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正文
河南在南水北调移民村试点再造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3-09-26
来源:互联网
调整字号:
   

河南以南水北调移民迁安为契机,整合发展扶持资金,再以项目资产的形式注入村集体,进行集体经济再造试点。在集体资产平台上,一方面创新村级经济管理模式,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广泛参与资产经营;一方面创新民主管理模式,依托村民自治强化资产管理。一年多来,18个试点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农民大幅增收。目前,河南省移民部门正将这一模式在300多个重点移民村中全面推开。

    ——扶持资金项目化 项目资产集体化

    201110月,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结束,16.54万移民搬进社区化的新村,开始了市民化新生活。生活方式变了,旧有的分户经营生产方式已无法持续,相关部门勇于创新农村管理模式,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走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强村富民

    2012年国家和省级给予的移民帮扶资金达7亿元,但平摊到移民个人上则人均不足400元,很难转化为资本投入;如果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村集体没收入,农民也难共享项目红利。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河南省移民办决定改革扶持模式,实行“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再造集体经济,放大帮扶效应,推进移民共同致富。

    发展集体经济,首要是增加集体资产在许昌县椹涧乡朱山村,一个占地20多亩的养殖场牲畜满圈。养殖场共利用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产权归村集体。搬迁时,政府规划了人均五厘的公共养殖用地,共有50多亩;村里没再分,而是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养殖。村里把场分为11个圈,返租给群众经营,每个圈每年给集体交租金2500元。并结合良好势头进一步决定争取项目资金、吸纳农民资金,再建一个养殖场、一个冷库,一个沼气场和一批蔬菜大棚,发展循环农业。

搬迁一年多辉县常村镇仓房村利用帮扶资金和少量群众集资,投资260多万元建起了16个香菇温室大棚2012年一年利润27万多元已成远近闻名的“香菇村”。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在移民村中共启动460个帮扶项目,有80%实现了项目资产集体化。

    ——广泛参与是方向 民主管理是保障

    河南省移民办创新经济组织管理,依靠集体资产搭台子,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保值增值、落实群众的权益。在移民村中力推股份制、合作制,打开群众参与之门。同时,通过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制度落实,给集体资产上保险,给集体经济发展添动力。

    在集体资产平台上,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的钱聚在一起,抱团发展。“经营村”“大抱团”是辉县常村镇侯家坡村支书李德占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民主程序、村里决定,全村947人,每人少分二分多地,集中2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村内招商引资来新建食品厂包装厂、面粉厂则是由本村两个村民投资的配套企业,养殖场、百亩蔬菜园建设用了100多万元帮扶资金,产权归村集体,再返租给农户经营。”2013年产业集群运行后,村集体一年地租和资产租赁收入能有50万元,还能安排200多人就业,2015年人均收入有望过万元。

    为防止民主监督管理缺位,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为“空壳”。移民村内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推出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会的新型管理模式。

民主议事会行使村级自治事务议事权、决策权,采取一户一票的方式,选举不少于5名代表组成小组民主议事会,从各小组议事会中推选适量代表和两委班子成员、组长、党员代表等组成村民主议事会。民主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表决形成决议。民主监事会由选举产生,村“两委”干部及近亲回避,负责监督村委会执行情况和村级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定期审查公示。有了民主议事会,大事小事都得过会表决,有些会议还全程录像。辉县市仓房村支书周学文说:“现在村里的公务费用报销,需要至少3名监事会成员签字。”2012年底,郏县马湾村利用帮扶资金集体建起了35座蔬菜大棚,可棚少户多,最终通过群众的民主议事解决了难题。

    ——民生倒逼公共服务 集体经济成“源头活水”

返回
网站首页 >> 正文
河南在南水北调移民村试点再造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3-09-26
来源:互联网
   

河南以南水北调移民迁安为契机,整合发展扶持资金,再以项目资产的形式注入村集体,进行集体经济再造试点。在集体资产平台上,一方面创新村级经济管理模式,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广泛参与资产经营;一方面创新民主管理模式,依托村民自治强化资产管理。一年多来,18个试点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农民大幅增收。目前,河南省移民部门正将这一模式在300多个重点移民村中全面推开。

    ——扶持资金项目化 项目资产集体化

    201110月,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结束,16.54万移民搬进社区化的新村,开始了市民化新生活。生活方式变了,旧有的分户经营生产方式已无法持续,相关部门勇于创新农村管理模式,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走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强村富民

    2012年国家和省级给予的移民帮扶资金达7亿元,但平摊到移民个人上则人均不足400元,很难转化为资本投入;如果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村集体没收入,农民也难共享项目红利。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河南省移民办决定改革扶持模式,实行“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再造集体经济,放大帮扶效应,推进移民共同致富。

    发展集体经济,首要是增加集体资产在许昌县椹涧乡朱山村,一个占地20多亩的养殖场牲畜满圈。养殖场共利用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产权归村集体。搬迁时,政府规划了人均五厘的公共养殖用地,共有50多亩;村里没再分,而是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养殖。村里把场分为11个圈,返租给群众经营,每个圈每年给集体交租金2500元。并结合良好势头进一步决定争取项目资金、吸纳农民资金,再建一个养殖场、一个冷库,一个沼气场和一批蔬菜大棚,发展循环农业。

搬迁一年多辉县常村镇仓房村利用帮扶资金和少量群众集资,投资260多万元建起了16个香菇温室大棚2012年一年利润27万多元已成远近闻名的“香菇村”。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在移民村中共启动460个帮扶项目,有80%实现了项目资产集体化。

    ——广泛参与是方向 民主管理是保障

    河南省移民办创新经济组织管理,依靠集体资产搭台子,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保值增值、落实群众的权益。在移民村中力推股份制、合作制,打开群众参与之门。同时,通过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制度落实,给集体资产上保险,给集体经济发展添动力。

    在集体资产平台上,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的钱聚在一起,抱团发展。“经营村”“大抱团”是辉县常村镇侯家坡村支书李德占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民主程序、村里决定,全村947人,每人少分二分多地,集中2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村内招商引资来新建食品厂包装厂、面粉厂则是由本村两个村民投资的配套企业,养殖场、百亩蔬菜园建设用了100多万元帮扶资金,产权归村集体,再返租给农户经营。”2013年产业集群运行后,村集体一年地租和资产租赁收入能有50万元,还能安排200多人就业,2015年人均收入有望过万元。

    为防止民主监督管理缺位,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为“空壳”。移民村内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推出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会的新型管理模式。

民主议事会行使村级自治事务议事权、决策权,采取一户一票的方式,选举不少于5名代表组成小组民主议事会,从各小组议事会中推选适量代表和两委班子成员、组长、党员代表等组成村民主议事会。民主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表决形成决议。民主监事会由选举产生,村“两委”干部及近亲回避,负责监督村委会执行情况和村级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定期审查公示。有了民主议事会,大事小事都得过会表决,有些会议还全程录像。辉县市仓房村支书周学文说:“现在村里的公务费用报销,需要至少3名监事会成员签字。”2012年底,郏县马湾村利用帮扶资金集体建起了35座蔬菜大棚,可棚少户多,最终通过群众的民主议事解决了难题。

    ——民生倒逼公共服务 集体经济成“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