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黄泰岩日前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畅通我国现阶段消费和投资循环存在的堵点,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泰岩表示,投资是将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进行生产,因而属于生产范畴,与消费形成作用和反作用的互动关系。投资从事生产也是消费生产资料的过程,因而投资又具有消费的属性,投资本身就是消费的扩大,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着以下基本特征或要求。
第一,投资具有决定作用。首先,投资是消费和投资循环的首要推动力。依据生产决定消费的循环原理,投资什么和投资多少,决定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也就决定了能够消费什么和消费多少。因此,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消费的规模和结构,消费规模的扩张取决于投资规模的扩张,消费结构是否能够顺利转换也取决于投资结构是否发生改变。其次,投资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新的投资,特别是新的固定资产投资,通常融入了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会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形成消费和投资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最后,投资可以扩大消费。投资不仅通过生产资料的消费直接增加消费,而且由于有一部分投资是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因而扩大投资就意味着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投资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实现消费和投资循环的畅通无阻,投资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必须符合消费者需求,才能够在市场上完成“惊险的跳跃”,形成投资—消费—投资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首先,投资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投资的基本依据,形成与消费者需求相一致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投资就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投资结构,确保在再循环过程中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继续保持一致。其次,投资推动产业创新形成的新市场供给,也必须能够激发居民的新消费,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动态平衡。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最后,作为消费属性的投资也必须符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投资形成的生产资料消费,虽然可以在生产资料部类内部实现一定程度自我循环,但要使这种自我循环持续下去,最终还是要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保持平衡,也就是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保持基本平衡。
第三,消费和投资必须守住稳增长的底线。消费和投资不同方向的变动,会形成消费和投资完全不同的互动循环。当投资扩大或消费扩大时,消费和投资会通过彼此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推动投资和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相反,如果投资下降或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和投资就会通过彼此之间的负向作用和反作用引起投资和消费的进一步下降,使消费和投资陷入恶性循环。因此,要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就必须守住稳消费、稳投资的增长底线。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之一。国内大循环发生堵点,表明我国消费和投资循环出现错位。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必须找准堵点,对症施策。
消费和投资循环出现错位,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从而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突出表现在:消费者对个性化、创意化、品质化、品牌化消费的需求上升,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品质革命,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端化;消费者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数字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这就需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智能化;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需求快速增长,这就需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绿色化;消费者对安全消费的需求快速增长,这就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产业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解决供求错位、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键。这就要求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