述了他所构想的一村一品的“全貌”:第一个目标,吸引人口。一村一品运动的目标,是地区上的广度与地方的结合。某名牌产品即使成了特产,光这一点还不能成为一村一品,重要的是要成为各地振兴和改变人口过疏的对策,促进人们定居下来。第二个目标,提升技术。一村一品要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不能依靠单纯的特产,要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产品就要磨练技术,否则就赶不上日益国际化的经济潮流。第三个目标,培养人才。培养向世界新技术进行挑战、具有进取精神的人才,这也是一村一品运动的最终目的。以上,可以概括为引人、强技、育人的三大目标,这对一村一品的真正实践方向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经历40余年的发展,在这三大目标的指导下,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各种类型的乡村振兴新花样。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一定能发展起来。乡村振兴要想有真正的成果,必须要寻求重点突破和重点投入,让一批乡村率先振兴,从而带动其他乡村。其实本质都是通过内生式的发展,实现更深度的城乡联动。
那些被投入相对少的、非重点突破的乡村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当然不是,事在人为。关键有两种途径:途径一,六次产业化,把东西卖到城里去。最常见的就是农特产品加工的方式。其逻辑就是培养本地的优势农产品,一方面将其品牌化、高端化,另一方面通过工业深加工方式,六次产业化,创造更多附加值。如将柚子打造为知名品牌的马路村,凭借将柚子进行全方位深加工,打造了原味果汁、化妆品、籽油医学应用研究、柚子料理、柚子浴等诸多爆款级产品,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每年近两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对于一个只有800多人口的小村来说已是巨款。途径二,营造特殊环境,把城里人引进来。偏居一隅、缺乏特长的乡村地带,通过大型艺术节的策展活动,将众多艺术品装置因地制宜地布设在乡村的任意地点,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着本土的传统人文,这种环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办好的难度也同样巨大。因为这需要专业团队与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再加上与本地乡村的充分交融沟通。此外,靠本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优势,打造一种本地特有的生活环境体验,也是一种一村一品,同样可以把城里人引进来。如靠优质的星空资源与观赏条件吸引人气的美星町,靠本地特色的传统生活情调,也是一种一村一品;如靠渔村生活和“舟屋”特色传统民居而吸粉无数的伊根渔村。如果没有以上那些现成的好资源,那么没有环境硬造环境,也是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