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孙祥栋:新型城镇化建设须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发行时间:2022-10-15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互联网

近期,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祥栋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当前,我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持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孙祥栋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赖于多目标协同耦合的系统设计,要重点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建设与治理、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这四方面的关系。一是有序集中与适度分散并举,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布局。要因地制宜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定位,满足城市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应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二是精致建设与智慧治理并重,持续锻造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品质。要坚决杜绝城市无序开发,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应重点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环境管控约束,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吸纳多元化人群协同参与城市治理。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是繁荣城市与振兴乡村并行,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水平。要打造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重点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建设规范化的零工市场,逐步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应持续规范平台企业用工管理,拓宽农民工城市灵活就业渠道,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基本公共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拓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溢出,努力使改革发展惠及全体城乡居民。四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并进,持续增强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能力。要坚持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的职能,确保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而又能有效补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的“无形之手”引导各类城镇化相关的资源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自由流动,持续加大探索力度,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孙祥栋:新型城镇化建设须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发行时间:2022-10-15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互联网

近期,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祥栋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当前,我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持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孙祥栋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赖于多目标协同耦合的系统设计,要重点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建设与治理、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这四方面的关系。一是有序集中与适度分散并举,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布局。要因地制宜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定位,满足城市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应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二是精致建设与智慧治理并重,持续锻造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品质。要坚决杜绝城市无序开发,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应重点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环境管控约束,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吸纳多元化人群协同参与城市治理。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是繁荣城市与振兴乡村并行,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水平。要打造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重点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建设规范化的零工市场,逐步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应持续规范平台企业用工管理,拓宽农民工城市灵活就业渠道,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基本公共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拓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溢出,努力使改革发展惠及全体城乡居民。四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并进,持续增强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能力。要坚持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的职能,确保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而又能有效补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的“无形之手”引导各类城镇化相关的资源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自由流动,持续加大探索力度,尊重基层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