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龙在《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高企、滞胀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实现了较快恢复,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要财政政策进一步提升效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财政政策提升效能应抓住主要问题,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结构与方式,形成支撑“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发展目标完成的强大动力。
陈龙提出,财政政策提升效能,需要以稳定增长与提升活力为目标,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主要抓手,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结构与方式。其一,以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弥补社会需求的主要抓手,调整基建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见效快、效率高,不仅是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提升未来发展潜力、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的重要手段。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应贯穿于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全过程。现在地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占约90%左右。下一阶段,需要在整个国土上做文章,着眼于提升总体经济效率,增加中央投资项目,保障地方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建设项目。其二,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优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和结构。政府债务与赤字问题的实质在于增长与风险的平衡。弥补需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是当前我国经济中的主要矛盾。为应对这一主要矛盾,可以考虑提升财政赤字容忍度,扩大赤字规模。同时,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相结合,优化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应适度提升中央债务占比,控制地方债,尤其是专项债的增量规模。此外,依据各地资产和资源的具体状况,分类治理地方债存量,压缩存量规模。其三,要着眼于中长期,加快发展和改革,消除制约消费需求的深层因素。尤其是要加快公共服务改革,解决住房、医疗、养老、育儿等问题,让人们敢消费、能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顺畅运行。其四,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优化政策导向和资源使用,稳定并激活非国有部门投资信心和动力。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大技改投资,完善技术改造专项,引导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加大技改投资,提升制造业资本密度,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激发制造业企业推动技术改造的内生动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也需要积极加强引导和支持,扩大其有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