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日前在第三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上发言表示,经济全球化不会终止,但具体内容与链接将会变化,更多趋向于短链化和多链化。
陈德铭表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有一个开放、包容、公平、安全的多边规则,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而跨国投资是维系经济全球化的保障。目前,全球双边或区域的投资协议有三千六、七百个,急需有一个多边投资协定来规范统领。今年7月6日,世贸组织大使级会议宣布,中国牵头并推动的《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成功结束。这是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主要规则包括提升投资政策透明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促进跨境投资便利化合作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该协定的谈判参加方涵盖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等110多个成员国,发展中成员国贡献了超过70%的案文提案。陈德铭认为,这有助于提升全球投资监管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提振全球投资者信心,也将对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产生影响。
陈德铭指出,当前,无论从科学技术行将攻关克难的指向来看,还是从人类面对气候变暖、环境破坏的挑战分析,都预示着各经济体的开放势在必行,闭关自守必将落后。不同社会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随着矛盾的转化,经济全球化下的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发生动态调整,有几种力量显著地影响着其变化趋势。一是生产要素的成本增长。资本、劳动力价格的上扬,土地治理费用的增加,都将造成投资的转移和价值链的重组。二是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老产品的退市、新技术产品的问世将重塑投资布局。三是经贸规则的调整与变化。例如农产品补贴、特殊和差别待遇,以及所谓的“碳关税”。四是地缘政治斗争的影响,例如俄乌冲突及西方国家的制裁。此外,疫情、地震等一些突如其来的灾害干扰,也将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
陈德铭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止,但具体内容与链接将会变化,更多趋向于短链化和多链化。中国国家外汇局8月初发布数据显示,今年4~6月间,衡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指标直接投资负债增幅降至49亿美元,同比去年缩小了87%。中国商务部此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同期下降2.7%,为三年来首次下降。2023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下降了25%,仅占美国进口的13.3%,低于去年的16.5%。墨西哥已取代中国成为美第一进口国,中国目前份额位列第四。陈德铭表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负债增幅虽表明仍有新的投资进来,但应该警觉,不少外国企业在观望、等待,讨论着供应链多元化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等六方面提出24项政策措施。全球经贸治理和全球价值链演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