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勇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上游产业国企垄断,下游产业民企自由竞争的垂直结构特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要降低准入门槛,破垄断促竞争。必须有全局眼光,要与其他相关制度改革互相配套,在不断的渐进改革中引发一轮接一轮的对其他制度与政策的改革。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中国产业构成中垂直结构明显。将产业划分为上下游,上游产业是指能源、金融、电信等生产中间产品和中间服务业的产业,下游产业主要是指生产衣服、鞋子等消费品以及提供酒店、宾馆、电影等消费服务的产业。第二个特征是劳动力充足和结构转型。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大量的劳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第三个特征是贸易自由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在上游产业国有企业垄断,下游产业民营企业自由竞争的垂直结构中,国有企业要获取高额利润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劳动力成本足够便宜。当前最多的改革方式是混合所有制,即对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改革,引入民间资本。这种从内部进行改革的方式可能收效不大。因为从外部看,即使上游产业当中国企变成私企或者通过混改成为国有控股企业,若这些企业依然享受行政垄断的保护,它的垄断与低效依然会对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产生瓶颈遏制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关键并不是要改变其姓“公”或者姓“私”,在认识到国有企业在整个产业垂直结构中的位置,理清了国有企业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作用,我们就能更加明确国有企业改革应该遵循的方向——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企业进入到上游产业中来,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有鉴于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要打破上游产业的行政垄断。对于上游现有的国有企业,即使不改制,也应该尽量剥离本不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性负担,同时取消政府补贴,让上游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与新进入的民营企业真正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上游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为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中间产品与中间服务。也只有这样,整个经济的产业升级才可能全面推进,使得中国经济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当然国有企业改革也要区别对待、防止一刀切,涉及国防安全以及涉密的企业要慎重对待。