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加强资金管理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行时间:2023-02-15
网站编辑:张秋虾
来源:《现代营销》

我国国有企业规模逐渐增大,资金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在资金管理中选择适合的资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国有企业的优势,在资金管理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与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对目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进行优化与完善。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怎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国有企业资金利用率,将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是目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人员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资金是促进企业稳定运营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产品销售量,必须在销售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快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销售能力与技术水平。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必须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对资金活动进行规范与约束,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财务部门还必须针对资金进行统筹规划,从而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与销售规模,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2.有效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有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资金主要有财政拨款与企业自筹两种来源,而国家财政拨款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加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有助于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对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为国有企业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保障资金安全是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提高企业资金安全性,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是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意识不强。很多国有企业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企业内部欠缺合理的资金管理理念,管理人员也并未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管理理念也没有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企业员工对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并不了解。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多,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安排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工作,但其他部门人员的配合度不高,导致资金管理环境不佳,影响了资金管理效果。

2.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从实际情况分析,国有企业存在资金安全性较低的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在内部运营管理中欠缺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决策精准性不足,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金融投资风险。二是企业监督管理体系中管理目标不够明确,资金规划与约束不够科学合理,甚至存在盲目投资现象,导致资金漏洞等问题的出现。三是全面控制范围不具体,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重视对预算内资金余额的管控,忽视对预算外的资金控制。四是企业内部审批流程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导致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活动的市场活性受到影响。

3.资金预算管理欠缺。很多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欠缺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导致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对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欠缺监督管控。在全面预算执行情况的编制过程中,对经营目标的预算执行情况关注,对资金的预算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

4.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政府性投资、证券市场融资以及银行贷款融资。政府性投资受到地方财政资金的限制,可能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证券市场融资的规模较大,融资成本也较低,但限制了资金的具体使用,预期收益很难达到,增加了资金成本,也增加了企业债务风险。如果采用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企业授信额度则直接影响融资额度,如果企业不能在还款期限内实现预期收益,企业也欠缺还款能力,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率,增加企业债务风险。

5.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太高要求,在数据信息收集、统计等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多,一些企业工作人员信息化操作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存在问题。此外很多国有企业并未构建财务资金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等问题,资金信息化管理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

6.监管力度不足。国有企业对政府资金的合理使用与资本流入的监管工作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人员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信息在逐级传播过程中存在造假情况,导致企业信息的准确度不高。资金监管信息系统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导致资金投资管理错误频发。在主营业务的限制扩大与禁止投资方面,由于欠缺完善的投资监督管理机制,资金浪费情况严重,甚至导致管理混乱,对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营带来影响。

三、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优化策略

1.提高企业员工资金管理意识。在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意识的培养,上至管理人员,下到普通员工,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工作在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资金管理中。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与协作,共同完成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对现有的资金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优化,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综合能力,高效开展资金管理工作。对内部晋升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完善,有效激发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资金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对财务内控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对财务内控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进行管理制度的合理制定,确保企业内控机制满足企业运营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内控机制开展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内控制度,对内控机制进行优化与调整,规范企业人员的工作行为。制定会计核算机制、资产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等,定期开展管理培训工作,帮助企业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将企业内控制度深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3.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明确资金预算编制范围,设计合理的预算编制流程。在编制资金用款计划时,利用“三重一大”审批程序来开展大额资金支出审批工作,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在设定指标时明确执行流程,深入分析预算与实际之间产生差额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完成预算指标设计后,不随意更改,如需调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再进行修订。在年终考核中,将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加入考核范围中,采取绩效考核挂钩机制,为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提供保障。

4.开拓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必须拓宽,只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才能更好地降低融资成本,有效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减少债务风险。对此,应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将降低融资成本作为核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配比合适的融资方案。同时,应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企业获得预期收益提供保障,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债务风险。

5.搭建信息化管控平台。将业务流程作为建设主线,将财务管控作为工作核心,构建信息化管控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营监管体系,并将财务核算、预算管理、薪酬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内容融入其中,有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全面开展资金管理活动,将资金管理与业务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业财融合一体化发展。在管控信息系统中加强对资金管理模块的建设、开发与应用,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开发实时查询与资金信息监控等功能,做好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确保信息管控平台高效运行,准确预测与分析资金管理效果,如果发现资金管理风险,能够及时预警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6.制定合理的资金监督体系。设计合理的资金预算管理计划,对企业年度资金预算进行合理规划。对内控管理更加重视,针对重大的投融资项目,应严格按照集体决策审批流程开展相关工作。针对资金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积极建设资金使用风险管理体系,对资金使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与预测,形成完善的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管控机制。设置相对独立权威的内审机构,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与管理,实时跟踪与监督企业资金流向、企业财务状况等。

四、结语

    如何开展资金管理工作才能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率,是众多国有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关系着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营与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深刻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深入分析目前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强化企业人员资金管理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搭建信息化管控平台等措施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水平,高效利用国有企业资金,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资金管理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行时间:2023-02-15
网站编辑:张秋虾
  
