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汤蕴懿: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需落实纾困政策“最后一公里”
发行时间:2022-06-15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互联网

近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在《上观新闻》发文表示,目前上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320万户,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这既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重大挑战。三月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这座经济中心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也对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中小微企业造成了直接损失。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如何在上海疫情防控的最关键时期,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留住企业的基本面,保护好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尤为重要。

    汤蕴懿认为,短期看要更加重视纾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纾困问题非常重视,及时印发了《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关政府部门和各区政府也及时制定了落实及配套政策。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政策感知度较低,政策申请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政策落实上应进一步做到“加大声量”、“跨前一步”和“精准服务”。首先,各政府相关部门,要把纾困政策的落实程序、时间节点、申报范围通过标准化流程,以在线方式简明、清晰、准确地传递给企业家;其次,考虑到当前政府部门普遍投入到抗疫第一线的事实,建议采取提前预申报,通过有效信息途径及时公布政策进程,运用在线方式自动完成申报程序等方式优化流程。此外,对于部分政策感知度差的企业,可充分利用街道商会等“神经末梢”服务机构力量进行排摸,做到自主申报和辅导申报相结合;对于税收减免等政策,也可采用主动发放,事后核定的形式,减少企业申报压力。近阶段,尤其要做好产业链复工的各地协同。具体措施上,要加快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保供“白名单”制度,在物流、资金等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跨省市名单共享和双向互认,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要鼓励“链主”企业及时回款或采用垫付方式,帮助供应链企业维持现金流,避免因上下游之间的资金无法正常支付导致供应链断链。此外还要帮助中小微企业做好应对突发阳性员工的应急预案。疫情后,应着力打造上海中小微企业新一轮竞争力。一是要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尤其是要全方面培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形成高成长企业家培养平台。建议利用这次疫情,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家培养路径,为企业家搭建常态化的学习平台,增强上海民营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三是要形成高质量工程培养平台。疫情也“倒逼”企业对质量提升有了更多内生性需求。未来应以提高标准,打造高品质产品为引导,提升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汤蕴懿: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需落实纾困政策“最后一公里”
发行时间:2022-06-15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互联网

近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在《上观新闻》发文表示,目前上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320万户,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这既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重大挑战。三月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这座经济中心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也对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中小微企业造成了直接损失。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如何在上海疫情防控的最关键时期,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留住企业的基本面,保护好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尤为重要。

    汤蕴懿认为,短期看要更加重视纾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纾困问题非常重视,及时印发了《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关政府部门和各区政府也及时制定了落实及配套政策。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政策感知度较低,政策申请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政策落实上应进一步做到“加大声量”、“跨前一步”和“精准服务”。首先,各政府相关部门,要把纾困政策的落实程序、时间节点、申报范围通过标准化流程,以在线方式简明、清晰、准确地传递给企业家;其次,考虑到当前政府部门普遍投入到抗疫第一线的事实,建议采取提前预申报,通过有效信息途径及时公布政策进程,运用在线方式自动完成申报程序等方式优化流程。此外,对于部分政策感知度差的企业,可充分利用街道商会等“神经末梢”服务机构力量进行排摸,做到自主申报和辅导申报相结合;对于税收减免等政策,也可采用主动发放,事后核定的形式,减少企业申报压力。近阶段,尤其要做好产业链复工的各地协同。具体措施上,要加快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保供“白名单”制度,在物流、资金等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跨省市名单共享和双向互认,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要鼓励“链主”企业及时回款或采用垫付方式,帮助供应链企业维持现金流,避免因上下游之间的资金无法正常支付导致供应链断链。此外还要帮助中小微企业做好应对突发阳性员工的应急预案。疫情后,应着力打造上海中小微企业新一轮竞争力。一是要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尤其是要全方面培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形成高成长企业家培养平台。建议利用这次疫情,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家培养路径,为企业家搭建常态化的学习平台,增强上海民营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三是要形成高质量工程培养平台。疫情也“倒逼”企业对质量提升有了更多内生性需求。未来应以提高标准,打造高品质产品为引导,提升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