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金融危机突至,高度依赖物业出租的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在大量厂房被迫闲置之后,曾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高速发展的集体经济,变得停滞不前。而此前多年为扩张物业而累积的债务,也让危机中的东莞农村集体经济更加显得风雨飘摇。2011年东莞全市收不抵支的村有329个,收不抵支的村占东莞村总数的比例逼近60%。次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国两会上表示:“靠借债分红,不愿意忍受转型的阵痛,不下决心转型,再这样发展下去,有些村可能会变成东莞的‘希腊’。”
2013年底,东莞全市村组两级净资产首次突破千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19.5%。长期居高不下的东莞村组负债率,终于降至20余年同期最低。
问题症结:吃租惰性
长期以来,珠三角的一些农村靠着“吃租经济”壮大了集体收入,从银行贷款盖厂房出租,以租金支付利息、村里的日常开支和村民的分红。“吃租经济”的优势在于收益稳定,劣势在于太过“稳定”,村集体严重依赖租金,资本无法转化为更高的收益。
前些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厂房出租很是兴旺。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大量工厂倒闭,厂房基本上没人来租。资金链骤然绷紧,而分红则造成的转型惰性固化。当时官方的一份调研报告尖锐地指出:农村集体经济转型“阵痛”归根结底是集体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形势变化要求。由于村民分红的压力,一些村甚至“举债分红”、“卖地还债”,进而导致资不抵债,使集体经济发展走向恶性循环。2011年,东莞六成村社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全市依然超额分红13.8亿元。
东莞市政府数据显示,2007-2011年间,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从1088.6亿元增加至1234.9亿元,增长13.4%;集体总收入从140.2亿元增加至148.5亿元,增长5.9%。然而与此同时,借款总额从151.6亿元仅减少至137.4亿元,下降9.4%;资产负债率从24.6%下降至22.7%,只下降了1.9个百分点。
解决矛盾:增资减债
一句“希腊村”将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推向了风口浪尖。之后,东莞加快了农村集体经济转型。近年来,东莞力促集体经济“增资减债、增收节支、增效堵漏”,综合运用了改革、财政、金融、市场、司法等多种方法:
一是强化引导推动转型。出台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1+5”系列文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向物业型、服务型和投资型经济转型。二是深化改革开拓局面。推行“市、镇主导规划开发,市、镇、村分享发展成果”的发展模式。灵活采取直接合并、设置分社、组财村管等方式,推行组级经济统筹管理。三是财政扶持减轻负担。从市镇参与税收分成收入中切块5%,逐步承接村组治安、环卫、行政管理等开支。对9大类转型升级项目进行资金补贴、税费返还和现金奖励。四是金融监管防犯风险。明确要求镇村设立还贷基金,减免符合条件村组的本息,建立村组借款、担保须经镇街审查同意等制度,防止违规借款。五是市场运作提高效益。出台了《东莞市农村(社区)集体资产交易办法》,全面建成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市场化手段,提升资产价值。六是司法介入破解难题。从2013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全市性村组债权集中催收行动。
尽管,目前东莞集体收入渠道总体依然偏窄,村组公共管理开支依然较重,高负债村组及隐性债务风险仍然存在,制约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东莞在2012年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集体资产公开透明化,严格规范集体资产交易与村组分红(32个镇街相继建成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所有集体资产交易都必须纳入平台内公开进行。);参考国际标准,结合东莞村组集体经济实际,建立了监控系统(将村组资产负债率达到50%作为警戒线,凡是达到这一标准的重点监控。);积极进行“产业服务区”探索,力推物业经济高级化,借助产业集群优势积累,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集体经济转型(厚街镇搬迁闲散小厂,集中发展鞋业,打造鞋材专业市场,引来鸿运鞋材城二期和三期项目、德运鞋城等多个大型鞋材专业市场相继落户。);近两年,东莞更利用闲散资金,尝试投资型经济(7个镇街59个村社,共投资5.86亿元入股东莞信托等市级融资平台的优质项目,实现投资收益3935万元。)。
未来发展: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未来,东莞在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将大力鼓励集体经济发展优质物业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以更大力度推动农村集体集约化改造、连片开发、投资参股和招引重大项目;继续加强债权债务管理,推动“增资减债”;加快完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制,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有序流转机制,完善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试点探索网上交易和农民资产上平台交易;加快完成组级经济统筹管理改革,推动集体经济从两级管理向一级管理过渡。
相信通过集体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东莞的资产将持续良性增长,经营收入稳定提升,收入结构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