来源:《现代营销》

我国国有企业规模逐渐增大,资金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在资金管理中选择适合的资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国有企业的优势,在资金管理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与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对目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进行优化与完善。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怎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国有企业资金利用率,将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是目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人员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资金是促进企业稳定运营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产品销售量,必须在销售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快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销售能力与技术水平。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必须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对资金活动进行规范与约束,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财务部门还必须针对资金进行统筹规划,从而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与销售规模,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2.有效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有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资金主要有财政拨款与企业自筹两种来源,而国家财政拨款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加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有助于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对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为国有企业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保障资金安全是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提高企业资金安全性,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是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意识不强。很多国有企业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企业内部欠缺合理的资金管理理念,管理人员也并未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管理理念也没有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企业员工对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并不了解。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多,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安排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工作,但其他部门人员的配合度不高,导致资金管理环境不佳,影响了资金管理效果。

2.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从实际情况分析,国有企业存在资金安全性较低的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在内部运营管理中欠缺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决策精准性不足,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金融投资风险。二是企业监督管理体系中管理目标不够明确,资金规划与约束不够科学合理,甚至存在盲目投资现象,导致资金漏洞等问题的出现。三是全面控制范围不具体,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重视对预算内资金余额的管控,忽视对预算外的资金控制。四是企业内部审批流程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导致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活动的市场活性受到影响。

3.资金预算管理欠缺。很多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欠缺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导致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对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欠缺监督管控。在全面预算执行情况的编制过程中,对经营目标的预算执行情况关注,对资金的预算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

4.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政府性投资、证券市场融资以及银行贷款融资。政府性投资受到地方财政资金的限制,可能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证券市场融资的规模较大,融资成本也较低,但限制了资金的具体使用,预期收益很难达到,增加了资金成本,也增加了企业债务风险。如果采用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企业授信额度则直接影响融资额度,如果企业不能在还款期限内实现预期收益,企业也欠缺还款能力,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率,增加企业债务风险。

5.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太高要求,在数据信息收集、统计等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多,一些企业工作人员信息化操作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存在问题。此外很多国有企业并未构建财务资金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等问题,资金信息化管理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

6.监管力度不足。国有企业对政府资金的合理使用与资本流入的监管工作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人员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信息在逐级传播过程中存在造假情况,导致企业信息的准确度不高。资金监管信息系统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导致资金投资管理错误频发。在主营业务的限制扩大与禁止投资方面,由于欠缺完善的投资监督管理机制,资金浪费情况严重,甚至导致管理混乱,对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营带来影响。

三、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优化策略

1.提高企业员工资金管理意识。在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意识的培养,上至管理人员,下到普通员工,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工作在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资金管理中。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与协作,共同完成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对现有的资金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优化,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综合能力,高效开展资金管理工作。对内部晋升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完善,有效激发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资金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对财务内控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对财务内控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进行管理制度的合理制定,确保企业内控机制满足企业运营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内控机制开展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内控制度,对内控机制进行优化与调整,规范企业人员的工作行为。制定会计核算机制、资产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等,定期开展管理培训工作,帮助企业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将企业内控制度深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3.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明确资金预算编制范围,设计合理的预算编制流程。在编制资金用款计划时,利用“三重一大”审批程序来开展大额资金支出审批工作,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在设定指标时明确执行流程,深入分析预算与实际之间产生差额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完成预算指标设计后,不随意更改,如需调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再进行修订。在年终考核中,将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加入考核范围中,采取绩效考核挂钩机制,为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提供保障。

4.开拓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必须拓宽,只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才能更好地降低融资成本,有效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减少债务风险。对此,应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将降低融资成本作为核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配比合适的融资方案。同时,应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企业获得预期收益提供保障,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债务风险。

5.搭建信息化管控平台。将业务流程作为建设主线,将财务管控作为工作核心,构建信息化管控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营监管体系,并将财务核算、预算管理、薪酬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内容融入其中,有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全面开展资金管理活动,将资金管理与业务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业财融合一体化发展。在管控信息系统中加强对资金管理模块的建设、开发与应用,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开发实时查询与资金信息监控等功能,做好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确保信息管控平台高效运行,准确预测与分析资金管理效果,如果发现资金管理风险,能够及时预警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6.制定合理的资金监督体系。设计合理的资金预算管理计划,对企业年度资金预算进行合理规划。对内控管理更加重视,针对重大的投融资项目,应严格按照集体决策审批流程开展相关工作。针对资金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积极建设资金使用风险管理体系,对资金使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与预测,形成完善的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管控机制。设置相对独立权威的内审机构,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与管理,实时跟踪与监督企业资金流向、企业财务状况等。

四、结语

    如何开展资金管理工作才能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率,是众多国有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关系着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营与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深刻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深入分析目前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强化企业人员资金管理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搭建信息化管控平台等措施提高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水平,高效利用国有企业资金,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