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批准开展了一系列探索试点。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承包户放心流转,经营者安心投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块地”改革试点激活了沉睡资产,赋予了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利。
实施承包地“三权分置”。当前,有关部门在农村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已经有2545个县(市、区)、2.9万个乡镇、49.2万个村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全国已完成承包地确权8.5亿亩,占比约68%。土地确权登记为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化解了大量过去沉淀下来的农村土地矛盾,为促进土地流转建立了基础,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今年将加快推进确权登记,增加6个省份纳入整省试点,从而将试点省份扩大到28个,确保2018年底全国基本完成。要扩大集体产权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争取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股权量化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经验。
创新土地经营方式。“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现今“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种粮大户+合作社”“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方式在各地涌现。全国农民合作社已达174.9万家,超过全国农户总数的四成。家庭农场超过87.7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万个以上。全国2.3亿农户中流转土地的农户超过了7000万,比例超过30%。土地托管、联耕联种、土地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蓬勃发展,在不流转土地的前提下,多路径提升标准化程度和农业效益。为鼓励规模经营,很多地方加大对新型主体的扶持政策,如吉林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审慎推进“三块地”改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的承包地不能用于抵押,宅基地用益物权难落实,农地转用增值收益中农户所获比例过小。基于此,去年全国33个县市区被依法授权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试点涉及33个县市区,在这些试点县,针对征地范围过大、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探索健全程序规范、补偿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等问题,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针对农户宅基地取得困难、利用粗放、退出不畅等问题,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