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今年1月1日上海率先在中国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试点、9月1日北京试点成功上线运行之后,10月1日起安徽和江苏将作为新梯队加入“营改增”试点阵营,意味着这一重大税制改革将迎来“省级样本”。
从全国布局看,新入列的安徽和江苏两省试点示范意义凸显。先期试点的上海、北京属于直辖市层面改革,财政分级相对简单,而安徽、江苏两省是在省、市、县、乡多层级推进改革试点,改革更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更具借鉴性。
北京、上海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早已超过半壁江山,而江苏和安徽的服务业比重分别为42%和32%。皖苏两省的服务业水平更能反映全国特点,同时在全省范围推行改革,经济流动范围大,更能看出税收“营改增”服务流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改革更具区域示范效应。
而安徽和江苏两省试点的另一重示范意义在于国税与地税的征管衔接。营业税和增值税分属地税、国税部门征管,与率先试点的上海属于国地税合署办公不同,安徽、江苏两省与北京一样,均属国地税征管机构分设,如何在全省各层面做好国地税征管的顺利衔接,对改革至关重要。
从试点行业上看,安徽、江苏两省的改革内容与上海基本一致,均是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服务)开展试点。
据安徽省测算,实施营改增后,全年该省部分现代服务业将会减少税负约15.6亿元,现代服务业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将下降40%。来自江苏省的测算显示,改革实施后,江苏超过九成的试点企业税负将会降低。改革后试点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从原来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调整为按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税负普遍下降,将成为此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安徽和江苏两省均已借鉴上海、北京先期试点经验,出台了过渡期财政扶持政策,解决试点后税负增加企业的后顾之忧。
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指出,中国推进“营改增”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税制公平,有助于解决营业税制下“道道征收,全额征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实现增值税税制下的“环环征收、层层抵扣”,从而加速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分工细化。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营改增”改革试点的扩大,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一部分,被视为助力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