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民对亲近田园风光、找寻乡愁记忆、品味生态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这一新趋势,各涉农区以创新的思路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以“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为重要载体,积极发展休闲体验农业,使之成为了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特别是2018年起,上海先后建成三批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加快促进休闲体验农业提档升级带来了新气象。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上海共建有各类休闲体验农业景区(点)1032个,其中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7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星级示范企业(园区)95个,形成了一批休闲农庄、采摘园、乡村民宿、郊野公园和农事节庆文化活动(见表1)。总体上看,上海休闲体验农业发展,呈现出四大特色:
表1上海郊区休闲体验农业情况一览表(2020年)
数量(家) |
观光人次(万) |
营业额(万元) | |
浦东 |
6 |
21 |
1960 |
闵行 |
3 |
18 |
1020 |
嘉定 |
19 |
90 |
5860 |
宝山 |
12 |
70 |
2080 |
青浦 |
19 |
45 |
9240 |
奉贤 |
40 |
130 |
6500 |
松江 |
40 |
105 |
60000 |
金山 |
20 |
285 |
6330 |
崇明 |
873 |
402 |
65660 |
总计 |
1032 |
1166 |
158650 |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本市休闲体验农业经营场所(景点)已从零星分布向集群分布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近郊和景区周边向更多适宜发展的远郊纯农区域拓展。据统计,2020年全市休闲体验农业游接待人次约1166万人次,营业额约15.8亿元。休闲体验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打卡”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同时也带动当地和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2.55万人。
2.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本市休闲体验农业从最初以农民自发经营为主的“农家乐”,发展到以农民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模式推进、多产业形态打造、多要素发力格局,形成了三种经营类型共生的局面:一是以聚集村民居为主的人文旅游,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以提供采摘、餐饮、游乐为主,典型的有松江区家绿彩虹农场、青浦区联怡枇杷园等。二是以自然景观、特色风貌为主的生态旅游,主要集中在景区周边,提供风景观光、农家饭菜、宿营房屋、农事体验等服务,典型的有金山区金山嘴渔村、崇明区香朵开心农场等。三是依托乡土韵味主打康养的休闲旅游,主要集中在气候宜人、资源独特、农业生产集中连片的区域,提供食宿、运动、保健等服务,典型的有金山区山阳田园、嘉定区毛桥村等。
3.产业内涵不断拓展。本市休闲体验农业由原来单纯的吃住玩乐,逐步拓展到文化传承、绿色养生、农业科普等多个方面,内涵不断拓展,景区(点)不但卖产品,也卖过程、卖观感、卖景色,以产品聚财气、以景色聚人气,让游客真切感受到“休闲有玩头、文化有说头、景观有看头、美食有吃头、乡村有花头”。通过拓展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的功能,让人们近距离参与农业生产,了解乡村民俗;通过拓展养生养老、健身运动的功能,让城市居民到乡村居住,感受田园和农耕生活。如松江区吾舍农场作为上海唯一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区、欢乐田园游乐区、花卉观光休闲区、湿地观光拓展区等九大功能片区,经营四季采摘、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各类特色活动,受到广大儿童青少年和家长的喜爱。
4.就业增收不断增加。发展休闲体验农业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农民可以就地就近就业,还能把特色农产品变礼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艺变商品、特色餐饮变服务产品,增加了经营性收入。如浦东新区连民村以毗邻迪士尼乐园的优势条件,引进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运营公司,将村内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农民既能获得租金收入和农产品销售收入,还能获得收益分红和就业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03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3.58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上海新一轮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紧紧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的良好契机,围绕“四个注重”下功夫:
1.注重挖掘乡村价值,促进农业从单纯衣食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休闲体验农业以人们对农业功能需求的变化为着眼点,促进“农业+”旅游、文化、教育、健康等产业,衍生出农家乐、休闲农庄、村落旅游、度假民宿、农业科普、乡村康养等体验式、沉浸式的经营主体。业态上,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如松江区“八十八亩田”休闲农庄,串联起稻米种植、加工、销售、餐饮全产业链,打造松江大米文化体验地;布局上,从零星分布向集群转变,从郊区景区周边向更多适宜乡村拓展,如崇明区虹桥村树立“顾伯伯农家乐”品牌,37户村民组团打造集住宿、餐饮、采摘、农产品销售功能于一体的村落式民宿群;方式上,发挥互联网、自媒体、公众号和电商的展示、互动、体验功能,实现消费主体的集聚,帮助消费者获取对称的信息,让农业多种功能和资源多重价值充分发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301家休闲体验农业经营场所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市场宣传,约占总数的30%。
