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日前在《经济日报》撰文探讨了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基础性力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策略。
郭丽岩指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但总体上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需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郭丽岩表示,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消费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升级的趋势明显。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性特征,既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创造新场景、激发新消费活力有关,也与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群体结构变化等密切相关。
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壮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释放新型消费潜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总体上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亦同步升级。2023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2%,未来该比重将继续上升,文旅、体育、健康休闲等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和满足感的服务消费将受到更多青睐。此外,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力不同。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银发经济和育幼消费等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对绿色、健康、安全消费提出更高要求。“50后”“60后”推动养老、医疗健康等老龄群体消费需求快速增长;“70后”“80后”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休闲娱乐;“90后”普遍开始组建家庭,成为新型消费的主力人群,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家庭服务等需求旺盛;更加年轻的“Z世代”消费者偏好社交、直播等个性化、差异化、体验感和服务感强的消费模式。
郭丽岩表示,应把握升级趋势关系全局和长远利益。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人民群众尚未被满足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尚待激发的潜在需求,应千方百计满足既有需求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扩大内需的后劲和动力。满足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和国际循环质量。通过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破除市场流通与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增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不断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郭丽岩还提出,要完善长效机制,释放内需潜力,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产业升级: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优化就业和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和意愿。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品牌、标准、质量为引领和支撑,提高商品和服务市场水平。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效应,吸引海外优质品牌和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文章最后强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和国际循环的质量,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