2.注重开辟增收渠道,促进农民从单纯卖农产品向更多“卖过程”“卖风情”转变。休闲体验农业以郊区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为立足点,发掘稻田湿地、油菜花海、林地氧吧和河湖水域等绿色价值,实现农业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农业在立足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加工成游客可品尝、可观赏、可携带的商品和工艺品,不但卖产品,也卖体验和过程,实现空气变人气、叶子变票子。引导农民把农业产区变成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景区,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增收。如金山区“花开海上”生态园在打造四季花海景观的基础上,与所在地待泾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帮助村民走上了“股金+租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30076元,同比增长5.4%。
3.注重凝聚乡村人气,促进乡村从单纯农民居住向农民市民居住转变。休闲体验农业以其新颖的产业形态和有效的运行方式,充分发掘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多种功能,以及乡村绿水青山、清新空气等多重价值,突出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和功能聚合的独特作用,给游客提供“山清水秀人也秀、鸟语花香饭也香、养眼洗肺伸懒腰”的好去处,为城市居民营建“离城不近不远、房子不高不低、饭菜不咸不淡、文化不土不洋、日子不紧不慢”的惬意生活。宝山区罗泾镇沿长江口分布的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5个保留保护村主打康养、研学、农旅三大业态组团,突出“大生态、大健康、泛教育”的休闲体验农业品牌效应,每到节假日客流络绎不绝。
4.注重聚集资源要素,促进城乡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休闲体验农业以其连接城乡、沟通工农的独特功能,吸引本土和城镇有志人员回乡入乡,打通人气和资源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渠道。在其带动下,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将智创、文创、农创和现代科技、方式、理念引入乡村,实现城市和乡村融合、市民和农民互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相得益彰。如奉贤区吴房村在创建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过程中,引入中国美院设计团队和国盛集团资本团队,围绕“中国黄桃之乡”称号做文章,搭建“开发建设、资产管理、招商运营”三大平台,推动“黄桃+文创+旅游”农商文旅多产业、多要素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的“市”外“桃”源。
三、若干思考
当前是上海发展休闲体验农业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统筹谋划,集中体现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1.休闲体验农业的资源基础必须立足于“三农”。从农业延伸,就是要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生产劳作、休闲养生、娱乐教育等多种消费体验。从农村延伸,就是要利用农村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等资源,为人们提供特有的生活体验。从农民延伸,就是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对农民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将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休闲服务行业。
2.休闲体验农业的经营内容必须融合于“三产”。休闲体验农业以“农”为基础,又超越“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合而为一的综合性“三生有幸”产业。因此,休闲体验农业在经营理念上必须充分结合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三级产业于一体,由“产品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使农业生产从一级产业转化为三级产业,并将之市场化及商品化,把发展农业差异化与优质化作为竞争战略来提升其竞争力。
3.休闲体验农业的服务宗旨必须定位于“三生”。休闲体验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即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环境资源为载体,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为人们提供满意的休闲服务为宗旨,以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因此,休闲体验农业必须定位于卖“三生”:即卖生态、卖生活和卖生产,而且是能给游客增加奇趣、异趣、野趣、土趣、赏趣、乐趣、买趣的多功能农业。
4.休闲体验农业的体验价值必须依赖于“三美”。休闲体验农业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生命力依赖于“三美”,即农场之美、农产品之美和人文之美。发展休闲体验农业,首先要经过规划设计,让消费者感受到美丽与温馨的农场之美;其次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农产品更有特色,从分级包装诱导消费者的喜爱与珍惜,展示出农产品之美;最后要注重生产者在经营管理中所流露出的文化传承,展示尊重大自然、养成细腻精致工作习惯的人文之美。
为促进上海休闲体验农业健康发展,未来需要着力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好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休闲体验农业优势区域聚集。二是进一步强化精品打造。以行政村镇为核心,培育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休闲体验乡村(镇);以集聚区和经营主体为核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休闲体验农业精品点。三是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制定修订一系列有助休闲体验农业发展的技术规程和服务标准,提升产业的标准化、行业的规范化;组织开展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强、善经营的休闲旅游人才;不定期地对经营场所的设施状态、安全责任、服务水平开展督促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四是进一步强化业态丰富。对“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一些传统业态,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实现“老树开新花”。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引导经营主体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文创中心等高端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